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4/04/22
    吕正惠先生关心的更多仍是中华文 明、那仍然年轻的祖国的修正与成长,以及海峡另一边的台湾的未来。
  • 2014/04/22
    68年五月的幽灵何以在法国话语当中挥之不去?阿兰•巴迪欧在这里探讨了这个国家复辟和反抗的长时段场景,以及萨科奇总统职位的获得在这些场景中的特殊位置。他从柏拉图和高乃依那里汲取政治勇气的教益,并且发出了重申《共产党宣言》的奠基性担保的呼告。——《新左派评论》编者按,New Left Review 49, January-February 2008。
  • 2014/04/21
    在赵树理的文学中,既包含了现代文学,同时又超越了现代文学。至少是有这种可能性。这也就是赵树理的新颖性。
  • 2014/04/21
    从一个村庄的历史出发,挑战在当代中国和世界流行的关于中国的诸多主流叙述,提供一种立足于经验和思索的“人民的历史”。
  • 2014/04/20
    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只有那些在历史中存在过或存在着的事情——战争、奴役、死亡、瘟疫、残杀、伪善以及种种人世的恶习,才是似真非真的、闪烁着魔幻色泽的、出人意外的、缺乏人类史依据的“乌托邦式的现实”,而真正的爱情、幸福、自由——这些由那些“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人创造出的超越于现世之上的幻想与期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最确定无疑的现实。经历了八九年事件巨大的挫败,汪晖通过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隐晦地展现了彼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
  • 2014/04/20
    重温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奖获奖演说。
  • 2014/04/19
    科学家拥有知识话语权,大企业拥有经济优势,政府部门拥有政治优势,三者结盟,形成坚固稳定的利益 “铁三角 ”:科学家获得社会地位、课题经费,大公司获得利润,政府部门获得政绩(GDP)和财政收入,皆大欢喜。而国家与公众的长久利益、环境与生态问题,则被忽略、被淡化、被掩盖。
  • 2014/04/19
    里策尔据此指出,性之麦当劳化的精髓就是"使人从无欲状态而很快获得性满足"。按照现今科技发展的速度,我们可以合理地相信,那一天已经指日可待至少不必等到2173年。那为了人同时又非人的衣柜,那满足了人的一切同时又控制人的一切和一切人的社会。
  • 2014/04/19
    马尔克斯教会了一代中国作者如何写小说,深刻地改变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版图。如果说80年代中国的历史意识中还有拉美的位置,那么今天中国会如何理解马尔克斯和他的作品呢?
  • 2014/04/17
    对于“永久和平”的乌托邦想象尽管极尽美好,但其最大的作用却只是为主人公缓解和逃避现实压力,并且更进一步地帮助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条营造残酷现实的不归路。
  • 2014/04/17
    当下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观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现代化的产物。时间体系伴随着工业、贸易和殖民的发展,逐渐统一和标准化,并不断扩张,最终占据了整个世界。
  • 2014/04/17
    如今,“民主”的社会内容已被抽空,这个概念跟阶级之间的社会或经济权力的分配毫无关系。公民权利确实更为广泛,但是这些权利并无实际意义,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联甚少。民主无法解决剥削,只要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真正的民主就不会出现。
  • 2014/04/17
    中共中央于2013年年初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之后全国讨论沸沸扬扬,其中的主流意见特别强调推进家庭农场的规模化,提倡土地的大量流转,以为借此可以同时提高劳动和土地生产率。其所用的口号"家庭农场"是来自美国的修辞,背后是对美国农业的想象。本文论证,这是个不符合世界农业经济史所展示的农业现代化经济逻辑的设想,它错误地试图硬套"地多人少"的美国模式于"人多地少"的中国,错误地使用来自机器时代的经济学于农业,亟需改正。
  • 2014/04/16
    在中国,临时工是现象级的。其独特的体制,造就了庞大的临时工群体。,有关部门将“临时工”的伎俩使用得越来越高明。一件事故的背后总会有几个临时工冒出来。在法治健全的社会,事故发生后,最先站出来的往往是领导阶层,鞠躬道歉,动辄引咎辞职,这些权高位重的才应该是真正的“临时工”。
  • 2014/04/15
    作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者,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创立者,以及一个有同情心同时又很挑剔的观察家, 理查•霍加特具有独一无二的反映文化研究40年历程的地位。
  • 2014/04/15
    《不平等的代价》试图阐述的是,为什么对于多数美国人而言美国的经济体制是失败的,为什么不平等加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以及这种不平等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 2014/04/13
    大数据已经到来,但它并没有带来新的真理。现在的挑战是要吸取统计学中老的教训,在比以前大得多的数据规模下去解决新的问题、获取新的答案。
  • 2014/04/13
    Internet.org是一个新成立的组织,其创始人是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的CEO。Internet.org被形容为“一个国际合作组织,其工作是再增加50亿人上网”。该组织致力于让尽可能多的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能够接入互联网。
  • 2014/04/13
    台湾“学运”“欢乐”收场之际,一直不想为台湾媒体浪费时间的淡江大学吕正惠教授赐稿观察者网,想要对大陆青年人说几句心里话。
  • 2014/04/11
    演员文章出轨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公共对家庭和婚姻问题的重新关注。中国家庭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