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6/05/04
    也许,现在应是到了,人们要反思到底是城市让人的生活更美好,还是乡村让人的生活更美好的时候了。至少应到了,不应再是举全社会人与资本之力,一味地扶持和无限地“喂养”大城市畸形发展下去的时候了。而发现“小地方”的意义,才会有未来。
  • 2016/05/04
    越是这样的时刻,越应该警惕那些以深刻冷静之名,将由“魏则西之死”而引发的民意和民气,刻意分化的上述舆论。无论此类文章的主观意志如何,其客观效果,都是通过“深刻”和“冷静”,把事情彻底“搞复杂”,在几番腾挪转移之后,终于使得民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无用处。
  • 2016/05/02
    今天,传统的 "工人 "和 "农民 "范畴已经不再适用于中国社会实际。同时,国家劳动法规已经和实际的劳动人民脱节,相当程度上已经变成只是维护少数特权蓝领工人以及白领公务员、事业人员和大中型企业职员的法规。也许,是时候问问谁才是中国真正的劳动人民了。本文原题《重新认识中国劳动人民——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的非正规经济》,载《开放时代》2013年第5期,转载时删去了注释。
  • 2016/05/02
    陆家嘴是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但陆家嘴的实体并不全是高大上的所在。楼越高,阴影面积越大。人们来到奠定外滩天际线的高楼之上,俯身下望,脚下的楼房清晰而整齐,仿佛超市货架的商品。而那些在近处地面上忙碌着、生活着的人,藏在楼房的阴影之中,隐匿于观景者视线之外。
  • 2016/05/02
    在21世纪进入到第二个十年之后,我们已经太习惯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纪录,从一开始的一年一破一点点过渡到一季一破甚至一月一破;习惯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总量在冲破百亿元门槛后高歌猛进,向着千亿元的“钱”程,向着赶超好莱坞的愿景,不断吹响着进击的号角。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小镇青年”这个模糊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对中国电影的认知和讨论中。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也成了这场票房饕餮的一个注脚,被认定是中国电影的新观众和新增量,是他们的持续进场支撑起了票房长久的坚挺不泄。
  • 2016/05/01
    当代中国农村陷入困境是不争的事实。出路到底是重新走集体经济的道路,还是建立美国式的农场,亦或是维持小农经济?多少年来,争论从未停止,今日尤甚。旷新年认为,大农场和小农经济都是“皇帝的新衣”。人类有着天然的协作观念、合作精神、合作需要和协作能力,中国农民也不例外。对于农村合作化,应当重新评价其成败得失,尤其应与20世纪中国的国家工业化联系起来看待。 ——《三农何以危机?》后记
  • 2016/05/01
    站在拥挤的人群中,特别是节假日的公共场所,看见来来往往的人群,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这种在人群中的孤独让我变得敏感起来。在人群中,我感觉我正在消失,我变成一群人,在拥挤不堪中被巨大的人群压碎,变成一张面孔,一个影子,一个数字的一部分,甚至被拥挤的人群挤成了一个失踪者,在人群中丧失了自己,隐匿了自己。
  • 2016/04/30
    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 鲁迅,“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20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
  • 2016/04/28
    首要的问题,不是去了解我们以前无知的事情,我们意识不到的事情,就像阿尔都塞认为的那样。相反,我的意见是,重要的事情,是把自己视作一个这样的人,即可以打造出另一个世界的人,而这个世界将与现在这个令他们水深火热的世界截然不同。
  • 2016/04/28
    赵刚老师清醒地认识到台社“历史的无关”的知识状况,以及与“土左”形成断裂的“洋左”作风导致“台社以社会运动取代革命,以改革取代解放,以西方等同于普世,以政治正确等同于激进,以中国等同于东方专制或革命堕落或极权体制,左翼传统中的反帝、反殖,与第三世界,在其的话语中虽然并没有完全缺席,但其所联系的思想资源基本上更接近后殖民,而非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传统”。
  • 2016/04/28
    本文探讨琼 斯科特的《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的问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着力勾勒了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在中国大陆和欧美的中国历史研究界相互关联而又截然不同的学术发展轨迹。在英语学术界,斯科特的文章标志着重大的概念上的转变,推动此后的研究走出仅限于对妇女的思考,引向对社会性别的关注;走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作更广阔的对权力关系的探究。斯科特关于文化符号、规范性概念、政治社会体制和主体性身份的重要性的论述,帮助催生和组织了英美中国历史研究界有影响的新研究成果
  • 2016/04/28
    在众多和女性有关的话(ji)语(tang)里,我们经常听到“女人应该自由地做自己”。经常,这类话语会被打上“女权”的标记。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由做自己”才被认为是女权的?这样的口号真的通向正义么?如何才能建立一种更加进步的女权主义?
  • 2016/04/28
    三十年间,曾作为我国政治主体的那个阶级似乎已经被主流话语淡忘,它所指涉的那些人们也被驱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容易辨认的只有社会存在着
  • 2016/04/27
    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5月21号一期,刊登了该社记者Ta-Nehisi Coates的一篇长文,题为“The Case for Reparations”(关于赔偿)。由此,作者提出,白人和黑人之间的财富不均,是美国种族主义历史和制度造成的,黑人是这一过程的直接受害者,因此,有权利有理由要求赔偿。
  • 2016/04/27
    纽约华裔警察 Peter Liang (梁彼得)成为第一位因射杀未持有枪械且未犯法的非裔人士而被法律惩处的警察,至于其他白人警察都未被大陪审团要求起诉。梁警员的判刑结果引起华裔社群的愤怒。许多人把他叫“替罪羊”及声称警察系统有双重标准,也在2月份举办了三次盛大游行。强调白人免责,等同于说白人杀黑人不用负责,所以华裔人杀黑人也不需要负责。华人的诉求可以理解是多年来受到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的产物,但这种族群争斗,并不只更加撕裂亚裔与非裔历史以来的紧张种族关系,还加强了白人优越主义的逻辑
  • 2016/04/27
    这两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牛仔裤”刷屏了。在这篇题为《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的文章中,作者基于德国纪录片《牛仔裤的代价》,科普了生产一条牛仔裤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对流水线工人造成的身体伤害。事实上,我们不是第一次被“科普”类似的商业流水线背后的罪恶链条。可是,屡试不爽地是,在短暂的喧嚣之后,我们脆弱的同情心和自我反省一定会无数次让步于廉价的消费需求,重回“买买买”的怪圈。
  • 2016/04/27
    记得八十年代初,当我还是一名文学青年时,买过一本《台湾小说选》,里面就选有陈映真的著名小说《将军族》和《夜行货车》,其中,《夜行货车》还被改编成电影,在大陆放映过。但在最近一二十年,中国大陆的许多读者和中文系学生熟悉的是余光中、李敖、柏杨、龙应台以及早已迁居美国的白先勇、聂华苓这些作家,比起作品曾经在大陆风行一时,并且至今拥有数量可观的读者群,在公众心目中几近文化英雄的李敖和柏杨等人来说,陈映真的影响则大不如从前,寂寞多了,甚至对于一般的读者和社会公众来说,压根
  • 2016/04/27
    中国的建筑工人,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最难要的工资。他们为城市的繁荣献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然而为了争取一点血汗钱,他们甚至需要爬上高楼寻求自杀以引起关注。到底是谁在欺负这些建设中国的劳动者们?又是谁在逼迫他们以死抗争?
  • 2016/04/25
    社会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是根据西方的情况发展起来的,而各学科也假定这些概念和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地方。但欧博文指出很多概念并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国的经验证据就很容易“击破”它们的普遍性。此外, 欧博文指出中国研究变得越发空洞,这主要是由于课题专门化以及学科专门化 。
  • 2016/04/25
    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发起“奴性赋权”广告试图出售女性专用的产品。它们的广告视频展现的是真实的性别问题,但它们假装一个产品可以帮助女性解决这些问题。广告背后的动机是卖商品赚钱,但广告增加了商品销量的同时,它们向观众传递的信息也十分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