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应该还能不一样吧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王晓明:应该还能不一样吧
王晓明:应该还能不一样吧
关键词:
很早就知道,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页:1957年,反右运动的高潮时候,许杰和徐中玉先生头上的右派帽子,已经要被扣定了,中文系...
    很早就知道,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页:1957年,“反右”运动的高潮时候,许杰和徐中玉先生头上的“右派”帽子,已经要被扣定了,中文系的高年级学生里,却依然有不少人讲究死理,继续替老师辩护,搞得主事者布不成“95%的革命师生批判5%的右派”的标准阵势。当然了,大形势摆在那里,靠着组织低年级学生进场站队,“95%的革命师生”很快就凑成了,那些不识时务的高年级学生,则跟老师一起被打成“右派”,其中有些脖子太硬、死不低头的,还被押去了西北的荒凉之地,有的就死在那里。我多次听许杰先生谈起学生,说他们是因他而蒙难,先生内心的伤痛,绝非时间所能冲淡。
    这就是华东师大中文系了:它固然深受“形左实右”的愚昧势力的祸害,特立独行之士难以存身,驯顺愚昧之风日渐浓郁,甚至一度成了挥舞刀笔、奉旨伐人的投机者的重要产地;但是,靠着一批中年教师,他们依然秉持为人为学的基本尺度,形势再险恶也不愿过分违心,更靠着文学的求美求善之情,正是对这情志的朦胧向往,令长江南北的大批文学青年汇聚到丽娃河畔,它如同肃杀时节的大树,落叶满身,根柢尚存,一旦春回地暖,天下复苏,它就迅速地拂去病枝腐叶,四面伸展开来。自1970年代晚期开始,不到十年,它就凭着高视阔步、新人辈出的风貌,名闻国中。
    此后世事多变,面目全非的事情越来越多,但这十几年养成的志向高远、桀骜不驯的底气,连同其不拘形式、志大才疏的积习,仍继续在中文系的教室和宿舍里飘荡,在这个那个学生的狂言异行中,闪耀光芒。不用说,时间流逝,这底气和积习是日渐稀薄了,但也依然还能期望,中文系不会沦落为平庸枯寂的冬烘之地。
    这些年,屡屡听人缅怀1980年代的中文系,我想,这一个中文系的风骨意气,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对那“形左实右”的愚昧风气的厌恶中形成的吧,正是肃杀时节的严酷,给了草木一旦重沐春风,就格外生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1957年的那些不识时务的学长,正是1980年代的中文系的先声,能与他们为系友,我倍感光荣。
    乐观一点说,走过1980年代的那一段路,中文系不再会被什么力量,拖回到1957年以后的路上去了。但是,最近十几年,它也没能沿着1980年代的道路往前走,而是被大势所劫,拐进了一条新路。当然不止是中文系,也不只是华师大,全国大学的所有系科,都在这路上拥拥挤挤。有人用“官僚化”概括这条路,这是不错的,如今的校园里,同事之间互称官衔的情形日渐普遍,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触目地暴露大学的官僚化?但这官僚化的身后,更紧跟着公司化,教师如同被雇佣的苦力,学分和文凭则是商品,教学科研、师生同事,几乎所有事,都被一大堆繁琐规章,不知不觉就搞成了利益的交换。说实话,照这条路走下去,大学的病态,恐怕比1957年之后的状况更严重吧。
    从读书到执教,我在丽娃河边走了35年。这五年身份变了,从专任改为客席,我依然视中文系为自己的地方。因此,看到如今大学的前途上歧路重重,校园里平庸猥琐的风气日盛一日,我就格外要重复前面的那个期望:华东师大中文系,应该还能不一样吧?
                2013年11月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