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访谈反思1:复数的劳动和劳动者(张智慧)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劳动者访谈反思1:复数的劳动和劳动者(张智慧)
劳动者访谈反思1:复数的劳动和劳动者(张智慧)
关键词:复数 劳动者
作者参加“节日里的劳动者:劳动者访谈活动”,受到不小的情感冲击,也有了很多关于劳动的思考。今日的中国社会,从政经制度到文化教育,都在不断贬低体力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已经造成了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隔膜与固化。很多人在贬低他人劳动的时候,也进行着劳动者的自我贬低。巨变时代的中国,城乡、年龄、职业、阶级、性别之间的诸种差异,造成个体之间巨大的情感差异。要想有效沟通,任何一方都需要不断的跨界,不断地改造自我,建构新的主体身份。

劳动者访谈反思1:复数的劳动和劳动者
张智慧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编者按: 作者参加“节日里的劳动者:劳动者访谈活动”,受到不小的情感冲击,也有了很多关于劳动的思考。今日的中国社会,从政经制度到文化教育,都在不断贬低体力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已经造成了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隔膜与固化。很多人在贬低他人劳动的时候,也进行着劳动者的自我贬低。巨变时代的中国,城乡、年龄、职业、阶级、性别之间的诸种差异,造成个体之间巨大的情感差异。要想有效沟通,任何一方都需要不断地跨界,不断地改造自我,建构新的主体身份。  

2013年1月16日,有幸参加由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和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组织的“节日里的劳动者:劳动者访谈活动”。上午是“听劳模讲故事”,下午则在延泽街道采访普通劳动者。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内容却很锻炼人。今日中国,倡导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是艰难却非常必要的活动。此次活动后,本人受到不小的情感冲击,勾起对劳动的一些回忆和想象,也激发起自己思考普通劳动者的未来。
    在采访非沪籍环卫工阿姨时,她提到自己和丈夫在上海已扫了十多年的大街,春节也不打算回家和亲人团聚。她公公年轻时曾在上海做环卫工,后来建议她们妇夫进城扫地。如今她们最大的希望是参加上海市的劳保,那样老了可以拿点退休金,她们两代三人的经历不禁让我想起《捕蛇者说》的故事。她说不能接受上海市民对她的态度,如不要让她靠近,讲话时叫她站远点。说这些时,她的眼圈发红,欲言又止。我想,她们的坚韧和顽强与她们放低自己的生活欲望有多大关系?她们在多大程度上也内化了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看法?我个人的经验是,今日的中国社会,从政经制度到文化教育,都在不断贬低体力劳动和普通劳动者,作为80后成长起来的农村青年,我也深受其毒。虽然从农村走来,却被一种貌似无形的力量,半“鼓励”半“逼迫”去扔掉锄头,脱离农村,也默默“接受”了乡村落后,农民落后的主流观念。农村、体力劳动的被污名与被贬损是如此深广,以至于这些体力劳动者都难以产生“我劳动,我自豪”的情感。活动当天上午,一位上海市劳模,真诚而略带愧意地表示,今日之他不愿做协警之类低人一等的工作。而他曾因在工厂里几十年如一日地干最苦最脏的活而被评为劳模。今日中国,劳动的等级制对人心的毒害于此可见一斑。
    当我们采访到烤地瓜的大学生时,我自然带着一些好奇。我的成见中——“什么身份做什么工作”,自然没法将大学生与烤地瓜进行勾连。他的出现,撕破了我的认知地图,也点醒了我们的联系与隔膜。小伙子揣着出人头地的精神来上海滩闯荡,他很坦然地说“劳动当然很光荣,不要看我烤地瓜,我也感觉很光荣。”当被问到,他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时,他说“你干你的活,他干他的活,属于不同的两个世界”。这个回答有点吓我一跳,我却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它似乎在逼迫我回答:我属于哪个世界?我和他到底不同在哪?
    那些拒绝我们采访的普通劳动者们,有的说,“我一个修车的,没什么好谈的”,有的说,“你们是上面的,我们是下面的”。这些回应也透露出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隔膜与固化。如果我们今日不正视并打破此中隔膜与固化,实现不同人群之间的良性互动,我们的子孙很有可能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采访普通劳动者的过程中,我发现师生之间以及他(包括我)或她们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语言”有很多种。学院内部的话语之间和普通劳动者口头、行动语言,要实现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难度相当大。巨变时代的中国,城乡、年龄、职业、阶级、性别之间的诸种差异,造成个体之间巨大的情感差异。要想有效沟通,任何一方都需要不断的跨界,不断地改造自我,建构新的主体身份。“鸡同鸭讲”式的沟通将长期而广泛地存在,彼此带着痛楚的感受,共鸣时是否有额外的快意呢?此次活动,让我看到一些他或她们的矛盾,我和我们的矛盾,以及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彼此看见,是一种互动的开始。
    显然,当代中国,体力劳动已不被尊重,劳工神圣的话更是刺耳。或许因为很多人都信奉资本,不再相信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在贬低他人劳动的时候,也进行着劳动者的自我贬低,客观上与资本共谋,对劳动、劳动者实行等级制。不少学院师生,持续制造学术垃圾,虽有愧意,却不愿冲出校门,清扫社会垃圾。他或她们的自我消耗与劳动异化同样触目惊心。鼓吹劳动光荣自然不合时宜,有些相关言论,因伴有将体力劳动浪漫化的倾向而难以赢得响应。劳动有光荣与神圣的一面,但严重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则无疑是一种苦役。劳动自然可以锻炼、改造乃至解放人,但也会变成铁链与枷锁。工厂职工的跳楼自杀,青年学人、职场白领的猝死,都是劳动被异化,劳动者被过度压榨与剥削的明证。
    我不禁想起了两句老话:“劳动创造了人”,“人与人的差异比人与猴的差异要大”。但不管怎样,我们或许还要向前看,向前行,带着彼此的言行与经历,带着彼此的欢乐与痛楚,带着彼此的差异与共同,去创造未来。
 
 
                            2014-3-31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