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疯子/精神病篇 - 当代文化研究

>知识生产

文章: 222 (推荐:10)

知识生产
大学与媒体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学院体制和媒体环境构成了知识生产复杂的权力关系。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生产,关系到我们对学术的理解和学术本身的尊严。关心知识生产,就是关心知识生产中的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知识状态与生存状态。本栏目致力于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 2015/09/14
    说到镇压,就会说到共和国治安部队。然而这会流于危险的印象主义。镇压那戏剧般的明晰性,当它现身于城市的外表并以特别警察制服的面貌出现
  • 2015/09/14
    帝国的傲慢曾经催生了欧洲中心主义,并且仍在制造着我们在《半岛》所读到的关于齐泽克的文章中的那类营销宣传。这种自负之情只是对西方确立
  • 2015/09/10
  • 2015/09/10
    难民是我们为全球化的经济付出的代价,在这种经济中,商品——而不是人——被允许自由地流通。多孔的边界、被外观人淹没的观念,是内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欧洲的移民(现象)并非独一无二。在南非,一百多万来自邻国的难民,在今年四月因为偷走了当地穷人的工作而遭到了他们的袭击
  • 2015/09/10
    教师节时间的确定本身所带的政治意义本就比所谓尊师重教的意义大得多,每一个日子都带着不一样的符号色彩。可是,当教师队伍在实际境遇上逐步真正向工人阶级靠拢的时候,这个日子真的重要吗?
  • 2015/09/08
    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健康的媒体公共环境,公共性的争论、辩论无法展开,信息不能够检验,推动政治议程是不可能的。
  • 2015/09/01
    众所周知,“近代的超克”一语是因昭和17年9·10号《文学界》座谈会而流传开来的。这一口号如今又成为问题,大概是因为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一文(《近代日本思想史讲座》第七卷)的影响,以及花田清辉出版了同名的单行本著作,两者加在一起,让人觉得这一问题值得关注吧。
  • 2015/08/22
    众所周知,《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规训和惩罚》三部著作以“疯癫”、“医院”和“监禁”为考古学场址,以丰富的历史素材分析说明“话语实践”使“疯癫”、“病态”和“犯罪”变得“可见”的复杂机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话语陈述和事物的可见性——词与物——的配置关系的批判,也使福柯形成了特殊的视觉考古学批评。
  • 2015/08/20
    在现代性的萌芽的时候,“众多(many)”与大型民族国家诞生前的城市国家共和国的市民(公民)是契合一致的。那些“众多”使用的是“抵抗的权利”,即ius resistentiae。这种权力并不意味着平庸意义上的,具有合法性的防卫:这是一种更为复杂而精良的东西。“抵抗的权利”在于声称一个单一个体,一个地方共同体,一个手工业行会反对中央权力的特权(prerogatives),安静地保存已经确定的生命 活的诸形式,和保护已经确立的(生活)习惯。
  • 2015/08/20
    在《友爱政治学》中,德里达发现了柏拉图《美涅克塞努篇》中“民主”叙述的难题——横亘于名实乖谬之间的“但是”。在这个”但是“背后,朗西埃发现了“使得民主作为有别于某种政制的东西得以奠立”的“一种内在差异”。这就是他所谓的“民主悖论”。讨论“民主悖论”,是朗西埃纪念德里达的独特方式。与此同时,他断言所谓的“民主悖论”正是“政治本身的悖论”——民主指明了共同体内统治权的基础:统治权的真正基础就是根本没有基础。
  • 2015/08/19
    作为一个受过极好教育的人,一个极会招待朋友且在他同时代的巴黎文化界引起如此多的公众兴趣的人,爱尔维修之所以因其著作而引起如此多的愤慨,无疑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普通教育学家。虽然如此,在阅读他的文本时,我们会认出整个一套表达方式,让人不但想起他同时代教育家(特别是卢梭)著作中的精神,同时也想起他们的文字。因此,我们将如实地(天真地)这样来开始:把他看作是一个教育家,然后我们再来拷问,为什么这个教育家竟会引起如此多的愤慨。
  • 2015/08/19
    只有深入了解种族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才能知道种族观念、人种分类知识是多么的荒谬和危险。蒙古人种、黄色人种、黄皮肤这样的观念与词语,在今天的西方主流媒体上,在西方科学论著中,基本销声匿迹了。这不仅是出于所谓“政治正确”,其实主要是出于“知识正确”,因为现代科学早已脱胎换骨,抛弃种族思维了。
  • 2015/08/05
    我们现在明确提出要走出民族主义史学,不是因为告别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了,事实上民族-国家的国际秩序仍将维持很多很多年,而是因为告别的必要性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紧迫了。无论是身处、生活在哪一个民族-国家,我们都事实上共享同一个历史,而且也共享同一个未来。这个认识要求我们所讲的历史,固然是为某一个人群、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的,但也要超越这个具体的人群、地区和国家,最终可以成为人类整体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2015/08/04
    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五四”既非榜样,也非毒药,而更像是用来砥砺思想与学问的“磨刀石”。我的基本立场是:尊重古典中国的精神遗产,但更迷恋复杂、喧嚣却生气淋漓的“五四”新文化。以纪念《新青年》诞辰百年为开端,重新唤起民众对于“五四”的记忆,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众舆论及某些具体专业(如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的发展,更可能重塑当代中国的精神氛围及知识版图。基于此判断,如何兼及自信与自省、书斋与社会、思想与学术、批判与建设,将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难题。
  • 2015/07/30
    近来台湾政坛与社会闹得沸沸扬扬的高中课程纲要(简称“课纲”)争议,其实已非第一次。从李登辉执政时代1997年强行推动的国中(“国民中学”的简称,即大陆的初中)《认识台湾》教科书以降,将近20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政党轮替”,教科书的争议未曾停歇。教科书是当权者意识形态的重要传输管道,因而成为蓝绿两党的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可见,教科书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客观历史事实之争,在根本上就是政治问题──在台湾就表现于国家认同与史观立场的对立。
  • 2015/07/08
    《V字仇杀队》一直到现在都是政治爱好者争论不休的电影。在自由主义小青年看来,这部电影是反对“集权”的宣言,在另外一些政治青年看来,它又是反对各类政治压迫的寓言。那么它究竟包含了什么思想在内呢?
  • 2015/07/07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城市世纪,世界进入了城市时代,因为史上第一次,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这一论断建立在对城市化极为狭窄和有限
  • 2015/07/04
    “全球健康”是一个结合了人道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政策、科学发展和技术转移的业余医学专业。文章运用人类学方法批判了全球健康话语,质疑了全球健康概念中健康这个概念本身。文章将全球健康称为“空投医疗,认为其并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呼吁医学应关注并且立足于文化。文章试图说明,中国的医学是多元的,包含了西医、中医和少数民族医药的中国医学不仅增加人们的医疗选择范围,还应当成为世界医学多元化的榜样。从全球健康的角度来看,中国或许正成为医学本土主义的榜样。
  • 2015/07/03
    为什么我不写葛兰西的孤独,以效仿阿尔都塞关于马基雅维利的命题呢? (1)因为,如果一个人真的说出过历史是一个没有主体的过程(2
  • 2015/06/22
    對霍爾來說,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考察這些並沒有必然聯繫的意識形態元素,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以什麼方式被接合成連貫的話語體系,又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被打散,從而無法言說。較之中國政治課本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之類的教條,接合理論追問的並不是主體怎樣以必然屬於他們的方式思想,而是一種意識形態如何發現它的主體,或者用阿圖塞的說法,就是通過「詢喚」使特定的主體意識得以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