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4/09/18
    本文认为,西医的进入首先影响到了中国人对身体的认知和感受,这种感受又与中国人对空间安排的认知密不可分,西医的进入破坏了传统中国的熟人社会对人伦关系的界定,而带入了一种称之为 "委托制 "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制度化,就与许多现代体制的运作相配合,最终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同时,政治也通过以医疗为手段的动员策略而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新内涵,从而为现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提供了依据。
  • 2014/09/18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的新著《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经出版便引发东西方各国的热议和争论。自3月份上市以来,短短一个月就卖出八万本,连续数周雄踞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该书中文版由巴曙松研究员、陈剑博士等主持翻译,近期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摘自巴曙松研究员为该书中文版所作序言,从著者其人、其文角度出发,展现了译者对于本书引起经济学界新思考的期待和展望。
  • 2014/09/17
    在工人阶级衰落与农民工无法获得历史命名的双重叙述中,该如何来处理这种近乎前世今生关系的工人阶级与农民工的主体位置呢?或许,《钢的琴》没有说出的故事对于理解和叙述当下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显得尤为重要。
  • 2014/09/17
    在三十年前,村子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道德习惯和传统风俗,如不经商,不欺人,要脸面,互相帮助,尊敬老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几十年后,村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后来,就是经商的经商,骗人的骗人,弃学的弃学,吸毒贩毒、偷盗抢劫。
  • 2014/09/16
    虽然新帝国主义具有以和平扩张手段控制世界、文化霸权、军事霸权、金融霸权等新特点,实质上却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 2014/09/16
    “赤裸生命到场之处,(大写)人民也必到场”,而且还必须立即补充一条,将此原则颠倒过来说同样有效,即“(大写)人民到场之处,赤裸生命也必到场”。而如今,通过虽则不同但仍是类似的方式,消灭穷人的资本主义民主计划不仅在其自身内部再生产被排除的人民,而且也将全部第三世界人口转变为赤裸生命。
  • 2014/09/16
    从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商业区已经生动地展现了社会控制的各种形式。而这种社会控制属于具有创造性摧毁力的核心景观的一部分。这里既有诱骗、武力,也包括无限的权力感。商业区促成了由资本流动和公众政策推动而形成的社会变革。
  • 2014/09/16
    当全球资本主义成为唯一的事实,当世界重新被资本主义带入危机并注入活力的时候,有一些恐怕主流社会也以为葬埋了的幽灵,再一次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 2014/09/15
    广场对一个分化的城市社会人群的高度包容性——从有户籍的到流动人口,从城市白领到建筑民工,广场舞对各种文化娱乐形态的高度容纳和重构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参与着城市空间的未来重塑。
  • 2014/09/15
    想像當事人極度脆弱而需要保護其隱私,與想像當事人情慾極度澎湃,完全無損於主流媒體的炒作,兩種想像之間其實存在視差,兩個視點都不能窮盡事實,必須予以轉換與綜合。肯定當事人情慾,與批判主流媒體的炒作,皆屬必要。然而,今天守護當事人「隱私」的,又有多少會願意守護同志論壇上希望自在分享自拍裸照的人呢?
  • 2014/09/15
    土地食利阶层的崛起,意味着曾经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推翻的土地权贵再一次死灰复燃,这显然是对宪法所规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背离。
  • 2014/09/15
    艺术实践难以逃离体制,青年艺术家只能以试错的方式进行局部微观对抗;回溯五四及以后的青年的历史与革命思潮,能给今天带来怎样的反省?
  • 2014/09/13
    当前体制性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即正在由过去剥削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保护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保护进城失败农民仍然可以返回农村的权利的结构。关于中国城市化,现在的政策太急了,社会的期待太高了。城市化要稳健,不要激进。稳健的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之福,激进的城镇化很可能翻车。
  • 2014/09/13
    一边,是苹果公司越来越疯狂的市场逐利;另一边,在深圳的厂区里,工人每天机械化的作业,没有人去理会他们的情感与思考。当资本与工人的矛盾被悄悄置换为工人个体之间的矛盾时,暴力开始变得“无意义”——个人无法认清自己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遭受的不平等,于是结构性、社会性的矛盾,就演变成了被欺侮者之间的恶性情绪发泄。
  • 2014/09/13
    爱情的革命性是一面,爱情的反革命性,更是民国爱情的真相,可惜后者不适合今天的启蒙想象和民国范。
  • 2014/09/13
  • 2014/09/13
  • 2014/09/13
  • 2014/09/13
  • 2014/09/13
    我们中国的习惯,是对于西方理论拿来就用,缺少对理论本身和内部脉络的梳理。这个理论到底怎么生成的?内部的脉络及互相之间的斗争,好像都不大管。现在我觉得从各个方面,都提出这个需求,使得我们对于一个理论,重新恢复到一个思想史、历史的、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脉络里,去理解这些理论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