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不要拆穿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毛尖:不要拆穿
毛尖:不要拆穿
关键词:网络新词 软弱
笼统地说,这些网络新词都是简易文化的代表,是这个时代的软弱表达。

  有一个广告,这么说:专业维修核潜艇、反应堆,承接核弹头翻新、抛光、打蜡,回收二手航母,清洗航母油槽,航天飞机保养换三滤,卫星表面除尘,量大从优!有发票!三月提机,两年保养,外送野生纯血奥特曼,飞机后视镜,银河打火机等。

  用一个成语概括你看到这个广告的感受,你的回答是?天方夜谭?那么,你老了。不明觉厉?恭喜你,你很善于学习新文化。不过,还不是标准答案。

  好了,让年轻人来告诉你,这广告是哪个词的标准示例。

  人艰不拆。

  啊欧,你没听说过这个词。那么,类似的,你也一定没听说过累觉不爱、社病我药、男默女泪、喜大普奔、地命海心等一系列新成语。

  笼统地说,这些新词都是简易文化的代 表。人艰不拆来自林宥嘉的歌,“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累觉不爱来自一个孩子的感叹:太累了感觉不会再爱;社病我药即社会生病但吃药的是我;地命海心的意思是,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些新词活跃在互联网,像不明觉厉已经是媒体常用语,如果把它们概括为“低级文化”,用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喜欢自称“语死早”(语文老师死得早)、“冷无缺”(冷漠、无理想,缺乏信仰)。不过,“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些词,对新闻联播式表达还是有相当的讽刺效用。所以,记者问我,如何看待这些新词,我说不上话来,却突然想到了几年前看的英国电影《女王》。

  《女王》聚焦戴安娜之死,一边是悲痛欲绝的人民,一边是疏离逃避的王室,中间是新上任的首相布莱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认为戴安娜之死是私事,但是沸腾的民意却要求王室作出检讨,到后来民众甚至呼吁废除君主制。铺天盖地的指责声中,布莱尔最后说服女王出来面对。

  女王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堆积如山的献给戴安娜的花圈前,祭文中,给戴安娜的都是赞美诗,给王室的,都是匕首。女王眼睛湿了,但转身,面对她的人民,她还是露出微笑。

  女王最后按民众的意思发布电视讲话,她的民意也重新回升。不过女王知道,现在的人民不再是很多年前她登基时的人民,一个时代过去了。

  《女王》因为较多地采用女王视角,容易被视为一部保守主义的电影,包括影片中,布莱尔的老婆眼看老公开始同情女王、为女王说话,就讽刺说,你原本不是工党首相吗?而让我感兴趣的是女王最后跟布莱尔说的一席话,她说,她从小的君主功课是,应该隐藏自己的感情,不催泪不作秀,责任第一,个人第二,但现在不同了。女王的工作让伊丽莎白二世没有选择,她说,我得跟上这个时代。

  女王说完这句话,以一个背影走入银幕深处。因此,这部电影也被不少媒体视为一曲“英国挽歌”,时代多么残酷,连女王也要学习洒狗血,明明看不上戴安娜,还要当众赞美她。

  从网络新词想到英国女王,是因为,新词也好,女王也好,都是这个时代的软弱表达。“人艰不拆”是什么?表面上是温情脉脉的彼此包容,骨子里却是没法拆穿不能拆穿和不敢拆穿,而所有这些新成语的结构法则,也多少传递着一种暧昧的气息,无论是地命海心还是喜大普奔,都一半是嘲讽一半是时髦,这也就像,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这些新词,就会显得很OUT,而像我这种天天要和新人类打交道的人,哪里敢说这些新词我不懂。

  都很软弱。黄秋生在微博里说,内地网民不识繁体字,华夏文明已亡。这种论调,因为无聊加无稽,自然遭到无数网民责难,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向以毒舌闻名的黄秋生,马上各种解释为自己的论调进行稀释。啧啧,叱咤银幕的冷硬男人哪里去了?不怕枪不怕死的黄秋生就算说岔了,又有什么好怕?

  其实我想大家也不是真的胆怯,可就是莫名其妙地软了。看看新世纪以来,流行歌曲中频率最高的动词就知道了,不是“爱”不是“恨”,是“怕”。怕你怕他怕自己,怕爱怕不爱怕不会爱,反正一个怕。

  怕什么呢?嘘,不要拆穿。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