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道军:大别山的秋天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许道军:大别山的秋天
许道军:大别山的秋天
关键词:大别山 故乡 改观
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化评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记述,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乡村的现状:中国乡村并不是彻底被破坏了,近十年来,乡村在某些方面依然有着较大的改观,依然有着能够振奋人心的一面。
    已经有11年没有在秋天回到大别山了。
    大别山的秋天是美的,我自小就知道,就欢喜,直到1994年的秋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大别山之秋》,才完整表达出我的喜悦。靳海涛老师看后,立即转给李洱老师,李洱老师也很欢喜,自此我与这些老师结下文字缘。这篇文章有许多地方模仿了曲波长篇小说《风卷残云》的片段,比如山鸡扑棱飞起,惊起秋日阳光的涟漪,寂静四散等。现在想起来有些丧气,我居然要比照他人的故乡才能看到和说出自己的故乡。
    2002年,我正在上研究生二年级,想必有能力写出大别山,然而2002年的大别山苦不堪言。那时的乡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山民一年的收入完全不够各种上交。地方政府欲壑难填,“贫穷可耻”击溃所有人的尊严,大家泛红的眼睛同时盯住了大别山,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忍描绘:大大小小的马尾松被剥皮割油,各种“杂树”砍伐殆尽;漫山遍野的开荒,水土流失,河道枯竭;甲板龟、果子狸等珍贵动物在这个时候彻底灭绝(我的《大别山之秋》那一尾长尾雉成为绝唱。);河里的泥鳅黄鳝遭日夜电击;已经在开始卖兰草花蔸(今天终于灭绝);青蛙死光光……人与山,反目成仇。
    十年过去,这一切竟有大大的改观。我的理解是,城镇化救了乡村(也可以理解为乡村再也榨不出一滴血汗),青壮劳力(既是乡村建设者,也是乡村毁灭者)转移到城市;新农村以强制与利诱的方式,将零散村落集中到公路沿线;农业耕作无利可图,无数良田旱地荒废;国家生态建设政策落实,拨下大批资金,不作为比“开发”更“赚钱”;劳务输出给新县带来大额的外汇,乡村侥幸躲过工业污染的浩劫。凡此种种,大别山得以休养生息,焕发出了生机,再一次光彩四射。
    山山岭岭基本实现了植被全覆盖,亚热带阔叶林、马尾松、毛竹及藤本、草本植物交错,绿色与赭红色间杂。若是晚秋,霜叶红于二月花;若是深冬薄雾的早晨,田埂的木梓树叶艳若星火。但是也不必等了,现在已经很美,茅草、板栗树叶,五倍子树叶,黄荆条树叶,榭树叶,枫树叶.......一片一片、一层一层地黄下去,红下去,暖色调的盛宴,肆意铺张,极尽奢华。白杨树是外来植物,总是急急火火的生长,现在也慢下来了,它们静静地生长在山脚退耕返林沙地,若有所思;每一个山谷、沟岔,有泉水暗暗走过的地方,必是葱绿的杉树。那一丛盎然的勃勃生机,是大山的生命之源,仿佛所有的生命,皆从此处繁衍。板栗树占据山腰、山坡平缓的地方,那是家家户户的板栗园。板栗完成了人类布置的任务,稍稍挺起了腰杆;马尾松走山脊,一路蜿蜒,抬头已到天边。在无声的进军中,你无法不想到这是一只纪律严明的队伍,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十一师、一支队……不知何日归。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你说要有花,那一定就有花。内心意念尚未闪落,山茶花已经站在你面前。那是怎样的一种花啊,说开就开,说白就白,一片一片。白到不能再白,绿到不能再绿,多到不能再多的白花与绿叶,绝尽全力,没有丝毫的含蓄与修辞。如大山里打猪草的妹子,大大咧咧又怯生生,它们在你一丈开外静悄悄地表演,希望你能看到,却又希望不要记住它。当你走近时,它一转身躲进花海之中,风过无痕。比山茶更汪洋恣肆的是:杭白菊。沿河上下的梯田,无尽的葱绿洁白,花语喧闹。这一望无际的女儿国,这一览无余、痴痴的美丽,让你心疼。山茶与白菊,你愿意收留这两个孩子,做他们的父亲吗?披头散发,相依为命,不负此生?
    山里的道路随着河谷,一路娓娓前行,哥俩有说不尽的废话。河谷镶嵌着河滩,河滩上有各种各样的水草:禾草A,禾草B,还有禾草C,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是认得出他们。好比是故乡的孩子,他们笑问客从何处来,你也点点头,知道他们是故人的孩子,或是你的亲人。久不下雨了,河滩被随意地开辟成了菜地,菜地随意种植着高大硕壮的白菜,威武雄壮的雪里红,还有茄子、朝天椒,芫荽,它们是野地里的孩子,天父地母,无法无天。它们玩得太野,走得太远了,完全忘记了回家。一网一网的蛾眉豆藤、南瓜藤,牵藤扯绊,拖儿带女,盘踞在硬化的水泥路上。它们不怕水泥,也不怕五十分钟经过一辆的摩托或者三轮,它们要把水泥路藏起来,带回家;它们要劫径剪草;它们错综复杂,横眉冷对,飞扬跋扈。
    我替你们把台词说了吧: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处过,留下买路财。
   大王。一万年以前,这个地方是你们的;一万年以后,你们终将收复失地。时光飞转,风卷残云,那个时候,没有课题,没有作业,没有菊花展,没有创意写作,没有烦心的学生。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任是大字不识,你们也可尽情讴歌,随风作赋。
    朝天阙!



    作者简介:许道军,博士,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副主任。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