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4/06/18
    在面积狭小的日本列岛上,日本创造了两次震惊世界的现代化奇迹,同时也留下了 "公害岛国 "和 "公害治理先进国 "的环境历史遗产。
  • 2014/06/18
    托马斯·皮克提(Thomas Pikkety)《21世纪的资本》英译本出版后引发了一系列讨论,诺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三篇书评,称该书引发的是 "皮克提恐慌 "。皮克提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间接涉及中国国内关于坚持中国道路还是仿效美英模式的争论,值得中国学人和领导者认真思考。
  • 2014/06/11
    本文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以上海“二期课改”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实际形成的“技术学习领域”为例,说明在这一轮课程改革中,学校教育吸纳和使用信息技术时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国家在信息化社会遭遇的知识生产的难题。如果不能及时认识和处理这一难题,国家越是大力推动改革,改革后的学校教育所指导的知识生产和创造,就越是可能脱离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对这一难题的思考和回答,应该成为启动下一轮课程改革的前提。
  • 2014/06/10
    据洪理达的社会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用贷款买的婚房,是由女方家庭出资买的”,因为“25岁以后的女性的父母都非常着急”,一着急,就没办法了,就处于下风了。
  • 2014/06/10
    时下的编剧导演已被票房收视率绑架而丧失自主性,故事不再是对生存经验的讲述,而完全被经济利益所侵染。“高票房高收视率为王”不仅不具有对社会价值的拯救功能,而且对资本崇拜的社会现实还起着强化作用。揭露污染这些叙述主体的话语机制和“话语场”,使叙述主体从“空壳故事”、“蚀心故事”中挣脱出来,让故事回到自身,维护影视艺术的自主性,创造出可以与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影视作品,营造出高度文明的话语环境,以利于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的重建。
  • 2014/05/24
    在美国宪法研究中,黑人问题、林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话题。而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尽管其意义不亚于林肯当年的废除奴隶制,但却一直缺乏从法学视角上的系统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 2014/05/19
    在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的社会增容能力已极度萎缩,上行空间如果不说已经关闭、至少也是十分狭小了,有效的社会主体位置基本已达到饱和状态。“老爸电影”成为中国当下的电影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局面的写照与缩影,留给年轻一代的未来构想无异于一幅迷雾中的风景。
  • 2014/05/18
    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中关于未来的观念与跨越式批判,即 "通过康德解读马克思,透过马克思来解读康德 "是相关的。这一批判的核心在于展现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所实现的双重颠倒:不仅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上下颠倒,同时还包括 "事前 "与 "事后 "的前后颠倒。正是后一颠倒使得康德的思想与马克思找到了共同点。康德的事前性思维对于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即作为一种运动的共产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重构的意义。
  • 2014/05/16
    由美国社会学协会编辑出版的《世界体系研究杂志》(在2013年第2期刊发了康涅狄格大学学者格雷戈瑞·威廉姆斯对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访谈。访谈从沃勒斯坦与英国历史学家、《新左翼评论》主编佩里·安德森在学术思想上的联系与区别切入,追溯了沃勒斯坦学术思想的演进。沃勒斯坦指出,学术范围内学科的划分是当前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一部分。他高度评价1968年革命对现代世界体系的重要意义,指出现代世界体系必然崩溃,而实现新世界体系的力量来源于民众。
  • 2014/05/13
    今年年初,文化研究系与上海市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一起对身边、校内和社区里的劳动者就“劳动现状”和“劳动的意义”做了访谈。活动分为两次,一次是1月4日下午在上海大学校内与校工们聊天,第二次是1月16日,分为上、下午两个版块。上午在“延泽”狭小的“爱心超市”里集聚一堂,访问老一辈的劳动模范;下午分组走上街头,访问在社区里从事各种活计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内容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几位白领的访问则是在活动之外,由编者与朋友另约完成的。
  • 2014/05/12
    (一)五四了不起刘再复:今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香港三联约我一本书,我就把这两年发表的有关于五四的访谈、对话、文章汇为集子,...
  • 2014/05/10
    小作者对生活有着细腻的体悟能力。她的文章并不呈现所有的访问内容,但对访谈细节的选取体现了她的思考方向。当时下的很多青年人对流行文化侃侃而谈,而对严肃的社会问题无知、无感的时候,这样的体悟能力非常珍贵,是跳脱出个体局限性的第一步。
  • 2014/05/10
    劳动者是构成整个社会机体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但我们对劳动者的了解依旧浅淡,和劳动者的距离依旧没法真正拉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下去的原因。
  • 2014/05/10
    王久良的新纪录片《塑料王国》即将完成,他首次对媒体谈这部纪录片,以及他对垃圾问题的思考。
  • 2014/05/10
    回首过往农村的历史,是由无数小农的生活交织而成,关注今日农村的破败,同样也是因为越来越多小农放弃农村出走所致。当年,许许多多的农村青年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涌入都市;如今,唯有让更多新世代的年轻人愿意离开都市投入乡村,实现自我生命的梦想,方有可能重启农村的新生命!
  • 2014/05/10
    香港的社运年青朋友为何会选择归园田居的生活?究竟他们是退隠?还是前进?
  • 2014/05/08
    都市中的人开始寻找农村生活跟现代生活连结的可能。这也使得我们回到农村,越来越少了很多观念上的拉扯。以农村为主体进行价值再现、文化再现,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面向。
  • 2014/05/08
    这篇的访谈对象既是小老板,也是伙计。在上海,像这样从家乡来到大城市做小买卖的人有很多。大学学历,曾经白领的工作,现在的小老板身份,同时兼任伙计干活的工作性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一年十几万收入也换不来在上海安居乐业而必然要回乡的自明,全都糅合在这位受访者的身上。作为小有资产者他比工厂工人幸福,在观念上愿意与店里的伙计们同舟共济。但这个幸福感里却又依稀夹杂着着一些无奈。
  • 2014/05/08
    作者与同伴访谈了两位位摆摊儿的小哥儿。他们被残酷的生活打磨得异常精明,但同时又粗糙麻木。访问者面对他们的生活态度,觉得非常沮丧。我们自己也发觉在他们面前说那些大词,不免显得滑稽可笑。他们向我们提出的挑战,不仅是学理上的辨析,更是生活世界的叩问。
  • 2014/05/06
    鄂西有深山,山中有E州,飞机还没落地,我已经从窄小的窗口,看到了不寻常的景象:这个跑道短小的机场,竟是卧在城区的一座高坡上,从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