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疯子/精神病篇 - 当代文化研究

>城市与乡村

文章: 211 (推荐:11)

城市与乡村
在城市的“召唤”下,颓败、空壳化、土地日益减少成为乡村新的风景;在这个不再提倡“分享艰难”的时代,乡村俨然成为被遗忘的部分;城市与乡村之间是否一定要陷于这种不相容的状态?城市的未来一定要以乡村的消失为代价吗?讨论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及其中间地带出现的各种问题,试图重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栏目文章之动力所在。
  • 2016/04/12
    在许多怀揣梦想的青年眼里,小城市等于落后、平庸、缺乏机会、死气沉沉,他们宁愿留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条“沙丁鱼”也不愿回小城市当“死咸鱼”。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这些在共和国初期曾经兴盛、繁荣过的小城会变得日益衰败?当大城市像吸水泵一样把全国各地的资源都吸纳过来,小城市还有发展起来的可能吗?
  • 2016/04/12
    很显然,已然置身于互联网的我们,已经习惯于它带来的种种益处,甚至期待更多的互联网公司能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惊喜。这种“舒适感”甚至带来某种错觉以至于你会时常忘记,互联网公司们的最终标的是利益而非情怀,这就意味着互联网经济会依循自己的逻辑发展。而这种逻辑,正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平衡,甚至改变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当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无知觉”的人类,正面临一场“重塑”。
  • 2016/04/10
    在东京,你可以花钱租到一个拥抱;孤独在曼彻斯特是一个健康问题;也许没有人会像深圳的农民工一样被孤立。然而,我们真的知道是什么让一座城市如此孤独吗?
  • 2016/04/08
    在我看来,费孝通《江村经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延续到了今天,还值得继续揭示。江村是千万个农村的一种类型,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有着中国农村的基本特质和共性。尽管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但随之变迁的江村依旧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 2016/04/06
    流动是农民工的基本生存状态。不管是第一代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都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往返流动。但流动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本文将基于近年的相关调查来揭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特征,并就这种流动于其自身的意义做一些初步分析和思考。
  • 2016/04/05
    所以,请允许我再粗暴一次:一种错误的看法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是因为有一种错误的现实在支持它,如果这种现实不能尽快得到纠正,它就会加剧这两个错误的恶性循环:畸形繁荣的城市将乡村推入破败,乡村的破败又反过来推动城市向更加畸形的方向去繁荣。
  • 2016/03/16
    在香港旅游旺区——九龙尖沙咀弥敦道的黄金地段,夹杂在耀眼夺目的高档酒店和商场之间,有一栋楼似乎很不协调——破旧、杂乱、拥挤、摇摇欲坠,却容纳了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商人、劳工和游客,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亚洲最能体现全球一体化的地方”。导演王家卫也曾以其为背景拍摄了著名电影《重庆森林》。
  • 2016/03/11
    新村空间的生产,无疑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城市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它从最初充满“社会改造”意味的乌托邦理想空间,一步步演化成房地产商和政府机构着意打造的居住空间。新村,是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空间政治的一把钥匙,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中国“工人新村”的政治意义提供了更大的视野。
  • 2016/03/10
    拆掉围墙、打开大门不是目的,而是试图通过部分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开放其城市功能,改变现有城市交通路网布局,进而创建一种充满活力的全新现代城市模式,这才是街区制的目标所在。在这种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开放现有的封闭小区才有其意义。
  • 2016/03/08
    探索生态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一方面,中国至今依然具有在21世纪引领世界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从化肥农药在当下中国农业中的过度使用,到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在土地、环境等问题上的新自由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立场,再到中国最边缘的劳动力也已被卷入世界工厂的生产这一事实,生态社会主义愿景在中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 2016/03/02
    本文为我们描述了广西某村的民主选举、乡村能人、业余文化生活中出现的正面能量,在这些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同时从农业补贴、养老保障、文化前景和性别平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三农”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 2016/02/05
    就广东金融学院黄灯老师《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所引发的热论,上海大学郭春林老师与黄灯老师展开对话,不仅向我们读者展示了该文的创作背景,并由此直戳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两位老师同时对“关注之后”如何疗救进行了解答,并将问题作进一步延伸,引向对自己专业的思考,对当下远离乡村远离现实的“个人化”的文学书写以及乡村传统文化的凋零作出了批判。感谢郭春林、黄灯老师对“当代文化研究网”公众号的大力支持。
  • 2016/02/04
    从“工人诗歌”兴起,到今天以讲述打工诗人故事为题材的《我的诗篇》电影的上映,值得庆贺的是工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文化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注目,然而这种注目本身也极有可能导致对工人剥削方式的转变,从对工人物质劳动的剥削转向对工人非物质劳动的剥削。
  • 2016/01/28
    本文对七八十年代之交至今中国农村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政府所应对的主要措施作出了简要梳理。
  • 2016/01/27
    黄灯老师的《一个农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从湖北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内部深挖开去,有如纪录片一般,将家中三代人近十年来的命运变迁展现在我们眼前。
  • 2016/01/24
    在沙村,“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则为地下宗教的蔓延提供了生存的“合法性”空间。生病是使得当地人沦为弱者的唯一理由,治病就成了基督教可以进入村庄的唯一切入点,而恰恰是这一点,突出了基督教的迷信色彩和信教者的功利色彩。但当村庄整体性地面临外来的巨大压力时,多数人同时陷入生活危机,就为基督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沙村的第一代教徒中的功利色彩仍相当浓厚,但这种情况在年轻化的第二代教徒身上已经发生了改变。
  • 2015/12/16
    勤劳致富,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放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农村有些不灵了。由于农民的生产是为市场而生产,他们生产的粮食或肉蛋奶,都是用来
  • 2015/11/22
    社会各界对粮食问题很关注,我着重谈一下这个问题。从国内的生产形势来看,今年是粮食连续实现第12个增产的年份,产量预计可达到12300亿斤
  • 2015/11/15
    一、解决三农问题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逻辑三农问题不只是我国才有的现象,而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长期存在的问题。对此,西方严肃的学
  • 2015/10/28
    李少红的《血色清晨》以顽强的现实主义姿态和独特的艺术才具重现并改写了上世纪80年代“文明与愚昧”的经典命题。一方面,明光是愚昧的传统势力的牺牲品,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明光又是因为传统 愚昧生存方式的解体而丧生。这桩谋杀案与其说是愚昧对文明的戕害,不如说是金钱之手所书写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