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疯子/精神病篇 - 当代文化研究

>城市与乡村

文章: 211 (推荐:11)

城市与乡村
在城市的“召唤”下,颓败、空壳化、土地日益减少成为乡村新的风景;在这个不再提倡“分享艰难”的时代,乡村俨然成为被遗忘的部分;城市与乡村之间是否一定要陷于这种不相容的状态?城市的未来一定要以乡村的消失为代价吗?讨论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及其中间地带出现的各种问题,试图重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栏目文章之动力所在。
  • 2012/09/13
    急速都市化及工业化、采用单一作物的农耕方式导致严重的土地掠夺加速着小农农业的毁灭,其影响从生态和社会来看都非常严重。世界各地的小农运动正在进行反抗。
  • 2012/09/12
    编者按:“农民工生产体制”包括两个基本层面:“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制度”与“工厂专制政体”。还可以再加一个层面:都市文化的内化。新一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身份认同、职业追求、以及个人发展追求,已经越来越城市化;对农村生活生产的疏离已经产生。同时,新一代农民工的行动力也更强,利益诉求和争取公民权的行动越来越明朗。“企业公民”,“社区公民”是未来可取的方向。
  • 2012/07/30
    三个理由呼吁保留同心小学。第一,遵循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教育部遏止盲目撤点并校现象的意见:“凡是要撤并学校的,必须要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家长的意见。”第二,同心实验学校不仅是一所小学,它还是流动工人聚集社区存在的核心条件。这里已成为打工子弟及其家长和许许多多志愿者的精神家园!第三,请给予打工青年以希望。请不要切断他们与他们所创造的新生活的联系,请不要扼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请不要用“关停”来告诉他们,这里不是你们的土地,你们所有的投入和创造都是没有未来的。
  • 2012/06/26
    跑步过程中的游戏规则是不同的,游戏规则是由那些强者或者说是即得利益者制定的,所制定出来的游戏规则更有利于他们,他们既是选手,又是规则制定者,还是裁判。如果起点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却有着统一的终点的衡量标准,这无疑是对起点低的、规则对自己不利的弱势者最大的伤害……弱势群体弱势的原因是什么?社会组织可以做什么?平民教育是什么?和弱势群体有什么关系?请看一位工人兄弟的思考。
  • 2012/06/13
    在文化研究领域,台湾和香港的相关研究因其特殊的历史和经验可能并不为内地文化研究界所广泛了解。作为李陀、王晓明主编的“文化研究丛书”的一种,香港学者马杰伟的这本《酒吧工厂——南中国城市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却有可能悄然改变上述知识状况,并让我们从中看到香港文化研究本身的活力与变化。
  • 2012/04/28
    以往存在过农民的乡村与工业化的城市之间的区分。但世界各地发生的变化表明,关于城市和农村、都市和乡村的区分,事实上已经消失了。重要的是,我们称之为乡村的区域,事实上已经日益成为城市化的一部分,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城市生活方式已经遍布被称为乡村的地区和人们中间。乡村成了城市居民隐居、休假或度周末的去处,或者是向城市供给农副产品的地方。
  • 2012/04/28
    1980年以来,中国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以每年平均6%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已经达到1980年的将近六倍(以可比价格计算)。这个隐性农业革命的生产主体到底将是资本主义型的雇工大农场,还是小家庭农场?这些新时代的家庭小农场面对的主要经济问题是什么样的?要怎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收入,缩小今天极其悬殊的城乡差距?
  • 2012/04/28
    本研究从“社会建构”概念入手,以上海某棚户区中的外来民工为对象,探讨他们进入城市后的身份建构机制。
  • 2012/04/28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和不同历史阶段状况的概述。
  • 2012/04/28
    一个新兴工人阶级破茧而出的痛苦与挣扎,被如此真实地呈现出来,这并非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就好像这个阶级的形成过程一样,一早便已开始,却似乎永远不能结束——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无产阶级化过程。
  • 2012/04/28
    新工人"与"新穷人"同是资本主义经济从工业经济向金融资本、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中的产物,共同构成了"穷人"概念的两面:前者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产物,后者则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伴生物。新工人群体在政治领域的沉默状态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