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5/12/10
    从当下去政治化、去历史化的主流文化环境回望20世纪六十年代,“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
  • 2015/12/09
    肥胖是富有国家的饥饿。在不太贫穷也不太富有的国家里,肥胖的人是营养不当的人,是最贫穷的人。在这些国家里营养不当是由欠缺变为过多,由食物的欠缺转为垃圾食物的过剩。那些贫穷国家里营养不良的穷人是在于吃得少,无法发展他们的身躯和脑力;那些富有国家的穷人是在于吃太多廉价垃圾食品(油脂、糖分、盐分)而发展出了不成比例的身躯。
  • 2015/12/09
    严格说来,自从经过短暂的手抄本时代之后,以程伟元第一次出版活字排印本为标志,《红楼梦》便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此时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据今已有220余年。很显然,程是最早从手抄本的短缺中发现其商业价值的人——“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并且首次完成了《红楼梦》从私密读物向商业消费模式的转型。
  • 2015/12/02
    肖恩·塞耶斯在文章中强调,马克思所理解的劳动概念在后工业阶段仍然有效。针对哈特和奈格里等人所提出的,自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论断,作者认为这些批评者的核心范畴即“非物质”劳动无助于理解这些变化。如果加以准确和适当的发展,马克思将劳动理解为“赋形”活动这一黑格尔式的理论更能提供一种启发性的概念框架,从而帮助我们理解新的后工业类型的工作,进一步寻求“自由”劳动的可能。
  • 2015/12/01
    当“限女”成为一种对女人的“优惠”时,身为男人的相对剥夺感被凸显出来,男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性别压迫”。所以,虽然我赞同房东选择房客、合租挑选室友时不应该有性别差异,因为房客的好坏跟性别没有关系,但是“限女”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性别议题。言尽于此,我相信男性们应该可以感受到“性别无所不在”。男人们平常一定要更关心“性别不平等”的议题,想办法去化解性别权力关系的不平等,或者至少尽力地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 2015/11/27
    在“革命之后”的语境中,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对现代化的诉求,社会主义中国不得不借用资本主义文明的某些成果,于是,“革命中国”与“现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冲突。在政治上,具体到“谁是国家主人”的问题上,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是将工农群众提升到国家主人的位置,然而科层制在内的现代生产管理又很难完全接纳“工人∕主人”这一政治符号。从“文化诉苦”到“识字运动”,从“反专业主义”到“两参一改三结合”,无不显示着社会主义中国力图解决这一政治难题。
  • 2015/11/27
    在“革命之后”的语境中,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对现代化的诉求,社会主义中国不得不借用资本主义文明的某些成果,于是,“革命中国”与“现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冲突。在政治上,具体到“谁是国家主人”的问题上,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是将工农群众提升到国家主人的位置,然而科层制在内的现代生产管理又很难完全接纳“工人∕主人”这一政治符号。从“文化诉苦”到“识字运动”,从“反专业主义”到“两参一改三结合”,无不显示着社会主义中国力图解决这一政治难题。
  • 2015/11/26
    在知识和文凭愈来愈成为当今中国核心竞争力和时代化标签的同时,为何底层社会群体越来越无心通过文化资本的集聚来改变其底层状态?他们是天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反智主义传统?还是因为其他因素的制约,导致他们被抛出教育这条“马拉松竞赛”的轨道?
  • 2015/11/26
    营养,这个词不大,但也不小。每当说起我对肉食和牛奶的拒绝,总会就会有人表示关心:“那你的营养能够吗?”我相信在人们使用“营养”这个词的时候,所指的一定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于“五谷之精气”的“营”和“养”,而是基于所谓现代科学的营养学的“营养”,是诸如蛋白质、维生素、钙铁锌铜等可以表述为某种化学分子式的东西。
  • 2015/11/26
    机器领域和生命领域一样有一个进化过程。对于电脑而言,它的进化表现在诸多方面:用机器的多功能性来统合机器的单一功能;用操作的偶然性来取代操作的必然性;用多样性连接来解域自治的封闭性;用信息生产来取代物质生产;用无限的能力来取代有限的能力。作为一种机器的电脑所表现出的这诸多特征,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娱乐、时间、空间观念,它不仅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自我和自我的关系。最终电脑将人们的生活一分为二:电脑生活和非电脑生活。
  • 2015/11/23
    吕途老师根据自己工厂打工的体验,直观地感受到“非人化”工厂文化对工人身心的践踏与摧残。“站着工作”、“排队训话”、“没有名字的世界”等方式对工人身份的贬低,机械化劳作、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工具性关系、压迫传递、工人=“东西”等等共同筑成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文化资本。面对此种“非人化”的文化,工厂工人在进行消极抵抗的同时也产生了某种积极的意义,即群体的认同,集体意识的再次萌发。
  • 2015/11/22
    大学毕业生及青年白领们在“逃离”与“逃回”中摇摆。一些人走了,又来了;一些人走了,另一些人来了。加速流动的青年群体,给城市带来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有人为“逃离北上广”鼓与呼,但真正回归到二三线城市或老家小城市,受制于巨大的资源差异与文化差异,他们几乎无法追寻自己的梦想。
  • 2015/11/22
    社会各界对粮食问题很关注,我着重谈一下这个问题。从国内的生产形势来看,今年是粮食连续实现第12个增产的年份,产量预计可达到12300亿斤
  • 2015/11/21
    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和基于其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式的兴盛恐怕应该算作近年来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新媒体的崛起重塑了商业形态,也重塑了人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模式,新媒体当然更直接冲击了传统媒体,冲击是两方面的,一是抢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二是颠覆和替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地位。媒体形态的深刻转变必然会对社会形态产生影响,这个过程已经发生,而且仍将持续。就这一趋势的相关问题,《南风窗》记者与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赵月枝教授进行了交
  • 2015/11/19
    “想象的生产”从来没有停止过她的步伐,这种迫切的对城市记忆的重新书写表现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寻求跨越式现代化发展背后的极大的焦虑和矛盾心情。一方面,它强烈地暗示了一种“历史一致性”:南京路和外滩巍峨富丽的西方式建筑的复兴不仅带给我们对过去的美好怀念,更重要的是为后革命时代提供意义,论证了上海当下现代化方案的可行性,表征了一种以上海方式命名的依靠国家力量驱动的市场经济的可能性……
  • 2015/11/15
    一、解决三农问题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逻辑三农问题不只是我国才有的现象,而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长期存在的问题。对此,西方严肃的学
  • 2015/11/14
    民族主义否认被殖民的人民是低劣的,它还宣称一个落后的民族可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同时又能保存其文化认同。它因而制造了这样一种话语,即使当它对要求实行政治统治的殖民主张提出挑战时,它也还是接受了殖民统治赖以建立的“现代性”的思想前提。我们该怎么来清理民族主义话语中的这些相互矛盾的因素呢?
  • 2015/11/11
    光棍节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对单身身份的提醒和强调仅仅是这一天的专属,松散的自组织或许还有些不羁世俗的味道。而现在,光棍群体已经庞大到足以成为所谓的社会问题。所以,光棍节亚文化的消解除了消费经济的强势侵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存在的群体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任何一个不是光棍节的日子里,光棍都有可能成为被讨论的现象级问题。
  • 2015/11/07
    这篇文章中,德里克敏锐地指出了,“发展主义”区别于朴素意义上的发展,“是一种意识形态导向,其特征是对发展的拜物教”,“但凡有人要抵抗或质疑这种拜物教,就会被贬为鼓吹社会停滞或贫困。”
  • 2015/11/07
    對台灣而言,「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要回答起來似乎千頭萬緒,卻也無法脫離台灣所經歷的殖民與現代化、後殖民與解殖、內戰及冷戰所交錯構成的多重歷史及空間效應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