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4/01/19
    “屌丝”和“土豪”都是群体的指称。如果自称“屌丝”是大众的自我保护方式,那么大众命名“土豪”是不是他们对新富阶层的进攻呢?“土豪”的大众话语狂欢真的是“弱者的武器”吗?
  • 2014/01/18
    杀马特作为一种另类文化现象,一种青少年街头文化,可能永远不会消失,比如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街头嘻哈文化。但杀马特不应成为标识二代农民工群体的专用符号。这是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的现象,是半城镇化时期的特殊现象。
  • 2014/01/17
    几十年前在美国,为了有效预防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养鸡场会对孵化期的鸡蛋注射疫苗。同时,还要注射小剂量的庆大霉素对注射后留下的小孔进行杀菌消毒。这种注射方式成为了行业惯例。本文作者对此惯例提出了若干问题,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讨论:一是,对美国肉禽行业界定有机肉禽标准的质疑对由于此种方式导致的禽类抗药性病毒的产生的担忧;二是,对由于此种方式导致的禽类抗药性病毒的产生,以及人感染禽类病毒的风险升高的担忧。
  • 2014/01/07
    从杨奎松先生的批评文章来看,他对汪晖文章尚无全面把握和理解,而他在这种情况下即写下长文批评汪晖文章,这样的网络舆论格局客观上加持了杨毫无章法地批评汪晖的话语力量,反过来,杨奎松(等人)的批评文章一定程度上参与塑造了网络自由派的“政治主体/性”,在党同伐异的“非自由主义”的网络讨论过程中结成强大的、具有明显排他性的、非此即彼的话语联盟。
  • 2013/11/22
    美少女文化是日本独特的社会风潮。真实世界鲜活,粉嫩,慵懒的青春偶像,使粉丝们有意无意地陷入虚幻世界的喃喃呓语,获取精神和肉体上的自恋与意淫,这是日本人的拿手好戏。而出道于2005年12月的AKB48则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再现。
  • 2013/11/18
    从早期女工,到建筑工人、富士康、煤矿工人,潘毅的关注点始终着眼在中国内地工人问题上,这样的课题不要说在香港学术界根本没人感兴趣,上世纪90年代即使在中国内地也少人问津。作为一个民间学者,她的犬齿不算太锋利,被她咬一口不至于伤筋动骨,但只要问题一天不解决,她会10年如一日地一直咬,令企业和政府部门如芒在背,不得安宁。这种主动与媒体交好和“死缠烂打”的风格,也与香港学术界的精英主义格格不入。
  • 2013/11/18
    从“蚂蚁”到“小小的星辰”,个人“微茫”之感正是在2008年前后中国崛起的呼声达到高潮之时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想象。
  • 2013/11/18
    沿着80 年代“走向世界”的道路,背负着社会主义历史记忆却又早已悄然告别“工农兵文艺”的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在遭遇真实的“世界”之际,返身将“中国”呈现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至此,仅仅追溯“新民谣”关乎自身的历史叙述已经远远不够,我们只有进一步将探询的目光投向在更大范围内构成其“他者”序列的社会文化史脉络,才有可能听到并且听清、听懂那些正在当下发生着的历史。
  • 2013/11/17
    若我们不考虑建设用地区位因素及不考虑土地财政问题,而将问题简化,则是大量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结果不只是会破坏土地规...
  • 2013/11/14
    “三维市场体制、超常增长的四大支柱、三项战略性改革建议”的“343”发展改革方案
  • 2013/11/14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1月6日刊登题为《关于中国的5个误区》的文章,文章列出的第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经济上很快将超过美国”,但《国家利益》认为实情其实是“中国距离超美还远着呢,除非我们自己出问题”。文章还提出,外界认为中国一定会进行中国政治改革,这也是误区。
  • 2013/11/11
    芭芭拉·哈里斯-怀特(Barbara Harriss-White)教授指出,东南亚的小生产没有其独特的政治,也没有小生产者必须采用或应对的独特的单一的生产逻辑或交换关系。小生产者实际上从没有形成过政党。也没有迹象表明小生产是一个过渡阶段。她认为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现代企业。印度用受教育程度低下、自我雇佣的劳动力似乎有着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只要这这种问题颇多、难以实现积累的生产形式一直是印度经济的核心,印度就不会崛起为大国。
  • 2013/11/10
    作者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在英国追寻工人阶级的故事。这个故事由历史与当下组成,作者希望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与当下中找到对于中国“世界工厂”的启迪。工人阶级的骄傲,似乎随着全球分工的到来而荡然无存;利物浦码头上的游魂与曼彻斯特街边建筑上镌刻的姓名,如何与中国工厂里的工人相联系?探寻的脚步不能停歇。“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文化,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未来。”--孙恒的话,是最好的注释。
  • 2013/11/07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梦想相伴,今天大家都在谈“中国梦”,这个梦的真正意义是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梦想,而且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问题在于什么是我们的青春梦想?有了梦想,它有可能实现吗?
  • 2013/11/05
    此次论坛的论文都非常扎实,有非常大的理论建设空间。劳工社会学是社会学中很重要的分支,它不是单纯地研究劳动关系,而是站在工人的立场来研究劳工问题。劳工社会学的宗旨是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这个社会不可以总是中产阶级或者白领,工人阶级在推动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2013/11/04
    当中国经济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增长点时,大家的目光都转移到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乡村,希望乡村能拉动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然而中国农村土地的并不适合发展机械化耕种,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中国农村盲目而腐败的现代化建设直接损害中国大部分人的生活。
  • 2013/10/31
    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看法,提出各种不同主义,而且为这些主义吵得你死我活。现在的问题是要从你死我活的种状态中突围出来。当下中国处在转型时期,需要怎样的政治家、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和需要怎样的人民,我们具备这些条件了吗?我们怎么样来创造这些条件?我觉得这是当下最迫切的一个问题。
  • 2013/10/20
    在理查德·麦特白看来,好莱坞商业美学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一部好电影就是一部‘值得我们花钱’的电影”。 要知道,好莱坞的真谛在于,它不是生产电影,它生产的是“去看电影”的欲望。在冯程程看来,在每个周末,如果睡个懒觉起来,想出去放松一下,那么最好的选择可能还是去看一部电影。
  • 2013/10/19
    俄罗斯农奴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曾是19世纪俄罗斯政治和史学的核心主题,现在却已沦为21世纪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注脚。农奴制与美国奴隶制度同时被废除,但却涉及更多的人,有着既深刻又持久的影响。然而,俄罗斯并没有像北美关注奴隶制遗留问题一样关注农奴制的遗留问题。这种学术界的双重标准着实令人惊讶。
  • 2013/10/19
    章永乐用历史事实反驳了流行的美国独立建国的神话——英国受到迫害的新教徒走投无路去北美寻找乐土,从17世纪英法矛盾以及与殖民地的关系的角度重新叙述了美国革命。最后作者比较了美国革命和中国革命,认为两场革命发生的历史社会环境完全不同,中国应该珍视自己的历史传统,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