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3/10/16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村委会组织法》开启乡村民主化大门,争议就随之而来。乐观者认为,在不久的未来,“民主的鲜花会开在田野里”。农村会成为恬静祥和的田园诗般的共同体。而也有人观察到,以基层自治和民主选举为价值支撑的《村委会组织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遭遇到险象环生的乡村现实,乡村进而蜕变成权力乃至暴力赤裸裸竞逐和角力的斗兽场。
  • 2013/10/16
    “普世价值”是中国的公知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概念。乍听之下,觉得很有道理。可是细细分辨这个概念的意思,就不难发现“普世价值”背后的真正发声者是谁。“普世价值”是让全世界都享受和平正义还是一部分打着幌子实现自己的利益呢?
  • 2013/10/12
    乔莉对“地方国企”的温情而浪漫想象,忽略了国企作为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身份,也无法真正体认“华丽”转身后的国企正是建立在对工人阶级/劳动者的脱钩之上,在这一点上,外企对于一线白领的“压迫”与国企对于劳动者的放弃都遵循着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逻辑。
  • 2013/10/12
    《打工女孩》是一部描写中国第二代打工女工生存状况的畅销书,《中国女工》是描写中国第一代打工女工的专业学术著作,曾为作者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两位作者都致力于描写中国女工的主体能动性,但两位作者却为读者展示了截然不同的主体性和不同的出路。是两代女工所处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召唤和培育了不同的主体性,还是作者透过心中不同的理想社会看到了女工不同的主体性?中国女工的未来出路到底何在?
  • 2013/10/11
    从某种意义上说,伊拉克的苦难是整个中东乃至第三世界的缩影——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支配下,宗派、种族矛盾的交织往往迷失了群众运动的方向,争取民主的斗争变成恐怖主义和帝国主义分裂人民的工具。在此背景下,伊拉克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坚持、他们同库尔德共产党人之间基于国际主义的合作,都显得格外宝贵。阿拉伯之春是一场复杂的运动,但不容置疑的是,这场运动给弱小的中东共产党人提供了锤炼自己的难得机会,让他们在组织化、群众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 2013/10/10
    李零用其非凡的想象力将斯诺登、奥威尔和西班牙内战联系起来,借斯诺登事件猛烈抨击了美国霸权主义及其伪善,还嘲讽了对奥威尔的“自由主义”式误读。
  • 2013/10/08
    尽管资本主义无法消除自然资源有限性和获得无限利润的根本矛盾,但在过去资本主义曾遭遇过一个特殊的环境危机。在有能力应对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危机之前就得从根本上变革经济运作体制,任何诸如此类的想法在铁一样的事实数据面前,都是荒诞而站不住脚的。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方法并非只是通过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制度的规范,而是要依据现有的气候变化和预兆分秒必争地行动起来。
  • 2013/10/07
    “屌丝”的出现与其试图以“精神失败法”而展开的逆袭,无不在控诉社会阶层的凝固以及等级关系的压迫,但是这种无限度的自我嘲讽到了最后却无法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反而更加强化了社会的固有秩序。社会阶层的凝固与个体精神的溃败,不过是当代中国文化政治问题的一体两面。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在于当代社会制度性的改革与重建,另一方面也在于对负责任的伦理主体的教育和重塑。也许唯有这两方面的相互配合,“屌丝”的污名化传播才会逐渐消失,而另一种好生活的道路才可能展开。
  • 2013/10/07
    闲话是村庄日常生活的集中体现,是研究村庄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闲话提供了认识和理解村庄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在当下农村,村庄闲话的功能正不断弱化,甚至已经发生异化,村庄正呈现出一番巨变的图景。
  • 2013/10/06
    我们只有回到开端,在创作的火焰中知道孙维世意欲何为,才能看到当代戏剧的曙色。如果我们根本就没听清第一声脚步,第二步、第三步势必步伐零乱。要真正前行,必须听清源头的声音。美国诗人艾米丽·狄金森曾说:“如果我们不可兼得,要古老的一个。”作为“古老的一个”(相对于现代和后现代),斯坦尼与孙维世,就是那个我们向过往悉心查访的源头吧。
  • 2013/10/05
    不减少农民,9亿多农民为3亿多市民搞饭吃,农民没有前途;减少农民增加农民工,会造成多数人为少数人搞“制造”的局面,农民工(工人)没有前途。这就是“中国难题”。改善民生和增强国力当以发展区域经济和省际贸易为主,以对外贸易为辅。只有这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才能同步实现农民市民化。
  • 2013/10/04
    王安忆和詹明信关注新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生活、对文学叙述的影响,上海和北京的区别,颇多洞见。
  • 2013/10/03
    永续农业不是挂在嘴边的垃圾分类、节约能源、循环利用、阳台种植;而是真真切切地社会实践。不参与实践的人就无法体会永续农业在乡村和城市之间艰难地生存;更不明白永续理念和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从荒野到田园(乡村)再到城市,人类背离自然渐行渐远。在我们既无法回到荒野采集游牧、又不能完全放弃城市生活的现实中,构建以乡村和农业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或许才是归路。
  • 2013/10/02
    什么是今天中国的“文学”?也是歧异丛生、很不容易论断的。二十年前大家共认的“文学”——以譬如莫言、王安忆为代表的那种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却持续减弱。 与此同时,在我们共认的这个“文学”之外,新出了大量别样的“文学”,和同样大量的别样的作家。文学世界的构成之物变了,文学的现身之地,也就自然与过去大不相同。
  • 2013/10/02
    在如此沉重的一篇文字里涉及自己,首先会使自己感到不能容忍。但是,当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看着自己的双脚走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时候,我确实感到过一种踏实。因为那时我的心里似乎掠过了一丝欣慰,我意识到:也许我可以面对那位陌生的死者了。和一个受到曲解、歧视、压迫的群体在一起誉毁与共,尽我微薄之力,还他们以尊严--原来这就是我苦求不得的形式!这就是我的忏悔,它更是尖锐的挑战。我忍不住莫名的兴奋,再也没有走的犹豫。因为我相信,这种位置和处境是能经受住遇罗克的审视的,它远比那
  • 2013/10/02
    这是韩国木浦大学林春城教授眼中的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林教授对中心的历史以及中心的学术取向做了回顾和梳理:本阶段中心的研究主题是“当代文化生产机制分析”,包括“新的支配性文化生产机制分析”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分析”。试图培养学生具有历史深度的全球性视野、理论思考能力、理解和分析当代文化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介入现实而促进文化变革的能力、对于社会变革的信念等。学术同道的理解是对我们的鞭策。
  • 2013/09/29
    中国的百年共和之路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北洋时期的共和政局一片乱象,政府不仅腐败而且无能,从理念上讲,南北政府是真假“共和”之争。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醒悟到,必须先搞“专制”才能完成共和革命,两次(1914年和1919年)重塑自己组建的政党。可是,这个政党仍然役有能力统一中国,政党的德性品质低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群体能够最终建立共和,首先在于这个担纲者阶层的德性品质。
  • 2013/09/22
    麦克法兰最大的问题在于,讲到了现代社会的诸种表征,但错误地把表征的出现当作了现代性产生的原因,事实上,只有在某种现代性根基率先萌发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各种表征。正是这种本末倒置,使他和彭慕兰、杰克.古迪一样无法揭示“现代世界的诞生”之原因。
  • 2013/09/21
    粮食安全主要指市场的供需关系,指人们能够获取安全、有营养的食物;而食物主权强调的不是市场,不是援助国,而是人民和主权国家自主地、民主地决定他们的农业和食品政策的权利,具体包括:国家的自决权、生产者的主权、消费者的人权、生态多样性的权利和反抗的权利。
  • 2013/09/21
    黄晓丹此文,既对当下那些流行的女性幸福观提出了质疑,也对那些以探究女性文化为己任的学术作品表达了她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