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疯子/精神病篇 - 当代文化研究

>新生活·新文化

文章: 242 (推荐:4)

新生活·新文化
身处急剧变动的时代,我们渴望什么样的新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文化?本栏目收集的文章,主要呈现当下中国各种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此类新生活•新文化,不但突破社会主流框架,而且具有持久生命力、指向久远的未来,并最终服务于新人的锻造。那么,我们边走边看吧。
  • 2014/09/13
  • 2014/09/01
    正如恶托邦的教训不该轻易忘记,我们也要继续提出非乌托邦化的乌托邦诉求,即对美好社会的渴求、对未来的希望。或许,我们要的正是非同构型、异托邦式的乌托邦想象。
  • 2014/09/01
    女性体育被边缘化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体育运动中对男性气概的推崇与社会中对女性气质的要求,使许多参与体育运动的女性呈现出一种冲突和矛盾。开发符合女性特征的新的体育项目和为女性赋权,使她们能够在当前的体育组织和体育项目中发挥作用,是实现体育领域性别平等的两个策略。
  • 2014/08/27
    人道主義的解釋力不足恰好就在於,為何平平「都是人」,卻總是我會餓,而你不會餓,而你還得要藉由「體驗我」才能習得餓的感知?當然,慈善畢竟從來只是作為資本主義下分配不均的填補,而不可能根本改變社會分配模式。在強與弱、施與受,兩端相對位置與關係大體上皆不變動的前提下,進行分配的微量調整,終究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 2014/08/13
    斯迈思以他独特的学术视角进行反思:假如现有技术发展路线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消费方式,而资本主义应用方式又束缚了技术的可能性,那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能否走一条另类道路?
  • 2014/08/01
    本文从“事”、“理”、“道”的不同层面,阐释了由当代知识分子参与的、在豫东农业大市开封长达10年间所发生的新乡村建设运动。
  • 2014/07/01
    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当城市人的大部分生活内容越来越围绕“居家”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时候,“城市式居家生活”实际成为了日常生活系统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城市式居家’获得了持续组织人民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巨大能量,日益明显地成为支配性意识形态,文化得以形成和扩散的关键因素。”这正是“都市青年居家生活”这一课题开展研究的思路与前提。
  • 2014/07/01
    住房只是一件商品,而不限于商品。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又占领生活的全部。
  • 2014/05/13
    今年年初,文化研究系与上海市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一起对身边、校内和社区里的劳动者就“劳动现状”和“劳动的意义”做了访谈。活动分为两次,一次是1月4日下午在上海大学校内与校工们聊天,第二次是1月16日,分为上、下午两个版块。上午在“延泽”狭小的“爱心超市”里集聚一堂,访问老一辈的劳动模范;下午分组走上街头,访问在社区里从事各种活计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内容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几位白领的访问则是在活动之外,由编者与朋友另约完成的。
  • 2014/05/10
    小作者对生活有着细腻的体悟能力。她的文章并不呈现所有的访问内容,但对访谈细节的选取体现了她的思考方向。当时下的很多青年人对流行文化侃侃而谈,而对严肃的社会问题无知、无感的时候,这样的体悟能力非常珍贵,是跳脱出个体局限性的第一步。
  • 2014/05/10
    劳动者是构成整个社会机体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但我们对劳动者的了解依旧浅淡,和劳动者的距离依旧没法真正拉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下去的原因。
  • 2014/05/10
    回首过往农村的历史,是由无数小农的生活交织而成,关注今日农村的破败,同样也是因为越来越多小农放弃农村出走所致。当年,许许多多的农村青年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涌入都市;如今,唯有让更多新世代的年轻人愿意离开都市投入乡村,实现自我生命的梦想,方有可能重启农村的新生命!
  • 2014/05/10
    香港的社运年青朋友为何会选择归园田居的生活?究竟他们是退隠?还是前进?
  • 2014/05/08
    都市中的人开始寻找农村生活跟现代生活连结的可能。这也使得我们回到农村,越来越少了很多观念上的拉扯。以农村为主体进行价值再现、文化再现,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面向。
  • 2014/05/08
    作者与同伴访谈了两位位摆摊儿的小哥儿。他们被残酷的生活打磨得异常精明,但同时又粗糙麻木。访问者面对他们的生活态度,觉得非常沮丧。我们自己也发觉在他们面前说那些大词,不免显得滑稽可笑。他们向我们提出的挑战,不仅是学理上的辨析,更是生活世界的叩问。
  • 2014/05/04
    未来怎样还未可知,但如果今天还不去行动,我们将没有未来,一个没有魂魄的社会终归是难以为继的。
  • 2014/05/04
    作者参加了“节日里的劳动者”访谈活动,从试图理解受访劳动者对劳动问题的不同反馈,走向看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指出应通过自我改造,多和劳动者“走动”,来理解劳动者和劳动问题。
  • 2014/05/04
    作者参加了“节日里的劳动者”访谈活动与“橄榄树青工成长俱乐部”的志愿工作,这篇文章剖析了自己作为一名“小资青年”在面对社会问题做行动介入时的感想与反思。作者看到了自己过于浪漫的一面,努力在现实行动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 2014/05/03
    作者参加“节日里的劳动者:劳动者访谈活动”,受到不小的情感冲击,也有了很多关于劳动的思考。今日的中国社会,从政经制度到文化教育,都在不断贬低体力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已经造成了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隔膜与固化。很多人在贬低他人劳动的时候,也进行着劳动者的自我贬低。巨变时代的中国,城乡、年龄、职业、阶级、性别之间的诸种差异,造成个体之间巨大的情感差异。要想有效沟通,任何一方都需要不断的跨界,不断地改造自我,建构新的主体身份。
  • 2014/04/28
    在跨国流动的潮流中,后备移民的数量比真正意义上的移民要多得多,他们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也更广泛深远。中国的后备移民并非通过将人们带往新大陆来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而是通过加速积累财富,并最终融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洪流,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不再是什么美国梦或日本梦,而的的确确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想快车。东北的后备移民是经历后社会主义改革后诞生的新移民主体,他们的移民并非受到跨国流动的幻想所驱使,而是更多关乎市场效率、个人能力以及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