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2/04/12
    从理论上看,“第三世界”乃至于第三世界文学论一直存在着复杂的争点。但陈映真从在日本的直接的感性经验、以及第三世界朋友谈说北京事件的真实声音,体会到对他而言深刻而难忘的“第三世界”论。
  • 2012/04/12
    通过两个圣诞节的经历,孙歌从那霸到上海,看到了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对待历史和自由的态度。从缠绕纠葛的历史中,孙歌试图重新开掘关于“中国与日本”的思考以及在现实危机意识中潜藏着却未及生长的政治。
  • 2012/04/12
    “亚细亚主义”的全貌,这亚细亚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它是国家的一项战略,也是民众的一股思潮。它是一块侵略和奴役弱小近邻的遮羞布,也是一份揭露和对抗白种殖民主义的宣言书。它叠印着日本国家扩张与侵略的历史,又染透了日本民族的视野和热情,它活在每个日本人的行为中。
  • 2012/04/12
    在今天,“西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对于第三世界,也包括中国,“西方”更是一个“心理空间”,从而无所不在。“西方”对第三世界的影响,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语言,还有着其他多种的手段乃至途径,比如视觉形象,等等。这也正是商品资本主义或者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因此,今天对“西方”的了解,并不仅仅只有语言一途,还有着多种的感知方式。
  • 2012/04/12
    钱理群先生从他们那一代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出发,展现了他们对于世界的想象。
  • 2012/04/11
    最近十五年,中国大陆的文学地图明显改变。不但"网络文学"迅猛膨胀、急剧分化,纸面文学内部也快速重划领地:以《收获》、《人民文学》为首的"严肃文学"的影响范围明显缩小《,最小说》一类"新资本主义文学"急剧扩张《,独唱团》更是异军突起,竖起"第三方向"的路标。文学地图的巨变背后,是社会结构、科技条件、政治/经济/文化机制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的文学格局,评论和研究者必须放大视野、转换思路、发展新的分析工具。当代世界,文学绝非命定"边缘"之事,就看文学人怎么做了。
  • 2012/04/11
    近来中心城市房价一路飙升,买一套生活所必须的房子成为困扰城市人的头等难题。而直接表现这个难题的电视剧,《蜗居》是第一部,《蜗居》代表着电视艺术直面生活现实的新动向。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一部电视剧的成功制作需要顾及三个基本因素:一、在某种程度上揭示社会问题;二、保障收视率;三、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查。这三方面互相联系、统一于电视剧的意义生产,共同制约着电视剧的意义生产方式。对于《蜗居》来说也是如此。
  • 2012/04/11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文学与以往(1950~1990)的一个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它所置身的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当然不是单独发生的,它是最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的一部分。因此,这个新的正在继续变化的文化生产机制(包括作为它的一部分的文学生产机制),就充当了社会生活和文学之间的一个关键的中介环节,社会的几乎所有的重要变化,都首先通过它而影响文学;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它来实现的。
  • 2012/04/10
    2011年中央将文化提升到“民族血脉”的高度,并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2012年,国内动画产业将从何入手寻求突破?突破这一瓶颈的路径在哪里?
  • 2012/04/10
    在今年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有关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在电视动画数量上已经取代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显然,在中国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动漫产业,在制作和营销等很多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由“生产大国”走向“生产强国”究竟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 2012/04/10
    如今的汉服潮流与其说是在传播汉服文化,毋宁说是少女们的服装秀,或是穿越流的cosplay。带动的是一个新起的女装产业,而与汉服文化渐行渐远。
  • 2012/04/10
    当网络"伪事件"的概念被解码以后,将大大相异于真事件本源而被注入了全新的网络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如果能够取得现实社会的广泛认知与实践,将最终产生注意力经济。
  • 2012/04/10
    创新工场在其推动中国科技创业的宏大愿景下迈出了比较靠谱的第一步,但这一步,首先是改变自己。 自从李开复创业的那一天起,他和他的创新工场就注定是中国商业社会中的一只“出头鸟”。
  • 2012/04/09
    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围绕"集体劳动"的辩论乃是贯穿于整个"当代文学六十年"的核心的思想冲突之一,这一冲突,导致了1980年代这一"集体劳动"的 生产方式的终结,并经由乡村,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改革。而在文学叙述上,则是何谓"现实主义"的激烈论战。 在1949-1966年期间,当代文学基本成为这一"集体劳动"的合法性的论证工具--我并不否认这一论证过程有着某种创造世界的合理想像,这也是我在 叙述过程中激烈张扬之处。但是,蕴含其中的一些深刻的危机却也或多或少的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乃至遮蔽。
  • 2012/04/09
    "劳动"作为某种"美德",或者某种"德性"的显现,不仅被用来重新塑造中国的乡土社会--这一重新塑造表示着中国革命对"德性"政治的某种承继姿态,并力图恢复被各种原因所破坏的这一乡土社会的文化秩序--也被用来改造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乡村农民。显然,在1950年代早期,不仅是国家政治,包括文学在内的诸多想像性的精神活动,多多少少表示出一种"德治"的愿望,这一愿望对于抚平甚至治疗因多年战争而导致的社会创伤显现出一种强大的效用。
  • 2012/04/09
    赵树理思考的意义正在于,中国革命如果要真正的植根于中国的下层(乡村)社会,就必需正视这一"情理"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传统治理方式,或者说,对"情理"进行重新叙述,并在这一叙述中,重新确立一种新的正义观。在这一意义上,赵树理又是非常现代甚至激进的,因为他把这一"生活世界",也即人的日常存在重新视为有待确定的政治形式。
  • 2012/04/09
    一在我的感觉中,当代思想或者当代理论的深刻分歧,可能并不完全在于对社会现状的表面的感知、异议或批评上,相反,更多的冲突将来自历史领...
  • 2012/04/09
    如今,"为石油而战"已经越来越成为"遏制中国"的观点、言论、政策、措施的公开理由。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多数人的现代化,史无前例,必须大张旗鼓,奋力创新能源革命与发展方式的跃迁。
  • 2012/04/09
    我们可以把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首先在欧美国家兴起、如今已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广义的“绿色运动”大致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以生态中心主义哲学价值观为核心的“深绿”运动,以经济技术手段革新为核心的“浅绿”运动,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替代为核心的“红绿”运动。
  • 2012/04/09
    露西•斯格尔(Lucy Siegle)新书《不惜一切:时装正在耗尽地球资源?》(To Die For: Is Fashion Wearing Out the World? )便在探讨近年流行的“快速时装”(fast fashion)如何加速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劳工状况,试图以亲切谦逊的态度唤起消费者抑制“过度消费”欲望、意识到自己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