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4/05/04
    未来怎样还未可知,但如果今天还不去行动,我们将没有未来,一个没有魂魄的社会终归是难以为继的。
  • 2014/05/04
    作者参加了“节日里的劳动者”访谈活动,从试图理解受访劳动者对劳动问题的不同反馈,走向看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指出应通过自我改造,多和劳动者“走动”,来理解劳动者和劳动问题。
  • 2014/05/04
    作者参加了“节日里的劳动者”访谈活动与“橄榄树青工成长俱乐部”的志愿工作,这篇文章剖析了自己作为一名“小资青年”在面对社会问题做行动介入时的感想与反思。作者看到了自己过于浪漫的一面,努力在现实行动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 2014/05/03
    我们此次访谈活动的目的是了解身边劳动者的日常工作和对劳动的看法,并呼吁社会尊重劳动。然而,当我们想要呈现劳动尊严的时候,却在访谈中认识到了事情更为复杂的一面。在今天,当我们重新弘扬劳动价值、树立劳动尊严的时候,必须直面现实,一一破题。
  • 2014/05/03
    徐大姐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既有认同,也有无奈。上海发达的经济和广阔的就业前景令她和一家人能够摆脱过去的贫困,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城市立足;然而长三角地区对于土地建设的不断紧缩政策、城市住房的昂贵,以及孩子上学、高考等一系列更为宏大和庞杂的结构性难题,又让她感到这座城市注定无法成为自己一家人的最后归宿。
  • 2014/05/03
    作者参加“节日里的劳动者:劳动者访谈活动”,受到不小的情感冲击,也有了很多关于劳动的思考。今日的中国社会,从政经制度到文化教育,都在不断贬低体力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已经造成了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隔膜与固化。很多人在贬低他人劳动的时候,也进行着劳动者的自我贬低。巨变时代的中国,城乡、年龄、职业、阶级、性别之间的诸种差异,造成个体之间巨大的情感差异。要想有效沟通,任何一方都需要不断的跨界,不断地改造自我,建构新的主体身份。
  • 2014/05/03
    这组访谈中的劳动者都从事服务业,除了职位不尽相同之外,他们还有着明显的国营/私营、新/老代际之分。
  • 2014/05/03
    宿舍楼里的宿管阿姨,处理垃圾的清洁工,食堂里盛饭菜的工作人员,图书馆里有些凶的大爷等等,这些平凡的劳动者在我们的大学生活里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会在课堂上与我们激烈交锋,不会郑重地与我们探讨未来,也不会絮絮叨叨地分享彼此的心事,但我们一旦有需要,他们就会走过来给我们提供服务。静心想一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校园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你平时有关注过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吗?
  • 2014/05/01
    在今天,“劳动节”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放假、娱乐、旅行、宅、促销、逛街……而在所有的这些意味里,恐怕唯独“劳动”的意义无人问津。
  • 2014/05/01
    我们将两组访谈记录放在了一起。第一组的对象主要是在饭店工作的年轻服务员,以及菜场内外的小商小贩。第二组记录的就是服务员、小商贩眼中“坐办公室”的白领们对劳动的看法。很多时候,他们共享着相同的困扰,但彼此之间却少有交往,文化与身份认同上的差异遮蔽了共同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向上爬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 2014/05/01
    这组访谈的对象是在沿街的空间中出现的各种从事不同工作的劳动者。当被问及对劳动的看法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没什么看法”。“劳动”俨然成为一个陌生的词语。在今天,或许人们更愿意相信“金钱万能”的资本力量,“劳动”及其背后的一系列话语却被人遗忘。
  • 2014/04/28
    在跨国流动的潮流中,后备移民的数量比真正意义上的移民要多得多,他们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也更广泛深远。中国的后备移民并非通过将人们带往新大陆来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而是通过加速积累财富,并最终融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洪流,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不再是什么美国梦或日本梦,而的的确确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想快车。东北的后备移民是经历后社会主义改革后诞生的新移民主体,他们的移民并非受到跨国流动的幻想所驱使,而是更多关乎市场效率、个人能力以及运气。
  • 2014/04/28
    当现实已然四处障壁,千疮百孔时,在一首歌里“生活在别处”,显然是一条便捷的低成本想象路径。然而,在伤感情歌里失陷,不过是爱欲的自我压抑,其根底和实质难免就是个体面对现实社会主体性的丧失和沦陷,是一种拒绝现实改造之可能的“去政治化”的表征。
  • 2014/04/24
    黄纪苏认为辛亥革命算不上革命,只是非常态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1927年到1949年的大革命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社会阶级固化和封建化,财富向少数人快速聚集。今天中国面临的状况很像辛亥革命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剩下的人再也富不起来,社会矛盾激化。
  • 2014/04/23
    阶级在中国的特有现象是,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差别凸显,但阶级的政治化进展缓慢,单位政治取代了阶级政治。
  • 2014/04/23
    甘阳从中华文明的高度提出了对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新理解,认为只从经济发展的层面谈是不够的。他提出儒家社会主义,试图结合中国传统伦理和社会主义理想,从保守主义的立场为中国指出了未来的方向。正因为甘阳的保守主义也是批判资本主义,批判市场化的,这点与左派的思维有重叠的地方,所以甘阳常常被误解为左派。可是,中国已经到了王道的地步了吗?
  • 2014/04/23
    青年更重要的是一种与未来相关的精神状态和针对统治性的社会结构与思想权威的反叛性。李北方追溯了青年与现代性兴起之间的关系,考察了青年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分析了为什么90年代后中国青年在历史中消失了,最后呼唤青年精神的回归。
  • 2014/04/23
    朗西埃认为,包法利夫人的罪证在于混淆了艺术和生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
  • 2014/04/22
    是鼓励、美化,还是遮蔽,丑化或攻击?“利益”与主流意识形态捆绑在一起,相辅相成,似乎永远是选择性报道的重要杠杆之一。
  • 2014/04/22
    198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的知识和思想看起来辩驳芜杂,却有着“去革命化”与“回归传统”这套历史观打底,而在今天的中国,在一个缺乏基本文化政治共识的思想场域,电影《白鹿原》向我们提出了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艺术如何表达,思想如何可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