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3/03/30
    當文革神話急遽消散,顛倒的歷史不知又將顛躓到何方,七十年代末,帶著困頓的心情我回到政治高壓依舊的臺灣。天翻地覆之後,再度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我自知因為資料的限制,已不可能繼續才剛起步的大陸現代文學研究。
  • 2013/03/29
    本文以对成都市城乡统筹实践的调研为基础,深入讨论了以土地为媒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主要政策工具的成都城乡统筹模式,并分析了成都模式的利弊。同时,文章提出并论证了更具有操作性和普遍意义的以规划为媒介、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政策手段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
  • 2013/03/29
    本文以对成都市城乡统筹实践的调研为基础,深入讨论了以土地为媒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主要政策工具的成都城乡统筹模式,并分析了成都模式的利弊。同时,文章提出并论证了更具有操作性和普遍意义的以规划为媒介、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政策手段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
  • 2013/03/28
    当下的中国一面在快速发展,一面却危机重重——夸大或忽略任何一面,都得不到中国的真实。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问题,也同时是世界的问题;“中国走向何方”,不仅影响中国的未来,也关系着世界和人类的未来。
  • 2013/03/28
    当下的中国一面在快速发展,一面却危机重重——夸大或忽略任何一面,都得不到中国的真实。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问题,也同时是世界的问题;“中国走向何方”,不仅影响中国的未来,也关系着世界和人类的未来。
  • 2013/03/27
    齐泽克笔下“标准的后现代的左派叙事”已放弃了早年激进的、强调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放弃了推翻既存的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任何真实的企图”,转而在资本主义这个全球维度下关注起一系列特殊的政治斗争(性别,人权,种族,生态,宗教……)。作为一个左派,郑小驴没有放过他在这个热切的躁动的国土上发现的每一种现实。
  • 2013/03/24
    对我来说,很难用某种特定的方式将自己标榜得很成功。当初在“中心”的时候,我们这些理想主义的人自我标榜为有机知识分子,我们要改变这个世界!但是事实上,我们只是在一个非常小的知识分子圈子里相互影响,也许最终我们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但是我们并没有影响整个世界。
  • 2013/03/24
    对我来说,很难用某种特定的方式将自己标榜得很成功。当初在“中心”的时候,我们这些理想主义的人自我标榜为有机知识分子,我们要改变这个世界!但是事实上,我们只是在一个非常小的知识分子圈子里相互影响,也许最终我们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但是我们并没有影响整个世界。
  • 2013/03/19
    一面是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一面则是各种“城市病”的接踵而至,随着中国当代中产阶级的财富和文化崛起,一种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去城市化”群体行动正在日益兴起。思乡爱乡,皆应从回归故乡做起,而如何回归和建设新时代的乡村,则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又一起点。
  • 2013/03/17
    一份针对中国青年人的靠谱的书单,应有怎样的标准?包容多种立场,针对当下问题,面对中国历史,辨识并反思意识形态的叫嚣,通俗但不轻浮。朋友们可有别的想法?
  • 2013/03/15
    “未来,游戏继续满足着我们的另一种饥渴:接受更强的挑战和奖励,变得更有创造力、更成功,参与到比自己本身更宏大的事业中去。但我同时也看到,未来我们所玩的游戏调动了我们参与其中的胃口,推动、促使我们建立更强的联系,为周围的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简·麦格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
  • 2013/03/15
    江南风格(Gangnam Style)是值得研究的现象,除了因其流行程度令人诧异外,它的成功牵涉不同层面的媒体/文化因素。“江南风格”从去年七月初推出,瞬间即在社交媒体YouTube疯传,点击率超出一亿,成就盖过当今国际(西方)潮流偶像。究竟江南风格是标志著新的全球普及文化的流传形式,又是否代表着韩流的盛世依然存在?
  • 2013/03/11
    2013年1月,奥尔胡斯大学(丹麦)的博士生Mai Corlin对正在哥本哈根大学访问的闵冬潮教授进行了一次访谈。在这篇访谈稿中,闵冬潮教授从历史处境、现实生活入手,对80年代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评述与反思。着重讨论了自90年代之后性别不平等问题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联系,并且回答了Mai对全球化时代全球与地方关系的问题。最后闵冬潮教授表达了对当前青年一代对性别不平等激进反抗行动的关注,并期望新一代的实践行动会带来整个社会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关注。
  • 2013/03/08
    作者从19世纪之后被遮蔽的民主谈起,阐明抽选、代表、民主者三个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 2013/03/07
    当西欧的经验覆盖了本土的历史,当“全球化”只是“欧美化”,中国的“现代”与“现代性”究竟指向何方?或许此时更应该梳理的是,它们自源头起是何面貌,近百年的现代中国历史和中国思想,细细重温,我们眼中的中国和世界图景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 2013/03/07
    “当任何高度政治性的议题被流行化、正确化乃至简单化,当然让人不得不忧。”三天前,赵刚在facebook上发布了这篇po文。至今为止,我们对核电的忧虑大都还纠结在是否危急吾人生命的问题上,然而,掩藏在“反核电”背后的一重更显急迫的忧虑,却少人问津——“对于灾难保有戒惧怕之心是永不嫌过的……但戒惧如果变成了一种选择性的恐慌,以及一种媚俗性的流行,从而封闭了对全局与未来的合理讨论,那这个恐慌本身就是一个灾难。”由此看来,赵刚的这盆“冷水”,看似冰冷,实则火热。
  • 2013/03/06
    一般而言,作家在反映与评价社会历史(包括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时候常常有两个尺度,即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两种尺度的不同组合关系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创作追求与作品类型。第一种模式是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吻合模式或统一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错位模式或二元对立模式,这是两种基本的模式,还有另外两种衍生模式,一种是道德尺度的高涨和历史尺度的缺失,另一种是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同时缺失。
  • 2013/03/05
    黄文倩追溯了王晓明先生学术生涯的转变,指明了王晓明著作在台湾出版的意义。
  • 2013/02/24
    “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活动,由方刚召集,十余位性与性别领域的学者、社会活动家共同完成,今年的评委包括(以姓氏拼音排序):陈亚亚、方刚、郭晓飞、黄灿、胡晓红、彭涛、裴谕新、沈奕斐、魏建刚、吴筱燕、朱雪琴、张玉霞、张静。
  • 2013/02/21
    本文主旨是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描述,分析国家动员和行政干预如何影响了女性新的劳动角色的形成。在这一历史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女性为一级蓄水池、农民为二级蓄水池的劳动计划调节模式,只是与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后备军制相比,这种蓄水池机制具有更鲜明的强制性特征。伴随于此的,是中国劳动分工的/去性别化,即形成女性不断扩大其职业领域、与男性劳动相融汇混合的特点。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1976年)是本文分析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