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2/05/02
    奥巴马在他最近反对巴勒斯坦在国家地位上的努力的演说中的许多令人震惊的主张中,有这么一条"和平不会通过声明和决议实现。"更重要的是,他的演说是一次对抗和竭尽力图暴露和谈之虚伪,与奥斯陆框架决裂,国际化促进巴勒斯坦取得国家地位的政治进程的公共声明的修辞力量的尝试。
  • 2012/05/02
    《忧郁的文化政治》2010年3月19日出版,多篇选自Loss: the politics of mourning, David L. Eng,David Kazanjian eds.
  • 2012/05/01
    1997年,姚大力先生从南京大学调往复旦大学,依然从事蒙元史和边疆史地的教学与研究。按照目前盛行的学术评价标准,他的成果真是少得可怜。不仅没有专著,连论文也极少。
  • 2012/04/29
    在当下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理解“女性向”小说,有两个基本的内涵值得重视:其一是以“言情”为核心的对于女性气质的想象——情感丰富、沉湎自怜;其二是以“穿越”为核心的对于现实社会与公共生活的疏离。并不意外,《步步惊心》二者兼有,并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 2012/04/29
    1972年,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电视系列剧《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它改变了整整西方一代人观看艺术的方式。而今,英国电影学院在40年后重新完整播放全剧,回顾他的作品给当时的审美方式带来的革新力量,也在全球艺术资本化的今天重新呼唤一种浪漫主义的视角。
  • 2012/04/29
    如果一个人要描写都市文化,那么即使他是以一种闪烁其词的方式,上海这座城市的多元种族,多元民族及其殖民机构也都必然会被表达出来。的确,除了英法租界内西方风格的剧院、舞厅、咖啡厅、赛狗场、进口轿车和好莱坞电影,上海的都市风景还能剩下什么呢?
  • 2012/04/29
    谈到日本问题的时候,民族主义是一种本能的东西,愤怒会很激烈。但《南京!南京!》不是怎么表现日本、表现中日战争,它成功地给了观看者两个位置,一个位置是80年代的世界主义,一个位置就是极狭隘的民族主义,观众一点都没有翻身的余地和空间。
  • 2012/04/29
    战后德国的物质匮乏并没有妨碍文化的生产。透过围绕作家博尔歇特的文化生产体制,我们看到了两点:一是莱辛的中产阶级戏剧的遗产源远流长。戏剧观演作为"公民论坛"延续到了战后。二是在战后,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机器非但未曾摧毁,作为两大阵营"和平方式"的攻心战术,在被占领区如火如荼地展开……
  • 2012/04/28
    以往存在过农民的乡村与工业化的城市之间的区分。但世界各地发生的变化表明,关于城市和农村、都市和乡村的区分,事实上已经消失了。重要的是,我们称之为乡村的区域,事实上已经日益成为城市化的一部分,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城市生活方式已经遍布被称为乡村的地区和人们中间。乡村成了城市居民隐居、休假或度周末的去处,或者是向城市供给农副产品的地方。
  • 2012/04/28
    1980年以来,中国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以每年平均6%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已经达到1980年的将近六倍(以可比价格计算)。这个隐性农业革命的生产主体到底将是资本主义型的雇工大农场,还是小家庭农场?这些新时代的家庭小农场面对的主要经济问题是什么样的?要怎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收入,缩小今天极其悬殊的城乡差距?
  • 2012/04/28
    本研究从“社会建构”概念入手,以上海某棚户区中的外来民工为对象,探讨他们进入城市后的身份建构机制。
  • 2012/04/28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和不同历史阶段状况的概述。
  • 2012/04/28
    一个新兴工人阶级破茧而出的痛苦与挣扎,被如此真实地呈现出来,这并非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就好像这个阶级的形成过程一样,一早便已开始,却似乎永远不能结束——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无产阶级化过程。
  • 2012/04/28
    新工人"与"新穷人"同是资本主义经济从工业经济向金融资本、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中的产物,共同构成了"穷人"概念的两面:前者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产物,后者则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伴生物。新工人群体在政治领域的沉默状态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 2012/04/23
    香港菜园村,一个有着150户居民的自然村落,因广深港高铁的修建,不得不夷为平地。在知识分子、社运和环保团体的参与下,菜园村开始了一场富有探索意义的重建运动。为什么菜园村得到了如此多人、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关注,让村民们得以保住田园梦呢?“菜园村关注组”中坚分子朱凯迪说出了年轻市民的心声:“香港到底需不需要农业?这其实是全世界的问题。……保住了农业和实体产业,才是让我们安心的基石。”
  • 2012/04/23
    因本人视域所限,我在此所讨论的问题,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如研读经典的问题,就主要是文科学生必做的功课,工科或其他专业的则未必需要如此。尽管如此,我相信这里的讨论,仍会涉及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因此并非全然是自言自语。此篇小文,主要从学术、导师、课程设计、学生、管理这五个方面略陈管见,首先自然是如何看待学术的问题。
  • 2012/04/23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或新的媒介形式,会产生新信息,制造新事件,形塑新内容,蕴含新标准。通过对微博的形式、内容以及“微博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微博“一对多”的平台最为彻底,有助于建立起相互讨论乃至共同行动的新型共同体(社区);微博的主帖与跟帖的互动性,已被证明是有效的集体行动模式。微博蕴含了改变信息甚至改变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的巨大力量,其“魔力”能否被驾驭,并被导向道德反思、社会建设与社会创新,这是亟待实践的课题。
  • 2012/04/23
    2005年,一家非营利性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成立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其创办者孙恒,希望为中国民间NGO团体立足本土,探寻打工者生态群落,与地方经济共融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工友之家”先后建立起“同心实验学校”、一座图书馆、一个电影院、一个“新工人剧院”、一个名为“同心互惠公益商店”的二手货超市以及“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皮村已逐渐发展成全国打工者文化交流及社群建设的重要平台,扮演打工文化中心的关键角色。
  • 2012/04/23
    日前,一场席卷全国各大城市的“占领男厕”运动引起传媒与公众的高度关注。更出人意料的是,这场相当前卫的“行为艺术”得到大部分人拥护,各种媒体平台的投票结果,都有超过80%的人表示支持。对于那些对女权议题——也就是性别平权议题——不敏感、不理解的人们来说,女厕问题是一个理解的入口。如果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空间,一个人在受教育、工作、建立家庭或家庭解体的过程中,不因自己的性别而受压受限,能够真正实现权利和自由发展,那才是真实的平等。
  • 2012/04/17
    陈映真通过描写精神病、疯子这一类人「所描写的不再是市镇小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属于第三世界的普遍性问题,当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进入到我们生存空间,带给我们的影响无与伦比;不仅是生活改变,而是整个儿的想法、观念、行为和生存方式的巨变。他企图揭示掩饰在那美丽外衣内的狰狞本质,大众传播媒体的麻木与无知,以及如何在被侮辱、被欺骗、被伤害之后的觉醒」,只有透过「第三世界」的视角,陈映真的思想才能够被更完整的掌握与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