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维芸:过节,过的什么节?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邬维芸:过节,过的什么节?
邬维芸:过节,过的什么节?
关键词:
一年才刚过去一半,却时常见到为XX节庆祝。就上半年而言,从2月14日的情人节、3月14日的白色情人节、5月的母亲节,再到近日的61儿童节与即
一年才刚过去一半,却时常见到为“XX节”庆祝。就上半年而言,从2月14日的情人节、3月14日的白色情人节、5月的母亲节,再到近日的61儿童节与即将到来的父亲节,究竟节日是什么?从过去到现在节日怎么变了?我们现在说过节,又过的是什么节?
 
节日是什么呢?简言之是人们为庆祝或纪念某事而订下的日子。每个节日的由来都大不相同,以下将以母亲节作为例子进行分析。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发起,她认为子女经常忽视母亲的感情,希望母亲节能让人们多想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1907年5月12日,安德烈卫理教堂应安娜之邀为母亲们举行一个礼拜仪式,隔年此仪式在费城举行,获维州州长支持,而在1910年于该州设立母亲节。到了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一份议案,将5月的第2个星期天作为法定母亲节,母亲节就此流传开来。
 
那么,母亲节又是在何时进入中国呢?根据记载大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民国时期由于中国国力弱于西方,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整体向西方看齐,因此西方节日在此时被大量移植至中国。但母亲节在民国时期的传播除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外,也与几个因素分不开关系。首先,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孝道一直占据重要位置,而母亲节正好迎合这种孝道思想,使人们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意。此外,母亲节也包含了对当时正崛起的女权意识的响应,妇女组织想藉此唤醒人们对母性的重视,及为母亲者自身之觉悟。另一方面,母亲节传入中国之际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安慰抗战将士母亲,也有意推助母亲节庆祝活动,1938年武汉天主教堂举行特别礼拜纪念母亲节,蒋宋美龄还前往献词,足见官方对母亲节的肯定。
 
虽然母亲节在民国时期已传入中国,但直到20世纪末这一节日才在中国“复活”。社会主义时期是在人的解放这个本质上进行妇女解放,因为妇女解放也是阶级解放和中华民族解放的主要组成部份。当时推行的女性主体是“妇女能顶半边天”、“不爱红装爱武装”,提倡男女平等、男女都一样,无论是在这不同于民国时期的女性主体,或是在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都不会去推广源自美国的母亲节。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资本而来的西方文化才再次于中国“复活”。
 
在20世纪初母亲节甫进入中国时,不全因西方影响才得以传播。但自20世纪末以后,母亲节在中国逐渐变成一个“送礼”的节日。人们送康乃馨、写贺卡、挑礼物给母亲以表达自己的亲情,各种打着“庆祝母亲节”的商业活动蓬勃发展,母亲节俨然成为资本主义商业活动的最佳推销日。但在母亲节送礼的这项“传统”除了资本在背后操作外,也与逢年过节中国人的送礼“传统”相关,无论是单位对员工的“送礼”、抑或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都表达中国传统的“礼轻情意重”观念,只是原本的“客体”礼物而今反客为主了。
 
除了送礼,有些地方以举办厨艺比赛或举行旅游的方式庆祝母亲节,更多人则选择吃大餐来庆祝,在这些庆祝方式中,母亲这一形象被固定了,她不是作为一个独立女性被看待,而是“天然地”被限制在家庭内。厨艺比赛或外出吃大餐都天然地假设在家中下厨的人是母亲,而旅游也假设了母亲在家一直从事家务,因此要好好休息出外放松。那是否意味着,过了母亲节这些家务依然得由母亲承担,母亲节只是给母亲们“放假”?从这层面看,母亲并没有被作为一个自主的女性看待,而只是家庭的附属而已。
 
对于母亲节还是有人提出了异议。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提出设立中华母亲节,他认为若孩子一直过美国文化的母亲节,就会忘记中华文化母亲,届时若丧失民族集体文化记忆,民族也就什么都不剩。这是一个站在捍卫民族文化的立场所提出,诚然传统文化有其保存的必要性,但以孟母作为中华母亲的形象,是否又将把母亲陷入为家庭牺牲奉献这一形象中?而提出中华母亲节这一概念,是否又只是为反西方而反西方文化?
 
母亲节这一节日是为了让人们感恩母亲而设立,烂俗地借用流行歌歌词,“其实表达了孝,母亲节每天都是”,如果只在母亲节这天才想起“行孝”,那么这个节日还是别过了吧!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