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亭:如何到达一个不被“牛仔裤”毁掉的未来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刘昕亭:如何到达一个不被“牛仔裤”毁掉的未来
刘昕亭:如何到达一个不被“牛仔裤”毁掉的未来
关键词:牛仔裤
这两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牛仔裤”刷屏了。在这篇题为《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的文章中,作者基于德国纪录片《牛仔裤的代价》,科普了生产一条牛仔裤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对流水线工人造成的身体伤害。事实上,我们不是第一次被“科普”类似的商业流水线背后的罪恶链条。可是,屡试不爽地是,在短暂的喧嚣之后,我们脆弱的同情心和自我反省一定会无数次让步于廉价的消费需求,重回“买买买”的怪圈。
最近先是被一条鱼,然后是被一条裤子刷爆了朋友圈。

起因是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在这篇题为《你吃的每一条鱼都可能沾着别人的血泪》的文章中,美联社记者报道了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只能栖身于窄笼的东南亚“渔奴”,对于坐在餐桌前大快朵颐的食客来说,此刻你正在咽下的已经不是海鲜,而是人血馒头。

接下去是在H&M、ZARA等快销时尚品牌持续推波助澜下的廉价牛仔裤,《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通过一部纪录片《牛仔裤的代价》(2012),科普了一条售价仅为9.9欧的平价时尚牛仔裤给自然环境和生产工人造成的无可挽回的灾难。

然后,就在我拿起手机转发这些洋溢着人道主义情怀的文章,并表达我义正言辞的批评立场时,劳工和环保组织又告诉我,就在这一刻,非洲工人正在战乱、贫困和腐败的环境中,开采用于制造你的手机和电子产品的锡石、黑钨、钶钽铁矿和黄金等稀有金属。


一刹那,缅甸渔奴、非洲劳工、中国农民工跨越千山万水,将他们饱受剥削与苦难的脸庞,砸向作为一个平凡消费者的你。

于是,我的朋友圈出现了两种意味深长的连锁反映。

A说,这是一群无孔不入的恶劣标题党们,在虚伪地贩卖着自己的同情心,既要享受物美价廉的商品,又不想看到丑陋的奴隶制剥削,低廉的售价势必决定了没有底线的劳动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些来自欧洲的订单,没有我们这些消费者不停地买买买,政府又该为就业率发愁了,甚至美联社的记者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添乱地证实,被解救的部分渔工因为没有其他出路,后来不得不重新回到渔船重堕地狱。

B更可爱一点,义愤填膺地在微博微信上转发号召媒体关注底层劳工,紧接着在朋友圈晒出了周末出行的休闲节目,先是乘着暖暖的春光去吃了一顿打折的日料,安抚这一周高密度的通宵加班,顺便在优衣库的周末限时特卖里抢购了一条最新流行的牛仔阔腿裤,并发来一张自拍照问我好不好看?
 


在印尼班吉纳(Benjina)上,关押在笼子中被奴役的渔工
 

作为一个从事新工人文化研究的大学老师,我总是甚至是被我的学生质问类似A的问题:如果没有你们口中罪恶的资本家来组织生产,工人何来工作?弱势者何以糊口?

我也和B一起慢慢“习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类似蘸着人血馒头的食物、混着血泪的人肉叉烧包间歇性爆发起义,撩拨我们脆弱的同情心,反思我们日常消费里那不起眼的指甲油、还算平价的牛仔裤上爬满的虱子。

可是这些来自充满污垢与罪恶的看不见的工厂里的报道,转瞬就消逝在另一个艳阳高照的天气里,直到下一次“血泪海鲜”、“毒苹果”(Apple)摆上我们的案头。

那个喜欢胡说八道的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曾以发生在印度的一场示威活动为例,说明这个消费时代的吊诡。

印度教徒们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针对麦当劳公司的示威活动,抗议他们制作油炸薯条的油料,竟是取自印度教的图腾动物(牛)脂肪。麦当劳公司非常快速地做出了回应:承认事实,致歉公众,并且郑重保证凡在印度本土出售的马铃薯片,一律使用植物油油炸,于是满意而归的印度教徒们开始重新大嚼薯片。

齐泽克说,在这个例子里西方多元文化论者是虚伪的。这个虚伪并不在于他们道歉的诚意,他们悔改的决心,他们对于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所表示出来的尊敬态度,而在于他们慷慨的尊重,切实维护了权力结构。这就像大人对待小孩,我们尊敬他们无伤大雅的风俗习惯,绝不打碎他们自己编织的梦幻世界,并且保证能够迅速做出调整,更好地入乡随俗。

麦当劳公司在牛油的问题上对印度人撒谎,是不正确的,但是针对麦当劳公司的示威行动却不能触及一个真正的问题,去大胆触摸真正“他者”的创伤之维——那就是印度人的信仰(信奉牛的神圣性),本身就是一个被建构出的信仰。

在齐泽克的发难里,麦当劳公司能够尊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风俗习惯、甚至不同的信仰立场。因为使用植物油还是牛脂肪来炸薯条,并不构成真正的问题,前提是决不能影响麦当劳的销量。

那么在这条牛仔裤背后,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美国的星巴克店铺门口,贴出了一张宣传海报指出,公司正在拿出售卖咖啡的利润,援助饥饿的危地马拉儿童。羸弱的儿童睁着无辜的大眼睛,凝望着海报外的你/我,为了那些远在危地马拉、饿到瘦骨嶙峋的孩子们,我们必须要行动,做点什么!所以走进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吧,你每喝一杯星巴克咖啡,就为拯救那些忍饥挨饿的儿童做出了贡献。

作为消费者,我实在无法指责星巴克的善心与慈悲,同时当满怀爱心地喝下星巴克的良心牌咖啡时,我诚挚地相信自己为改善全球饥饿问题,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行动。

但是,具有蛊惑力的消费文化却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危地马拉作为星巴克咖啡的原料来源地,为什么出口大批量的咖啡豆供应美国,却仍然不能换来足够的粮食,不能养育自己的儿童?

在血泪海鲜、肮脏牛仔裤的背后,真正让我们不安的问题,是这些与我们一样正常的人类,为什么不得不(或者只能选择)进入血汗工厂\渔场工作,是我们的良知明明抵抗着这些血汗工厂出品,我们的钱包为什么又很诚实地说出了欲求。我们咽下了多少忧思的安利汤,就会刷出多少新账单,就会用樱桃红、姨妈红、复古红各色口红,重绘眼下的苟且。

是的,这就是口红效应,越是勒紧裤腰带的日子,我们越需求这些并不实用的“小玩意”;越是面对满目疮痍的生活,我们越需要买买买的滋养来缓解焦虑。买一只桃红色的口红,去熨烫生活的褶子;看一场童话电影,逃离勾心斗角的职场宫心。

我甚至常常在工业区里,看到连续工作10小时的女工们,在下班后勾肩搭背去夜市购买花花绿绿的小衫。那一刻我甚至感谢这些廉价的花褂子,在一整天严酷的流水线劳动后,这些消费品终于提供了一个安逸的、闲散的挑挑拣拣的生活场景,让她们从那残酷的生产间隙里喘出一口气来。也是在那一刻,我对这个消费社会感到无比恼火,女工们用血泪换回的廉价薪酬,转眼就在工厂门口付诸东流。

消费社会精心隐匿了生产场景,所有跟劳动有关的话题都是索然无味的,消费社会又精心打造了消费的幻景。我们的匮乏、我们的不安、我们的需求终于在不停地购买行为中得到完美补偿。口红效应所建构的心灵抚慰不啻于最恶毒的鸩酒,刷卡片刻的欢愉随即会被更大的空虚填满,递增的账单随即会被更残酷的升职压力支付。快意的消费时刻,正预演另一个场景的残酷的职场厮杀,消费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而工作又会加剧消费快慰的渴求。

齐泽克形容今天这个消费社会叫做“后意识形态”时代,我们终于不再困厄于姓资还是姓社的宏大问题了,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社会秩序从善如流地反思并纠正一切漏洞和谬误。问题在于,我们忧心忡忡的、我们在今天付诸反思,渴望在他日收获的那个所谓“未来”究竟是什么?是成为消费社会的一个丛林游击队员,熟练揪出胆敢雇佣非法童工的黑心品牌?还是在签收的时候向快递小哥奉上一个有教养的笑脸?

除了更文明地购买,我们有没有可能打破这个买买买的循环?我期待在不曾被牛仔裤毁掉的那个“未来”里,周末去做义工一样可以成为休闲生活,心理的焦虑可以通过奉献他人来抚平。更重要的是,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不会因为无路可走而迈进血汗工厂,那不是个人的末日,恐怕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的悲剧。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