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官方的鞭炮取代民间的鞭炮,后现代的娱乐取代传统鞭炮,工业雾霾逼走农业鞭炮。可能这就是趋势吧……
  • 近两年来,“萌”字迅速蹿红,不论生物或非生物,只要具备了所谓“萌”的气质,立即能吸引众多粉丝,向来财大气粗的芒果台抓住了这个流行...
  • 都活着呢?是都活着呢,只是觉得这个世界变得越发无趣了。
  • 农民的知识权、劳动成果、情感生活被剥夺,接下来该剥夺农民的什么呢?农N代的退路在哪里?
  • 我们身边的很多所谓的文化创意,不仅没有使人变得轻松和喜悦,反而让人变得疲惫和恐慌;更有一些所谓的文化创意让人感到厌恶,甚至愤怒。当前文化创意领域多假的创意而少真的创意,多小的创意而少大的创意,多简单的创意而少复杂的创意,其最直接的原因是文化创意界风气不正。
  • 我们时时期待的出走远方究竟目的何在?难道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城市的镜像?这种所谓的朝圣之旅、信仰之旅不过是中产阶级对一个遥远的他者的征用。(看看进藏的五路人马的身份便知道了)这种征用不仅扭曲了西藏,更是一种自我欺骗。是什么导致了内心的失衡?我们为何需要到千里之外的远方寻找安宁?到达远方之后获得又是什么?这于回归之后的生活有何意义?比起影片本身,影片背后的问题我认为才真正重要。
  • 文章虽随性而至,但仍流露出对中国问题的关切。看似不着意,其实关心得紧。文中凸显两个问题:中国的发展目标问题以及合理性问题——往哪个方向发展而又可以以什么动力发展?联系本栏目前几篇关于“青春”的快评,总觉得这两个主题间,应有一些联系,如果大家觉得没有联系,又该是谁的责任呢?……
  • 很早就知道,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页:1957年,反右运动的高潮时候,许杰和徐中玉先生头上的右派帽子,已经要被扣定了,中文系...
  • 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化评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记述,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乡村的现状:中国乡村并不是彻底被破坏了,近十年来,乡村在某些方面依然有着较大的改观,依然有着能够振奋人心的一面。
  • 一年一度的国考又开始报名了。同学打来电话说,我们一起报吧。我苦笑,考不上的,那么多人。同学说,那就当练练兵,从现在开始每年都考,有...
  • 贺雪峰先生认为:老人农业有效率,我们应该对中国小农经济有信心,对老人农业有信心。但是,种田划不来,劳动不值钱——这种普遍的情感挫伤,早已在农村人心中扎下根来。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农村老年劳动力是否还会像今天的老年农民那样,依然对土地,尤其是种粮食,还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和信心呢?
  •  一场争议,让我记住了这本新书的名字:《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在书店看到它赶紧买了下来。  这本书的副题是: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
  • 没有任何客套寒暄──倪慧如老师一进门,便紧紧握住了陈明忠先生的手。  这是久违的握手,也是历史的重遇——一个以西班牙内战和两岸近现...
  • 破天荒转发一个快评:NGO你为什么去参加慈展会。作者洞悉了此次广东慈展会官僚化、形式化的苗头,发现了公益慈善领域的排斥与圈地。
  • 有没有第五种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世上到处都是第五种人,大学毕业生大多就属于第五种人,譬如我的同学。一时半会儿还没有缓过神来,不愿意放弃自由去融入体制从而换得保障,没有钱,只有节衣缩食,不愿意放下架子甘当廉价劳动力,当然也就只能望房兴叹。刚开始也许还会优哉游哉,自认为自己是“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可是只需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他们便会在现实面前乖乖地低下了头。
  • 其实身在国外的中国人是无法对国内发言的,因为语境不同,西方的民主已经过时了,但中国的还没有开始,女权同样如此。站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定面对和质疑的中国的问题,不能用美国的问题转到中国本土,中国很复杂,发展极不平衡,除了少数大城市,大部分还处在农耕时代,那种保守和落后无法想象。所以中国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可以定义的,一定要深入的了解。并且一定要深入其中,并且不能隔岸观花。
  • 笼统地说,这些网络新词都是简易文化的代表,是这个时代的软弱表达。
  • 如今,人们总得训练出几颗矫情的细胞,来与这个都市和时代和解。
  • 聊天止于“呵呵”。同样,学术也将止于“呵呵”,而生活,亦是如此。
  • 文章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连陪伴人类数千年的动物,也纷纷退出乡村的日常生活,这对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二、我们必须拓展自我经验的边界,以人性和情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具体的人,乃至物,甚至是将“物”当作人来对待。“诗性正义”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来重构正在被破坏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