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维芸:回不去的家─《鬼乡》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邬维芸:回不去的家─《鬼乡》
邬维芸:回不去的家─《鬼乡》
关键词:鬼乡
自2月24日至3月20日,一部在韩国上映的小成本电影,连续两周蝉联票房冠军,累计观影人次超过342万,爆冷打败好莱坞强档《死侍》和《疯狂动
自2月24日至3月20日,一部在韩国上映的小成本电影,连续两周蝉联票房冠军,累计观影人次超过342万,爆冷打败好莱坞强档《死侍》和《疯狂动物城》,它,就是《鬼乡》。几乎全素人演员、又鲜少进行宣传的《鬼乡》,因为故事内容根据韩国慰安妇真实经历改编,获得韩国国民重视。许多网友在看过《鬼乡》后纷纷在SNS(韩国社交软件)上呼吁,「这是一部每个韩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一名韩国教师甚至自掏腰包包下一场电影,透过网络邀请人们进影院支持《鬼乡》。
 
这样一部在韩国爆红的电影,也悄悄在3、4月间出现于众多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内,进而引发热议。有人说,「韩国又出了一部改变国家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被过度赞誉的片」,但不可否认的是,《鬼乡》确实成功让人重新思考那段历史,并以不过度渲染的方式面对伤痛。在对《鬼乡》做出评价前,我们得先了解这部电影的内容。
 
《鬼乡》改编自姜日出奶奶的真实经历。影片中的14岁少女贞敏,原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双亲呵护下,某天却被日军强掳至中国充当慰安妇。和贞敏有着相同遭遇的少女们每天受到残忍对待,甚至被说成「只是为了皇军而活着的母狗」。在受到残忍的对待并目睹日军将同伴虐待致死的情况下,贞敏决定出逃,但因故而未成功。最后,在日军被袭击下,贞敏和英熙趁着一阵兵荒马乱逃离,原以为得到救援,却被负伤也要杀死少女们的一日本兵追上,在危急关头贞敏替英熙挡下致命一击死于异乡。活下来的英熙多年后碰到一个能见鬼的灵媒少女,透过灵媒少女的引渡,终于招回死在他乡的贞敏魂魄。影片名《鬼乡》在韩语发音也为《归乡》,意谓希望鬼魂都能归回故乡。
 
导演在2002年无意中见到一幅《被烧死的少女们》的画,这幅画震撼了他,使他开始关注这个群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军掳掠的朝鲜少女有20万人,战后仅238人生还,而今仅不到50人活着。电影海报上写着,「是什么将少女们送往地狱?」,导演是想引发仇恨吗?是想将一切过错都归咎至日本身上吗?
 
我认为导演并不是想让人们仇恨日本,而是反思人性、反思战争。从显性方面来说,在这部影片中,日军是加害者、被俘虏的少女们是受害者,这是既清楚又无争议的一面。但就像片中的一个日本军人田中,他从头到尾都不想杀人,甚至还曾帮助贞敏出逃,最后因无法执行杀死少女的命令而被长官一枪毙命。难道这样的人不也是战争下的受害者吗?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为国捐躯」?影片中的每个人,就像田中所说:「大家都被死亡的恐惧笼罩着」,民族、国家不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吗?在战争下,人的本性只是想活着。在慰安所里强迫朝鲜少女成为慰安妇的朝鲜男,表面上是加害少女的人、出卖朝鲜民族的罪人,但也许是战争中死亡的威胁迫使他如此作为,从这层意义上说,他难道不是受害者吗?在战争中,每个个体都是受伤害的,即使战争结束了,像这些受害少女们,能寄希望于国家吗?能寄希望于民族吗?所有的痛苦、伤害依然只能自己承担。那些失去亲人、朋友的所有人,不也都是自己承担着伤痛继续生活吗?有什么能响应他们的伤痛吗?没有。他们所有的也只是自己坚持着走下去。
 
还有一个细节是我特别关注的。影片中的灵媒少女历经被性侵、目睹父亲遭歹徒杀害,在被母亲送到女巫处时,才拥有了通灵能力。而为什么少女被送到女巫那里呢?因为少女母亲承受不了女儿被性侵、丈夫又惨死的压力,甚至影片中的女巫说:「这孩子如果在外面也只会受到欺负而已」。明明是受害者的少女,为什么家人无法接受并且还会受到外界欺负呢?对比影片中的另一个片段也许答案更清晰。年老的英熙某天在新闻看到“挺身队”(慰安妇)的举报后,忐忑不安来到政府办事处,本想举报但却打退堂鼓。在她将离开办事处时,听到办事人员们说:「就算有(挺身队)的话,也有点那个。除非疯了,谁会揭开自己这样的过去。」她立刻转身上前哭喊:「我就是那个疯女人。」
 
这两个片段意味着什么?伤害不仅来自显性,看不见的隐性伤害才更加致命。受害者的女性们,为何得遭受来自同胞的“另眼相待”、甚至是歧视呢?「是什么将少女们送往地狱」难道不包括少女们的同胞吗?有些资料写到,那些幸存的女性回到故乡后,往往受乡里人的歧视与辱骂,也因身体上严重的受创,有些人不但留下难以治愈的病痛、甚至终身不能受孕。少女们真的有可以回去的「家」吗?
 
影片结尾处,象征着少女的蝴蝶飞过了崇山峻岭回到故乡。当贞敏回到家,父母说:「终于回来啦!」,一家人团聚幸福地吃饭。这是导演给的温暖结局,也是「归乡」的想望。可是作为观众,我却悲观的认为,美好幸福的景象太乌托邦。事实是这些少女都有回不了的家,不论是客死在外,或是幸存后的离开,甚至是被乡里的再次伤害,家,真的回得去吗?
 
这部电影呈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将角色脸谱化,影片中有善良不愿杀人的日本军人、为了求生存而逼迫少女们的朝鲜人,每个人都有因自己的情况而产生的行为。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并笼罩在死亡阴影下。《鬼乡》呈现的只是普通人。
 
但从戴锦华的观点来看,她认为人的确是历史的囚徒,但是历史的责任还是得去追,若只关注个体,就变成没人来负这个责任。我虽然一方面同意这个观点,但是又矛盾的认为,对于这些个体的痛苦,又该如何响应呢?去追溯历史责任固然重要,但个体的痛苦同样应该被重视。无论《鬼乡》这部片的评价好坏,重新思考历史才是它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