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6/29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接地气的知识生产。阅读是什么?怎么上好阅读课?作者从实践中做了细腻的总结。“就目前来看,阅读课能提供直接补充的是“缺少读书的兴趣”、“不知道怎么挑选书”和“想读好书没有人指导”的问题,间接提供回答的是“成长与生活的困惑需要解答”的问题。”
-
2012/06/29
美国的外交行为表现越来越像一个“第三世界的领袖”:一方面,打着坚持原则和主持公道的旗号,加大对小国的援助和支持,笼络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怂恿小国挑战其他大国;另一方面,对其他国家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推动其他大国更加积极地承担所谓“国际责任”,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层层加码,不惜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说到底,此种在崛起大国和诸多小国之间玩平衡的所谓“巧实力”战略,核心还是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
-
2012/06/29
首先,“骚”是相对的。如果女人个个都包的严严实实,那么及膝长裙也变成穿着暴露;如果夏天满街都穿着清凉暴露,那就根 本谈不上“我骚”。所以,跟保守派说法刚好相反,性的进一步开放反而会使得“骚”变普遍,于是“我骚就会引来你扰”的“民间智慧”也就消亡了。如果这时还 有“你扰”,便不能归罪于“我”骚,毕竟满街人都骚。
-
2012/06/29
我们必须将真实的情况尽可能展现在大家面前,哪怕我们自己也疑惑,也并不知道怎么解决。且不说公益本身就背负着追求真实的责任和道义,让公众知情本身就是公益人的义务。其实,公益本来就不应该只是某个特定人群的事儿,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把这么大的压力和责任硬硬的抗在自己的肩上,正确的做法是把我们行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抛出来,大家一起参与讨论,一起出谋划策。
-
2012/06/28
在台湾的脉络里,一方面,经济的成长与转型催动了阶级上升的想望,强化了国族透过日常生活的细致规训而体现为公民的尊贵自许与主体性;另一方面,具有治理野心的公民团体则针对性的公共化,透过媒体和舆论的震荡沈淀,将公民的尊贵情感渐次转化建构出娇贵的主体想象 ,使得严厉规范和检查言论的极端保护法律成为正当措。这个情感结构的尊贵化与娇贵化构成了当代「治理」(governance)的重要面向,也深刻影响近年台湾的性布局趋势。
-
2012/06/26
在第三世界如同在中国一样,“毛主义”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军事理论,但却不是一个有效的统治的意识形态。柬埔寨的情况表明太过教条地推行“毛主义”的灾难性后果,秘鲁的情况表明甚至是很有耐心地扩展人民战争都可能充满着危险。尼泊尔希望用一种“毛主义”的形式,这种形式由于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生存下来,来改造现实。
-
2012/06/26
跑步过程中的游戏规则是不同的,游戏规则是由那些强者或者说是即得利益者制定的,所制定出来的游戏规则更有利于他们,他们既是选手,又是规则制定者,还是裁判。如果起点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却有着统一的终点的衡量标准,这无疑是对起点低的、规则对自己不利的弱势者最大的伤害……弱势群体弱势的原因是什么?社会组织可以做什么?平民教育是什么?和弱势群体有什么关系?请看一位工人兄弟的思考。
-
2012/06/26
相对于周边县市,贵阳人有着独特的自我优越感。他们不太会留意贵阳的GDP排名,在他们看来,自己生活的城市就是贵州省的“北京”,也渴望在消费时感受到与北京同等的待遇。于是,在品牌之外,就连一些北京上海的生活方式,也让这儿的人们趋之若鹜。
-
2012/06/26
回顾日本核电发展史,在政府与大企业联姻而形成的强大力量面前,民间与学界的反对声音是那样的微弱而无力,暴力和谎言同样大行其道。当日本社会要为这一切承担后果之时,因为过于沉重人们已无力去指责那些肇事者。地震摇撼的是岩层和建筑,有关核的真相摇撼的是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认知、价值、生活和行为方式。
-
2012/06/26
"被曝劳动者",伴随了日本核电站发展半个世纪的,这群隐没在黑暗之中的人,被福岛核电站灾难从生活底层推了上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们被临时招募从一个核电工地到另一个核电工地,被层层剥削拿着微薄的薪水,时时处于危险之中。东京电力这样的大型核电公司,一向是日本青年渴望进入的企业,居然还有这样的冒死劳动者?一向以清洁能源示人的核电,居然也有这样肮脏的一面?
-
2012/06/21
当年孟尝君“食客三千”,如今的大都市恐有“卡族三千”。“卡族”绝大多数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甚至更小,故曰“卡娃”。 每天傍晚下班高峰期,在全市各交通要道路口,都能看到他们在人海里、车流中和地铁上飞快穿梭的身影。除了有碍社会治安,还极易为社会黑势力所利用,后果堪忧。
-
2012/06/21
中国媒体不愿承认在阿拉伯国家所发生的是革命,这一点我可以理解。我并不因此感到焦虑,因为我知道他们早晚要承认。中国媒体经常把阿拉伯革命称为动荡、动乱或者街头政治。我能理解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我以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稳定也要静中有变,毕竟丑化别人的形象并不能达到美化自己的作用。
-
2012/06/21
从1950年代上海工人的识字运动可以看出,伴随政治领导权力的变更与转移,工人阶级的文化习得方式有了新的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来源于建国前一贯的群众路线和基层科学化的管理方略,因而能够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不仅在上海工人阶级文化的转型时,起到重构、塑造的作用,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工人自身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感受到作为阶级群体的权益和价值。
-
2012/06/19
作为一种持续超过半世纪的体制,分断体制已经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并自我巩固。无可否认,我们应该对分断的现实有一种更全面而系统性的视野,以便能使这项运动成为日常生活实践。
-
2012/06/19
"我对要做‘人肉炸弹’以新闻见长的纪录片的作用充满了不信任。因为不是建立在公平,民主制度下的调查,总是含有单方面的暴力成分.不是来自政府就是个人.我看小川 绅介的《三里冢》时就知道,我们肯定拍不出来,这影片只能诞生在民主国家。"
-
2012/06/16
电视剧之热,只是这个文化产品的一个角色,事实上,它持续地在这个社会上渗透着自己的影响力。从诞生到现在,甄嬛六年,中国社会不断走向开放,也步入权力与利益分化的过程,在电视剧热播所造成的欢腾背后,有一场精英与草根的文化离别。
-
2012/06/16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不仅搅动了“吃货”们的味蕾,还带动了美食图书甚至旅游业的巨大商机,引发了一轮“吃货经济”。
-
2012/06/16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与冷战这一历史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回顾它们所由产生的历史背景,确认它们在历史沿革过程中的具体形态,特别是关注这两个概念中那些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是却暗含了巨大潜在能量的思想要素,或许对于我们摆脱今天历史认识的贫瘠状态有所帮助。
-
2012/06/16
在左翼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相遇中,可以说,左翼文化提升了民间文学的品格,发生在1944年新说书运动,为我们今天处理“现代”文化和“民间”文化关系,提供了一种实践样式。今天我们寻访当年那些“讲故事的人”,意不在回到“前现代”,而是要努力跳出新旧格局,打破对于“雅”的“俗”或对立或等级的理解,并“开放我们的文学观念”。探讨叙事和经验分享的可能,为重新塑造中国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提供可能性。
-
2012/06/16
1970年代的冷战体系是国际上逐渐形成的和谐氛围。然而,在韩国等一国的地域范畴之内,冷战仍然发挥作用,并支配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李泳禧对社会主义的论述正产生在这两者之间的破绽上。他的叙述可以规定为一种实践,是介入到国际上和谐氛围和还运作着的冷战逻辑之间的缝隙中,并将一国联系到外边的世界。尤其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论述成为主要参考体系,这促成了对1970年代在此被压抑而缺席的主体构成的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