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4/03/21
    本文作者从小生长在四川农村,在父母的辛勤培养下,读完了大学,然后顺利进入了国企工作。但是为了在城市立足,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他不得不从体制内折腾到体制外,但又为了要给家庭提供稳定的支持,他又从体制外折腾到体制内。
  • 2014/03/20
    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人,指所有人。如果一定要讨论乡愁,那么乡愁也理应成为所有人共通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资格为自己的家乡自豪,乡愁不可以是一家一户,或者哪个宗族、哪个阶层独有的玩物。
  • 2014/03/18
    以美苏争霸为轴心的冷战史叙述模式一方面充满着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色彩,另一方面,也无法真正在理论上为90年代之后世界格局的变迁提供一个连续的历史脉络。更无法真正让冷战史、20世纪民族独立及革命史、以及19世纪殖民史为理解今天的问题提供思想基础。
  • 2014/03/16
    去年1月31日下午,在赫尔穆特·施密特位于汉堡的家中,汪晖与施密特有过一次有关中国与世界的长谈。谈话用英文进行,个别地方施密特用德语说明,再翻译为英文。去年12月,施密特对谈话进行了修订,今年,对话被翻译成了中文,《南风窗》这里刊发的是此次对谈的节选。
  • 2014/03/15
    曾經有個世代相信進入公部門可以為民眾做事,他們同時分裂的相信,以脫貧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是履行家庭責任與公共參與的唯一管道。他們不相信社會能夠承擔任何暴力。然而,對於作為歷史主體的每一個公眾而言,二二八的紀念意義或許在於:如果有一個台灣主體,這個所有暴力的倖存者,是否仍然擁有能量去面對它?繼續追問這個延宕、解不開的結構。
  • 2014/03/12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界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的水电项目恐将威胁其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
  • 2014/03/10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界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中印两国争相推进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电计划,此举无疑是引火烧身。
  • 2014/03/10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界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雅鲁藏布江水系沿岸国家间缺乏管理合作框架,印度和中国争先恐后地主张主权,这都让雅鲁藏布江水系遭受短期竞争性开发的侵害。
  • 2014/03/10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界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中印在拉达克问题上的争论不休给本就悬而未决的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水源共享问题又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任何协议要想发挥作用,都必须将那些靠水为生的人考虑进来。
  • 2014/03/10
    2011年阿拉巴馬州通過HB56法案,被認為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嚴厲、影響最廣泛的反移民法案,包括必須公佈曾在本州法庭上出庭的所有非法入境者名單,引發農業、教育危機,而近來該法案中最嚴苛的部分開始鬆綁。當媒體專注在修法過程,當地的社區與藝術組織已經悄悄轉化現實,使勝利成為可能。ACIJ(阿拉巴馬州移民正義連線,Alabama Coalition for Immigrant Justice)正組織社區居民創意起興、創作藝術、以及非暴力直接抗爭。此文專訪連線成員團體Somos Tuscaloosa的領導人Gwendolyn Ferreti Manjarrez,談她如何以藝術行動實踐移民正義。
  • 2014/03/07
    “80后”青年作家刘卫东(周语)从农村走到城市,他对于自己三十年的成长和中国社会三十年的变化,有着丰富的感受与思考。
  • 2014/03/05
    人们在分析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时,对“城乡二元结构”给予很多关注,但是通常会忽视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即是在许多领域中存在于汉族公民与“少数民族”公民之间的系统性制度化区隔,这一客观上普遍存在的群体区隔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同样把中国社会一分为二。本文从行政区划、学科设置、学校制度、文化娱乐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一“二元结构”的存在,并讨论了这一“二元结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也造成了中华民族认同构建和国民交往中的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 2014/03/05
    2014年2月5日下午,应某报中文网的要求,徐冰在纽约接受了访问。谈论他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关注社会话题的精神路程。访谈经过删减和编辑,并经徐冰审阅。
  • 2014/03/05
    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多数人对计划生育的印象是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其实,出于对“计划”的热衷,中国的人口政策在毛时代无论鼓励生育还是控制生育,都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至迟在70年代初期,计划生育已经悄然铺开。
  • 2014/03/05
    对于“留不下的城市”已有不少讨论与案例分析,非本文重点。而对于“回不去的乡村”,需要的不仅是模糊的感觉指认,更是进一步的反思与讨论:在什么意义上我们“回不去”?返乡之“返”的前置状态“离”是如何发生的?除了“身”的回去,“心”与观念坐标如何一并得以建设性的“回归/重置”?
  • 2014/03/05
    现在一部分人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花鸟鱼虫等宠物,奇珍异兽对于他们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这类人被称作异宠族。如果把饲养异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不禁要问,饲养异宠的兴趣从何而来?是天生爱奇珍异兽还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是喜欢自然野趣还是趁机捞金?讨论饲养异宠是否安全以及合法已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开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新奇欲望。
  • 2014/03/05
    西美尔对女性风情话语解读的重要意义并不仅在于他首开先河,看到了两性交往中身体语言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透过这种观察,西美尔看到了人类物种的“终极性分裂”。
  • 2014/03/01
    这是一篇来自纽约客的文章。可点击文尾的Try it out 进行小测试。测试提供答案,答案内容丰富。
  • 2014/02/25
    二战后许多国家以苏联为榜样走了“计划经济”道路,到头来却证明了哈耶克何其伟大;而八十年代后世界许多国家在美国推动下走上新自由主义经济道路,其失败却又证明了波兰尼何其伟大。
  • 2014/02/24
    作者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分析,行文严谨有力,揭示了暴力学术本身就是一场去政治化的政治这一现实。笔者的基本结论是:杨奎松对汪晖的两篇批评,第一篇是毫无掩饰的学术攻击,第二篇则是以充满肆意歪曲的“暴力学术”为基础,对汪晖进行政治诬陷。杨奎松给他自己所希望的“大陆回归健康学术风气”,增添了一个恶劣的反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