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6/03/15
    “人口”并不是政治经济的不言自明的问题,它首先是一种必须放在其广泛语境中去理解的话语范畴。人口素质这一概念可以被视作为贯穿于中国改革时代的“察觉和体验政治(the politics of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最为普遍深入的交换媒介。
  • 2016/03/12
    《洛杉矶书评》原编者注:我们邀请了亚历山大•库克(Alexander C Cook[1])对四位专家学者进行圆桌访谈,访谈分为两部分。这四位学者对毛泽东的最后十年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都参与了前不久库克在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所主持的小组讨论。
  • 2016/03/11
    新村空间的生产,无疑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城市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它从最初充满“社会改造”意味的乌托邦理想空间,一步步演化成房地产商和政府机构着意打造的居住空间。新村,是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空间政治的一把钥匙,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中国“工人新村”的政治意义提供了更大的视野。
  • 2016/03/10
    拆掉围墙、打开大门不是目的,而是试图通过部分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开放其城市功能,改变现有城市交通路网布局,进而创建一种充满活力的全新现代城市模式,这才是街区制的目标所在。在这种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开放现有的封闭小区才有其意义。
  • 2016/03/08
    探索生态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一方面,中国至今依然具有在21世纪引领世界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从化肥农药在当下中国农业中的过度使用,到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在土地、环境等问题上的新自由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立场,再到中国最边缘的劳动力也已被卷入世界工厂的生产这一事实,生态社会主义愿景在中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 2016/03/07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陷入了结构性危机。如今,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期的时候,这个过程已经显露无疑。
  • 2016/03/06
    2月29日,著名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在英国杂志《新政治家》上发表文章,名为《我们对难民恐惧事关欧洲什么》(What our fear of refugees says about Europe)。他认为现在真正的问题不是“难民是欧洲的威胁吗”,而是“这种纠结于难民危机的心态反映了欧洲有哪些问题”。
  • 2016/03/05
    三八女权节即将来临,微博上多了这么样的一个话题导语:其实与年龄无关,只要你对美丽、浪漫和温柔充满期待,还要有那么一点天真,你就是永
  • 2016/03/03
    宣称自己现在是阿布·鲁马亚赛·布里塔尼(Abu Rumaysah al-Britani)的伊斯兰国(ISIS)成员悉达多·达尔(Siddartha Dhar)发行了一本长达40
  • 2016/03/03
    文章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香港地产为讨论对象,经由详实的数据描述了香港地产自1970年代以来的涨跌历程,并侧重于结合地产、金融和国际政治角力,揭示所谓“自由市场”神话背后的真相,试图为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的香港金融地产困局寻找出路。
  • 2016/03/02
    本文为我们描述了广西某村的民主选举、乡村能人、业余文化生活中出现的正面能量,在这些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同时从农业补贴、养老保障、文化前景和性别平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三农”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 2016/02/29
    过去在《端传媒》发表的几篇文章,分析了香港在九七回归后不断倒退和被破坏的各种制度,但在这个负面的趋势中,其中一个反潮流的制度,正正
  • 2016/02/27
    编者按:在学院科系越发精细的今天,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一再地被各种知识试图回答。然而,回答并不等于解决,从理论话语到社会思潮,从思考
  • 2016/02/22
    城乡之间的差距或许更为显而易见,但是,城市空间自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城市空间的演变都是一个时代的症状,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变迁。
  • 2016/02/21
    一般的计划性空间,如商场、高层公寓区和官方广场,都是或者增强人的被动意识,或者促使人进一步个体化,缩小人人都有的那种“塑造空间”的能力。情境主义者则相反,致力于“漂移”式的行为,去发现被刻板规划塑造的城市空间的间隙,“追求新的激情”,在既定的城市空间中,创造另外的空间,即“想象城市”的空间。
  • 2016/02/14
    “短二十世纪”之后,不仅社会主义革命完全陷入低潮,而左翼理论同样乏善可陈,贴有“马克思主义”标签的理论虽层出不穷,但在改造世界方面缺少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思想的实践力。当代文化研究网今天推送的来自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高明老师《全球左翼的认识论突围与重构》一文,是基于葡鲍温图拉·德·苏撒·桑托斯《全球左翼之崛起》所写的书评。
  • 2016/02/05
    就广东金融学院黄灯老师《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所引发的热论,上海大学郭春林老师与黄灯老师展开对话,不仅向我们读者展示了该文的创作背景,并由此直戳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两位老师同时对“关注之后”如何疗救进行了解答,并将问题作进一步延伸,引向对自己专业的思考,对当下远离乡村远离现实的“个人化”的文学书写以及乡村传统文化的凋零作出了批判。感谢郭春林、黄灯老师对“当代文化研究网”公众号的大力支持。
  • 2016/02/04
    从“工人诗歌”兴起,到今天以讲述打工诗人故事为题材的《我的诗篇》电影的上映,值得庆贺的是工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文化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注目,然而这种注目本身也极有可能导致对工人剥削方式的转变,从对工人物质劳动的剥削转向对工人非物质劳动的剥削。
  • 2016/02/04
    今天难民危机中,我们常见的讨论是从文化多元主义角度出发,试图自上而下地找到一种机械的、精英主义式的促使多民族融合的制度办法。然而,回到冷战时期广大“中间地带”政治现场后我们发现,这种占据了今天讨论核心的身份政治,在20世纪后半叶的政治实践中却显得是那么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国际主义式的,对于社会与政治平等发展的共同理想。
  • 2016/01/30
    倪伟老师的《当代谍战剧中的信仰和文化征候》一文,以谍战剧《悬崖》(2012)为主要分析对象,却不限于这一文本本身。在作者看来,当代谍战剧是对涉案剧和红色题材历史剧的成功嫁接;信仰,是其中最醒目的红色标记。然而近年来的此类电视剧在对信仰主题的表现上却偏离了红色经典的模式:革命信仰或是被形式化,混同于个人的生活信仰,又或是以爱国主义话语替代了其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内核。这种对历史的有意重述及无意改写,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当代人反观自身生活和精神状况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