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3/01/10
    关于《泰囧》,影评界几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跟着票房去分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我看,这看大量借鉴好莱坞制作技巧的影片之下有一股很中国的平民艺术自觉。
  • 2013/01/07
    整个的底层都进入了一个梦想。他们认为通过占有文化资源,也就是读书,就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这种梦想同时意味著,底层已经接受了来自统治阶级所给予的全部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形态。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还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进入上流社会起码是中产阶级。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它意识形态化,就会造成这一个后果:底层永远不会再拥有自己的代言人。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个隐患。一旦知识分子进入这样一个利益集团之后一切就都与底层划清界限
  • 2012/12/26
    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面临着选择和挑战。媒体的立场、媒体的底线、媒体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媒体该如何讨论问题,如何选择报道的角度,知识界与媒体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设定议题,如何讨论问题,如何改善讨论的空间,媒体、知识界和大众都有漫漫长路要走。
  • 2012/12/25
    离开了20世纪的政党政治、工人组织、民族运动、武装斗争、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建国运动,我们无法解释中国工人阶级形成。在当代条件下,上述政治进程的各项要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用说民族运动、武装斗争、工农联盟,即便是形式尚存的政党政治也不包含丝毫有助于上述政治过程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难在从自在到自为的目的论框架中讨论新工人群体的阶级意识,因为这种意识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进程的产物。因此,不是新工人群体缺乏阶级意识,而是产生这种阶级意识的政治过程终止了。
  • 2012/12/25
    焦裕禄到兰考后,并没有向上级和国家要求补贴或特殊政策,而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集体讨论,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改变当地的面貌。而要改变当地的面貌,首要的是改善自然环境,也就是治三害,改良土壤。最后终于想到了用广泛种植泡桐来改变当地自然条件的办法
  • 2012/12/22
    当今,三农问题已成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棘手的社会问题,而梁漱溟因其对于乡村建设的论述频繁出现在各类讨论中。作为当代中国关注三农问题的重要学者,吕新雨通过此文阐述了梁漱溟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乡村建设与宪政问题之间的关系。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才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人民的运动,中国只有克服城乡分裂、重建乡村社会主体才能抵达宪政的根本。
  • 2012/12/19
    在接受英国新锐历史学者、工党下院议员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采访之际,霍布斯鲍姆畅谈了他对马克思、学生运动、新左翼和米利班德家族等问题的看法。
  • 2012/12/18
    口述史用人民自己的语言把历史交还给了人民,它在展现过去的同时也帮助人民自己动手去构建自己的未来。通过这种方式,口述史回答了代表性的问题,并把彼此孤立的生活领域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模式。
  • 2012/12/17
    1942年,中共晋冀鲁豫根据地政府发布《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关于发起社会募捐、动员群众、帮助流亡灾难儿童解决冬衣问题的训令》、《为救济冀南灾胞决定各级机关团体节约小米一斤并进行募集工作的训令》等。
  • 2012/12/17
    从1942年到1943年的时间中,晋冀鲁豫边区的灾民救济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1943年6月以前,可以说是“没有饿死一个人”。同传统的救灾方式不同,根据地的救灾形式并没有局限于捐款等手段,对于组织生产自救的重视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罕见,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基层农业社会的运行轨迹。此外,通过救灾,中共积累了大量的救灾经验,并通过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成功地赢得了民心,为日后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 2012/12/17
    近日,随着影片《一九四二》的上映,有关1942年河南大灾荒的信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人感到吃惊:70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还有这样悲惨的事。但是,这场导致300万人死亡的大灾荒是真实存在的,是有史料可查的。笔者搜集研究相关材料,撰写此文,希望其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这场灾荒的真相。
  • 2012/12/17
    近年来,针对地方政府的巨额土地财政及其弊端,社会各界兴起了一股否定土地财政的舆论,提出让利于民,由农民自主进行城市化。但问题是,这样并不能让所有农民都得到好处,而只能让极少数人的一夜暴富,形成一个新的食利阶层。同时,地方政府也将因此而无法继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待土地财政,应该尽量完善,而不是彻底否定。
  • 2012/12/09
    严海蓉,林春,何高潮,汪晖,王绍光,老田,吴重庆,宋少鹏,柏棣,潘毅,李云雷,韩东屏等学者2010年在广州举行了一次小型座谈会,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探讨社会主义实践的现代性问题。
  • 2012/12/0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已经兴建了超过城市四倍以上总楼地板面积的房子。这些房子多数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如同美杜莎的眼睛一样让人无力抗拒。什么才是抵御诱惑,战胜魔咒的珀尔修斯之盾?如何让现代的专业知识同传统民间智慧相互接合,解决70%人类居住的难题?
  • 2012/12/04
    新医改在2009-2011三年时间的第一阶段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到达95%,特别是开始重构医疗卫生体系,实施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当然这些只是阶段性成效,中国医改还面临很大的挑战。
  • 2012/12/04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主要存在着三种把儒法传统与社会主义传统融合的政治方案,即毛泽东的法家社会主义、以甘阳为代表的儒家社会主义,以及蒋庆的“王道政治”。这三种政治方案目的都是要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面向,我们将其并列起来做政治哲学上的辨析,意在揭示中国社会主义政制设计的现实与潜能。
  • 2012/12/02
    台湾行政院委託土木技師公會針對國內公共建築進行天災調查評估,這份報告首度曝光,內容直指台灣核電廠耐震能力不足,核一核二應該除役,否則政府最好遷都。如果核一核二延役,絕對禍延子孫,日本福島事件,恐怕在台灣發生。
  • 2012/11/22
    福岛的核灾,似乎已经沉寂了。但是,事情就此了结了么?没有。进行核灾清理的工作人员实际上是冒着必然死亡的危险在工作。核灾现场成了人坑。
  • 2012/11/16
    当今亚洲思想界的几位重要思想家,云集上海,就亚洲的殖民史、战争、暴力、抗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更重要的是,指明了一条亚洲思想界连结的新道路。
  • 2012/11/12
    改革开放后的工人群体身上更承载着民族复兴之梦,但吊诡的是这一群体所被赋予的身份却是“农民工”,一个表述模糊、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焦虑的词语,当这个词被言说时,更被附带上鄙夷与自卑的情感色彩。潘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对“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了性别上的区分,将女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而不是依附于对男性工人研究的结论。这两类主体在现代工业体系下的生存境况、身份建构以及抗争行为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由于性别因素的介入,各自所经历的痛苦也无法相互比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