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2/06/29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接地气的知识生产。阅读是什么?怎么上好阅读课?作者从实践中做了细腻的总结。“就目前来看,阅读课能提供直接补充的是“缺少读书的兴趣”、“不知道怎么挑选书”和“想读好书没有人指导”的问题,间接提供回答的是“成长与生活的困惑需要解答”的问题。”
  • 2012/06/29
    美国的外交行为表现越来越像一个“第三世界的领袖”:一方面,打着坚持原则和主持公道的旗号,加大对小国的援助和支持,笼络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怂恿小国挑战其他大国;另一方面,对其他国家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推动其他大国更加积极地承担所谓“国际责任”,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层层加码,不惜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说到底,此种在崛起大国和诸多小国之间玩平衡的所谓“巧实力”战略,核心还是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
  • 2012/06/29
    首先,“骚”是相对的。如果女人个个都包的严严实实,那么及膝长裙也变成穿着暴露;如果夏天满街都穿着清凉暴露,那就根 本谈不上“我骚”。所以,跟保守派说法刚好相反,性的进一步开放反而会使得“骚”变普遍,于是“我骚就会引来你扰”的“民间智慧”也就消亡了。如果这时还 有“你扰”,便不能归罪于“我”骚,毕竟满街人都骚。
  • 2012/06/29
    我们必须将真实的情况尽可能展现在大家面前,哪怕我们自己也疑惑,也并不知道怎么解决。且不说公益本身就背负着追求真实的责任和道义,让公众知情本身就是公益人的义务。其实,公益本来就不应该只是某个特定人群的事儿,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把这么大的压力和责任硬硬的抗在自己的肩上,正确的做法是把我们行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抛出来,大家一起参与讨论,一起出谋划策。
  • 2012/06/28
    在台湾的脉络里,一方面,经济的成长与转型催动了阶级上升的想望,强化了国族透过日常生活的细致规训而体现为公民的尊贵自许与主体性;另一方面,具有治理野心的公民团体则针对性的公共化,透过媒体和舆论的震荡沈淀,将公民的尊贵情感渐次转化建构出娇贵的主体想象 ,使得严厉规范和检查言论的极端保护法律成为正当措。这个情感结构的尊贵化与娇贵化构成了当代「治理」(governance)的重要面向,也深刻影响近年台湾的性布局趋势。
  • 2012/06/26
    在第三世界如同在中国一样,“毛主义”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军事理论,但却不是一个有效的统治的意识形态。柬埔寨的情况表明太过教条地推行“毛主义”的灾难性后果,秘鲁的情况表明甚至是很有耐心地扩展人民战争都可能充满着危险。尼泊尔希望用一种“毛主义”的形式,这种形式由于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生存下来,来改造现实。
  • 2012/06/26
    跑步过程中的游戏规则是不同的,游戏规则是由那些强者或者说是即得利益者制定的,所制定出来的游戏规则更有利于他们,他们既是选手,又是规则制定者,还是裁判。如果起点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却有着统一的终点的衡量标准,这无疑是对起点低的、规则对自己不利的弱势者最大的伤害……弱势群体弱势的原因是什么?社会组织可以做什么?平民教育是什么?和弱势群体有什么关系?请看一位工人兄弟的思考。
  • 2012/06/26
    相对于周边县市,贵阳人有着独特的自我优越感。他们不太会留意贵阳的GDP排名,在他们看来,自己生活的城市就是贵州省的“北京”,也渴望在消费时感受到与北京同等的待遇。于是,在品牌之外,就连一些北京上海的生活方式,也让这儿的人们趋之若鹜。
  • 2012/06/26
    回顾日本核电发展史,在政府与大企业联姻而形成的强大力量面前,民间与学界的反对声音是那样的微弱而无力,暴力和谎言同样大行其道。当日本社会要为这一切承担后果之时,因为过于沉重人们已无力去指责那些肇事者。地震摇撼的是岩层和建筑,有关核的真相摇撼的是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认知、价值、生活和行为方式。
  • 2012/06/26
    "被曝劳动者",伴随了日本核电站发展半个世纪的,这群隐没在黑暗之中的人,被福岛核电站灾难从生活底层推了上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们被临时招募从一个核电工地到另一个核电工地,被层层剥削拿着微薄的薪水,时时处于危险之中。东京电力这样的大型核电公司,一向是日本青年渴望进入的企业,居然还有这样的冒死劳动者?一向以清洁能源示人的核电,居然也有这样肮脏的一面?
  • 2012/06/21
    当年孟尝君“食客三千”,如今的大都市恐有“卡族三千”。“卡族”绝大多数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甚至更小,故曰“卡娃”。 每天傍晚下班高峰期,在全市各交通要道路口,都能看到他们在人海里、车流中和地铁上飞快穿梭的身影。除了有碍社会治安,还极易为社会黑势力所利用,后果堪忧。
  • 2012/06/21
    中国媒体不愿承认在阿拉伯国家所发生的是革命,这一点我可以理解。我并不因此感到焦虑,因为我知道他们早晚要承认。中国媒体经常把阿拉伯革命称为动荡、动乱或者街头政治。我能理解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我以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稳定也要静中有变,毕竟丑化别人的形象并不能达到美化自己的作用。
  • 2012/06/21
    从1950年代上海工人的识字运动可以看出,伴随政治领导权力的变更与转移,工人阶级的文化习得方式有了新的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来源于建国前一贯的群众路线和基层科学化的管理方略,因而能够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不仅在上海工人阶级文化的转型时,起到重构、塑造的作用,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工人自身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感受到作为阶级群体的权益和价值。
  • 2012/06/19
    作为一种持续超过半世纪的体制,分断体制已经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并自我巩固。无可否认,我们应该对分断的现实有一种更全面而系统性的视野,以便能使这项运动成为日常生活实践。
  • 2012/06/19
    "我对要做‘人肉炸弹’以新闻见长的纪录片的作用充满了不信任。因为不是建立在公平,民主制度下的调查,总是含有单方面的暴力成分.不是来自政府就是个人.我看小川 绅介的《三里冢》时就知道,我们肯定拍不出来,这影片只能诞生在民主国家。"
  • 2012/06/16
    电视剧之热,只是这个文化产品的一个角色,事实上,它持续地在这个社会上渗透着自己的影响力。从诞生到现在,甄嬛六年,中国社会不断走向开放,也步入权力与利益分化的过程,在电视剧热播所造成的欢腾背后,有一场精英与草根的文化离别。
  • 2012/06/16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不仅搅动了“吃货”们的味蕾,还带动了美食图书甚至旅游业的巨大商机,引发了一轮“吃货经济”。
  • 2012/06/16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与冷战这一历史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回顾它们所由产生的历史背景,确认它们在历史沿革过程中的具体形态,特别是关注这两个概念中那些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是却暗含了巨大潜在能量的思想要素,或许对于我们摆脱今天历史认识的贫瘠状态有所帮助。
  • 2012/06/16
    在左翼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相遇中,可以说,左翼文化提升了民间文学的品格,发生在1944年新说书运动,为我们今天处理“现代”文化和“民间”文化关系,提供了一种实践样式。今天我们寻访当年那些“讲故事的人”,意不在回到“前现代”,而是要努力跳出新旧格局,打破对于“雅”的“俗”或对立或等级的理解,并“开放我们的文学观念”。探讨叙事和经验分享的可能,为重新塑造中国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提供可能性。
  • 2012/06/16
    1970年代的冷战体系是国际上逐渐形成的和谐氛围。然而,在韩国等一国的地域范畴之内,冷战仍然发挥作用,并支配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李泳禧对社会主义的论述正产生在这两者之间的破绽上。他的叙述可以规定为一种实践,是介入到国际上和谐氛围和还运作着的冷战逻辑之间的缝隙中,并将一国联系到外边的世界。尤其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论述成为主要参考体系,这促成了对1970年代在此被压抑而缺席的主体构成的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