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访谈实录2:辛劳的生活与陌生的“劳动”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劳动者访谈实录2:辛劳的生活与陌生的“劳动”
劳动者访谈实录2:辛劳的生活与陌生的“劳动”
关键词:劳动 劳动者 劳动倡导 访谈实录
这组访谈的对象是在沿街的空间中出现的各种从事不同工作的劳动者。当被问及对劳动的看法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没什么看法”。“劳动”俨然成为一个陌生的词语。在今天,或许人们更愿意相信“金钱万能”的资本力量,“劳动”及其背后的一系列话语却被人遗忘。

劳动者访谈实录2:辛劳的生活与陌生的“劳动”


    编者按:这组访谈的对象是在沿街的空间中出现的各种从事不同工作的劳动者。既有路边的清洁工、摊贩,也有小区的停车协管员、地铁口的工作人员;既有上海户籍的也有外来的劳动者。当被问及对劳动的看法时,除了卖红薯的小贩给出了劳动很光荣的回答之外,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没什么看法”。“劳动”俨然成为一个陌生的词语。

    在今天,或许人们更愿意相信“金钱万能”的资本力量,“劳动”及其背后的一系列话语却被人遗忘。年轻人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转化在大城市立足、扎根的资本,而老年人在提起劳动时,则会更多地想到劳动保障。他们为上海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劳动,已经到了应该收获回报的时候,却往往由于外地人的身份限制,很可能老无所依——而这一点似乎也给正在做梦的年轻人敲响了警钟:在一个贬低劳动价值的社会,他的付出与回报很可能不成正比。

    然而无论未来会怎样展开,此刻这些劳动者依然在辛勤地打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这过程不乏辛酸,却也总有甜美欢乐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温暖,对下一代的期许与希望,对生活中艺术和美的追求……这些点滴的美好既是劳动者自身得以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也是这个社会共同的宝贵财富——劳动光荣,并不仅仅因为它创造了财富,更因为它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小组成员:张智慧、刘鸣、夏恬、李天蔚

    记录整理:李天蔚

    编辑:王欣然


    

    人物A:清洁工 孙阿姨

    概况:孙阿姨来自安徽阜阳,今年44岁,在上海干环保工作已有十年。夫妻俩都在上海,丈夫也是环卫工人,干了十多年。最开始是公公在上海做这个工作,公公回乡后自愿为他们带小孩,让他们出来赚钱。小孩在家,上中学,夫妻俩常年不回家,有时候一年多见小孩一次,有时家里来人会把小孩带过来看看。今年春节不打算回家,因为花费要很多。阿姨很和气地接受了我们的访问,但是始终不好意思答应我们合照的要求,只同意可以录音。

    工作地点:松花江路南侧,靠近营口路。

    工作时间:早4:30—下午1:30;另做钟点工,下午4:30—6:00.

    

    劳动量:上午清扫街道,节假日不休息;下午在大厦里做清洁。每天要来回清扫街道三四遍,一遍至少花费一小时;平时要倒掉垃圾两三车,有叶子的时候会更多。

    

    对劳动的看法:a、对自己工作的看法:马马虎虎混日子,扫习惯了。b、对工资的看法:每星期休一天,一个月2600块多一点,春节奖金1000块;平时有抽查,如果被拍到街上有垃圾要罚款50块。孙阿姨很少被罚,因为扫得很认真。同事里有上海人,但少,还是外地的多,工资是一样的,不过过年过节他们的福利更好c、对劳动的看法:提到劳动没什么看法,最关心的是退休可不可以拿到劳保回家,这样就可以养老了,就算300、500也好,够花就行了。上海本地人是有劳保的。以前每年都有一张社保单的,但世博会后没有了。工作所需技能:没有特殊要求。

    

    这个工作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吗:冬天膝盖肩膀会疼,可能是风吹的。

    

    单位里会评先进吗:没有。

    

    喜欢上海吗:不喜欢,什么都需要钱,花不起。夫妻俩赚钱都不够花,既要交房租,各种费用,还要供小孩,下了班就去大厦里打扫卫生,一小时二十块,从四点半到六点,工资一月一结,倒是没有拖欠。

    

    房租每月多少、房子多大:每月600多块,十二个平方。

    

    会一直做这份工作吗:给儿子娶上媳妇就不做了。

    

    感觉别人对您的工作是什么态度:有时候真接受不了,比如我走到一些人边上,没有扫地,他们也会捂起鼻子;还有人,我站到他们旁边,他们会让我到边上休息。(说到这儿阿姨眼睛红了,说不说了,眼泪就要掉出来了。)

    

    人物B 小区车辆管理员 王叔叔

    概况:上海本地人,今年55岁。有一个25岁的儿子,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了。王叔叔从前在一家国营的自行车厂工作,现在在一个小区门口的亭子里管小区门口及内部的车辆调度。他的另一位同事说,“这也是个有才的人。”

    工作地点:松花江路北侧,靠近敦化路。

    工作时间:早7:00—晚7:00

    工作内容:在小区门口看车,维持车辆秩序,管理车辆停放。王叔叔主要是坐在小区门口的亭子里调度,看小区门口堵塞情况。每天来来回回很多车,一沓500张的发票几天就用完了,可见工作量不小,不过王叔叔说这份工作并不是很累。

    

    劳动量:每天来来回回很多车,没办法统计。但不觉得累,不是很大。(追问:这沓发票多少张?多久才用完?回答说,一沓500张,用几天。)

    

    对劳动的看法a、没什么看法。b、提到劳动会想到什么:人总要劳动的嘛,为了吃饭,为了生活。c、对其他劳动有什么看法(比如清洁工):人都是要做工的,为了生存,做清洁工也行啊。(追问,大学生呢?)大学生有大学生的用处,但学了电器,不会用电器不行。(追问,您家里有小孩吗?多大了?在学什么?)家里小孩25岁了,大学毕业了。(追问,他学的跟他从事的一样吗?)不一样。(追问:他对您的工作会怎么看?)他就觉得我年纪大了,没什么技能,能做个工作就行。

    

    工作所需技能:没有特殊要求。

    

    这个工作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吗:没有,身体还好。

    

    您讲以前您在自行车厂工作,国营的,跟现在这个工作有什么不同:自行车厂倒闭了,跟那个比,这个更轻松,那个是体力劳动,做自行车嘛,要用铁啊什么的,搬东西都很累的。那个做了十几年。

    

    那对国营厂的生活怎么看:年轻时候做还可以,那时工作量大,每天也是早上七点,下午三点半。

    

    跟现在工作的最大不同:最大不同就是一个体力,现在这个比较轻松。

    

    对以前生活和现在生活有什么看法:生活水平一直也就这样了,小孩也大了,我每个月1620块,自己吃吃喝喝够了。

    

    您有问题问我们吗:对我们大学生有什么看法:你们年轻,有前途,好好报效祖国。你们还会用电脑这些东西,有技术。

    

    您会一直做这个工作吗:暂时这样,里面如果关掉就不做了。我们一年一签合同。

    

    对未来有什么希望吗:将来生活好一点。

    

    能得到别人对您工作的看法吗:有人说,做什么保安,但(这也是)为生活所逼嘛。

    

    比如您太太有什么看法:她也让我出来,她退休了,在家做做饭,我赚钱买买菜,只要生活过得好就行。

    

    您喜欢现在的生活还是以前的: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了,像手机一样,更新太快。我孩子他们的手机总换,还很贵,好几千。要那么好的手机干嘛,你们现在要穿好的,用好的,我们不追求这个,不去医院看病就好了,看不起。医保一年很少,1000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看个感冒三四百,拍个片子什么的七八百。

    

    人物C 旧家电回收 江叔叔

    

    

    概况:安徽巢湖人,今年49岁,已经有孙子了。老伴不在了,老人也不在了,所以春节就不回家了,节约开支。江叔叔很痛快地接受了我们的访问,始终笑呵呵地跟我们讲话。也接受了我们合照、录音的请求。

    工作地点:松花江路和靖宇东路之间。

    工作时间:早7点多出来摆牌子,到晚6点多回家

    工作内容:回收旧家电,上门服务。回收回来儿子负责修理。是跟别人学的这个,干了十几年了,一直在上海。

    

    劳动量:每天有三四个活,都是上门服务,不另加钱。只要是上海区域内,联系了就会过去取。基本上是熟人介绍,别人找到这里。附近干这行的很多,还是有点竞争的。

    

    对劳动的看法:(一五十岁左右路人走过时围观,插话:“尊重劳动者是好的。”)a、对自己的这个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年龄大了,没什么技术,也不想换工作了。b、提到劳动会想到什么:人总要劳动的嘛,为了吃饭,为了生活。c、对其他劳动者有什么看法(比如周围这条街上的,修鞋的啊,回收垃圾的这些):跟他们都认识,工作还行。(追问,大学生呢?)大学生不算劳动,你们是国家人才,跟我们是两样的。

    

    工作所需技能:没有特殊要求。

    

    以前还做过什么工作吗:以前做过泥水匠,现在这个工作轻松些。

    

    喜欢上海吗:蛮好的,人情味蛮好。

    

    家里小孩会怎么看您的工作:我回收,他维修。

    

    您每天都是站在街上,有人管吗:有啊,警察来了就收一下。

    

    会罚钱吗:不罚钱,我这东西也不值钱,罚也罚不出什么。

    

    您看我们这个活动是“节日里的劳动者”,您过春节时还出来吗:不出了,给自己放几天假。

    

    人物D 卖红薯 陈哥

    

    

     概况:山东人,今年20多岁,以前在青岛工地上工作,搞建设,修路,干了三年多。口头禅“就这么简单”。找到他时他正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在卖烤红薯的小车上看一本旧旧的小书。看到我们笑呵呵的,很愿意跟我们聊天。他开始卖红薯才一个多月,“跟我家老爷子学的”,他的手上因为要烧木头的原因,沾了很多炭灰,黑黑的。我们最后跟他握手,他有些不好意思,不敢握紧。我们要求合影,他推辞半天,说,“刮胡刀坏了,今天都没刮胡子,这个样子照出来不好看”,不过最后还是笑容灿烂地跟我们合了影。最后还问我们,“你们吃红薯不?我免费请你们。”

    工作地点:松花江路和靖宇东路之间。

    工作时间:早上3:30—7:00在国泰里面帮人给鱼包打氧气;然后回家歇歇,9:30—10:00之间出来卖红薯,4:30—5:00之间回家。

    工作内容:早上给鱼包打氧气,之后卖红薯。

    

    劳动量:早上给鱼包打氧气,现在每天要打100包左右,生意不好的时候70、80包左右,每小时二十块。卖红薯每天20、30斤是多的,有时候10多斤,昨天卖了两个就回家了,反正也是为了赚生活费嘛。一天40、50,70、80左右都有,现在城管天天抓,倒是不收东西。

    

    对劳动的看法: a、当然很光荣。无论干什么,只要不偷不抢,就光荣,如果有一天我去扫大街,那也很光荣。即使一分钱,只要是我挣来的,就光荣。b、各种工作不同,白领,金领,农民工就不同,农民工很苦,钱少,生活压力大。c、有没有别人表示过对你的工作的

    态度:完全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现在我是生活在最底层。不来上海的话可能还是在工地,那个工作不是最底层,手下还有几个人能管管,那个(插话:更受尊重?)对,更受尊重。你看这街上,无论卖水果的,(还是其他)工作的,都有很大压力,快过年了,想多赚钱,每个人不是都想赚多一点钱,快乐一点,就这么简单。d、对大学生有什么看法吗:没太大用处,我是大专,现在这个社会,你家庭好,有关系,工作才好,否则你将来生活可能跟我没两样。我的工作和下面的农民工也没什么不同。你想想,西北是吧,还有需要支援的地方,这条马路上,每个人学历都不低,中国现在不需要人才,中国到处都是人才,人才太多了,你知道现在中国最需要什么?——底层劳动的和上层的。(用手指指上面)你要么有体力,要么有智力,不然没法生活。以前在工地上不自由,现在这样,“你看,还可以看看书,有没有生意无所谓,我是个不求上进的人。”(插话:你心态好。)对,他又说,但有时被城管管了,还是不舒服。你们看我好像挺开心的,其实压力还是挺大的。

    

    考虑过其他工作吗:想盘个小门面,过年后找,和媳妇卖卖锅碗瓢盆,做点小生意,也比上班强。如果失败,两三年后,可能还得回工地。

    

    工地工作时都有什么要求:看工期紧不紧,不紧的时候基本天黑就下班了,工地上也很安全。我们修路,技术上要求也不高,工作时间看情况,一个月大体三千三四百块钱左右。

    

    那时签合同吗?签几年:当时不算签吧,公司问一下,同意了就签了,合同也放在公司。

    

    来上海多久了:一年多了。

    

    过年回家吗:不打算,“还得赚点压岁钱,回家要换一身行头吧,老婆孩子我自己的,得花钱。年后回家。坐车也不方便”。

    

    对上海什么感觉:好城市,节奏快,每天压力很大,方方面面的压力。

    

    那跟工地上有什么区别?你说之前不愿意在工地是不自由,现在压力不是也很大吗:在工地时候,没结婚,没经济压力。现在结婚了,租房啊,水电费啊,女儿18个月,奶粉钱啊,这些都是我的基本生活需求。像车,房就不是我考虑的。

    

    那妻子会怎么想呢:她当然有想法,以前在工地不是干得挺好的嘛。现在在上海这样混的,人家都说我二十的像四十的。

    

    那为什么还要来上海:在工地对家庭不方便,来上海想盘个小门面,你知道,选择这的生活方式。(追问,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是想一个大城市,上海嘛,能说中国最好的城市了,年轻嘛,搏一搏,成与不成……我来上海一年多,你们看我现在就是这个样子(指指红薯摊)。

    

    那平时都会做些什么:看书,看电视,逛逛大上海。

    

    觉得生活怎么样:对大多数人公平,对少数人不公平,他们付出很多,回报很少,有人不付出就有回报。但是这要看什么角度,我不评价别人,不评价社会,就这么简单。要么就有体力,要么就有智力。

    

    刚才看您在看书,看的什么书:(凑过去一看,《十万个为什么》,去说,我也看这个的,看了给小侄女讲故事)对,我也看,不要将来小孩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提前给小孩铺铺路。

    

    人物E 地铁口车辆协管员 黄阿姨

    

    称呼:黄阿姨

    个人概况:上海本地人,今年46岁,我们看到她时根本感觉不到她已经有这个年纪了。她是延吉中路地铁站三号口的非机动车辆协管员,这个工作是在地铁口,要站一整天,不允许坐着,问阿姨累不累,她说,“习惯了”。阿姨热爱音乐,跟我们说每天没有音乐不能活下去,聊的时候也总会自己扯到音乐上去。上老年大学学钢琴和手风琴,感觉很幸福,“最主要是钢琴声音好听。”

    工作地点:延吉中路地铁站3号口。

    工作时间:早7:30--11:30,中午休息吃饭,下午1:00—5:00。

    工作内容:停车协管。主要是电动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提醒人把车摆整齐,安排摆放位置,防止丢车。

    

     劳动量:负责延吉中路地铁站3号口及对面口每天几百辆车吧。

    

    对劳动的看法:a、有时候会被人骂“死人”,在吃饭的时候有人的车丢了,也会被指责。但做好自己的工作,管不了那么多,尽量不与人冲突。还是有很多人支持的,觉得这里有人管比没人管好多了。b、觉得自己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呢:为老百姓服务吧,生活很充实,回家唱唱歌,学学钢琴,手风琴。“我46岁,我就拼命跟人家讲,家里穷啊什么的,就破例进了老年大学。那里都是五六十岁的,只有我最小。礼拜一一整天都扑在那上面。对这工作还挺满意,这工作从世博会那年开始有,至今做了三年。c、工资:最低标准,1600多,关键有四金。(插话:春节放假吗?)不放假出来工作的话,工资翻三倍。d、提到劳动会想起什么:我在社区里也劳动啊。每年献血,汶川地震是我捐了一百块,别人都是五块十块的,我还是社区里的志愿者。(追问,干什么工作呢?)比如晚上摇铃提醒大家门窗关紧,注意安全什么的,每天都很忙。

    

    以前做过什么工作吗:以前在轻工业局,后来效益不好1998,合同到期没再签了,之后做过许多工作,商场里,开电梯,公交售票员,火锅店收银员,现在这个工作是干得最长的了。

    

    那这些工作里比较喜欢哪个呢:这个比较满意。有劳保,四金,较正规,没意外会干到退休,不干了就去公园唱唱歌,玩玩。

    

    家人对您工作是什么态度:老公比较支持,他开出租,支持我出来工作,也支持我学钢琴。我一弹钢琴,他就说,“呦,郎朗来了!”我抄谱子的时候,他也会打趣我,有时候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那您女儿也在上大学,您觉得我们这些上大学的怎么样:她也打工,广场发传单啊什么的,回来抱怨说太累,太阳太晒啊,但这样是好的,不然怎么知道辛苦。

    

    社会上(本来想问她社会上会对她的工作有什么看法,没问完,她马上接下去说):社会上小偷太多了现在,没法管,警察都不管我们怎么管。自己嘛 ,做事凭良心,管不了那么多。

    

    您这工作,风吹日晒的……:习惯了,身体还比较好,没什么毛病,人家能承受我也能。

    

    那与之前在轻工业局比呢:现在轻松点,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时候条件不行,生活也没这么丰富,网络啊,KTV啊,都没有。现在有时间学音乐了,圆儿时的梦。网上我们有群,可以视频,一起交流。过几天我们会在网上分别表演,算“新年音乐会”吧。

    

    那当年的同事……:当时同事间没太多交流,有时也很无聊。现在充实多了。现在的同事也不怎么交流,是在网上,群里交流的多。现在也没人组织什么活动,开会就抓抓纪律什么的,没意思就散了。如果有人组织唱唱歌,吃吃饭什么的,我肯定去,但没有。

    

    对女儿将来的工作……:我希望她做幼师,稳定,又有假期,但她自己选了,现在在设计专业。

    

    拒绝我们的采访对象及他们的拒绝理由

    

    人物E——回收废品的阿姨:不可以,我什么都不懂。

    

    人物F——修鞋师傅:“能帮我们做个调查吗?就想问您几个问题,了解下您工作的情况。”答:一直说“不能,不行。”

    

    人物G——修自行车师傅:“我一个修车的,你们跟我有什么好谈的。”“不是,我们就是一些学生,想提倡尊重劳动,劳动光荣”。“你们又不劳动,跟你们说你们懂什么。”

    

    人物F——地铁安检人员:“我们是大学生,做一个社会调查,想提倡尊重劳动,劳动光荣,您能帮我们回答几个问题吗?”“你们在上面,我们在下面,有什么好聊。”“我们也在下面啊!”“你们就是在下面能解决什么问题,跟你们讲有什么用。”“你不试怎么知道没用?”“就是没用。你们赶紧走,我们要工作。”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