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代》里的日常生活研究

 

编者按:《开放时代》里的日常生活研究*


    从“中国国家的性质”、“三农问题”、“工人问题”到“古典西学”、“他者的世界”,《开放时代》已深入多个既具有历史重要性又具有当下迫切性的议题。文章的问题意识敏锐,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开放的学术思路,构建当代中国的学术前沿。

    本网本期的“圆桌”专题,没有选取以上列举的几大“主流”议题下的文章,却着意从《开放时代》2008年至2012年最新一期的内容中收集整理出有关“日常生活”的五篇文章,重新编排推出。虽然五篇文章分属不同的栏目或学科领域,但都不谋而合地将目光落在了“日常生活”上。吾道不孤,文化研究的立意已然通过各种方式被各学科关注并采纳。

    《辛亥革命与日常生活——以学堂学生与城市民众为例》这篇文章将“革命叙事”线性化的、整齐划一的逻辑暂且悬置,从辛亥革命时期不同的学生、知识分子的读报生活,上海市民混乱的金融生活、信息生活、帮会组织等入手,揭示了革命历史下不同个体的“不同境遇”和“多歧感受”。文章没有对“日常生活”做理论定义,它所分析的“日常生活”主要指非革命的话语与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日常生活研究的可行路径。

    《红与黑:集体化时代的政治身份与乡村日常生活——以平遥双口村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对“日常生活”的解释采用了赫勒的理论,指出,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图式对于人的主体性既有塑造和抑制的一面,也有可被人们突破与创造的可能。文章聚焦农民的日常生活,探讨国家对于人民的政治性身份的划分,即“贫下中农、富农”,是如何被农村惯有的传统生活逻辑所“改装”的,又是如何通过“改装”过程而渗透进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生活的。渗透后的国家政治话语与农村的日常生活逻辑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生活实践和博弈。这篇文章通过着眼于生活实践的过程,跳出了宏大线性叙事与日常生活细查的二元对立。

    《总体主义背景下的时尚——“文革”时期广东民众着装时尚分析》一文,在方法上通过分析访谈中人们自身的叙述和解释,以及着装演变的细节,将服装的社会涵义与国家大政联系起来。服装样式的流行演变过程,正是代表政治意涵的不同元素逐渐加入的过程,也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改变的过程。文章总结道:“总体主义的社会控制系统、密不透风的国家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三者共同造就了‘文革’着装时尚。”这一结论让人意犹未尽。比如,有访谈者提到,由于地域上产生的时间差,北京开始文革的时候,广州尚未开始,“资本主义在这里(广州)大行其道”。资本主义是如何在广州的日常生活中行其“道”的?国家的政治元素又是如何对原来“大行其道”的资本主义生活样式进行改造的?在总体主义的国家之下,怎样看待女式干部服“比较修身”?怎样看待女性对于“曲线美”的追求,对于“多姿多彩”的追求?

    《关系消费的表演与凝固——当代中国转型期饮酒社交消费研究》借鉴鲍德里亚的“关系消费”,对中国当代转型社会时期的酒桌文化做了分析,指出,“饮酒的微观情境化实践逻辑与中国社会关系运作逻辑密切相关”,通过饮酒文化,达到了两个看似背离的矛盾效果:物理身体与社会身体分化的同时,也制造出同化的和合感。

    《身体、视觉与国族想像:“压缩现代性”的日常微观呈现》是一篇对于香港中文大学马杰伟教授著作的读后感。“压缩现代性”可能是对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性质最为直觉的概括。

    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与宏大叙事,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看似的二元对立,实是通过长时段的、动态的权力关系形成的,从而在整体上体现出宏观叙事的“显”,与日常生活的“隐”,而后者其实是相对于前者的遮蔽,而非另一个独立系统。

    《开放时代》的这五篇文章为我们带来了彰显日常生活的尝试。



    *2012年年底,“当代文化研究网”已与广东《开放时代》达成了合作意向。如今,本着知识共享原则的合作期刊,已经增至四家。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关系消费的表演与凝固——当代中国转型期饮酒社交消费研究》原属2009年第一期“经济社会”栏目,《辛亥革命与日常生活——以学堂学生与城市民众为例》原是2009年第七期“人文天地”的文章,《身体、视觉与国族想像:“压缩现代性”的日常微观呈现》刊于2009年第十期的“阅读”,《红与黑:集体化时代的政治身份与乡村日常生活——以平遥双口村为中心的考察》原载2011年第八期的“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栏目,《总体主义背景下的时尚——“文革”时期广东民众着装时尚分析》则是去年第四期“经济社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