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 2018/06/10
    台湾通俗音乐进入到现代形式与现代音乐工业产制历程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的和外面的世界、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语言、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关系。在离乱与变迁之中,许多交会与转变发生,也许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歌」是什么始终是困扰人甚至相互攻讦的命题。又或者每过几年,流行音乐产业界与文化界突然赋予某一个时期的歌曲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或重新命名类型,因此人们常常迷失于音乐时代感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 2018/06/08
    中文版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原版: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7) 116 (4): 669-706 即便在今天,区分这两种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共产主义除了作为哲学假设,还包含着仍然可以激活的丰富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对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进行总结,像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不仅思考革命的原则,而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做出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
  • 2018/06/08
    2017年7月,恰逢此次研讨会前夕,电影《战狼2》横空出世。由动作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激起了一大波关于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公共讨论。电影中关于非洲的想像和再现既有其新颖的一面,也有其老套的一面。而它的走红也进而激发了对中国如何重构其全球南方地位所应进行的严肃讨论,尤其是这种重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性别化与性化的表征与影像来实现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层面时,这些对这部电影的严肃讨论就显得尤合时宜。
  • 2018/06/08
    通过对真实进行拷问,非虚构、纪实性的戏剧创作力图找到一条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通道。本文对若干国家的当代社区剧场实践个案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到,经由文献剧所发展起来剧场纪实创作方法让底层庶民获得了一个自我发声,敞开自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
  • 2018/06/08
    我认为美国的“美国〔大陆,the Americas〕化”(和中东与生俱有的、命运性的全球主义相比而言,美国大陆的全球主义是后天生成的、后天获得的)和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化”(巴勒斯坦人中有犹太教徒也有十字军的末裔)是必然的。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是复杂交织的区域(应该从n地域的角度来思考东北亚)。日本在东北亚应该寻找令人期待的、具有可行性的共同性。这才是日本应有的未来蓝图。为此,有必要在与全世界息息相关的东北亚内外积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将日本融入其中。
  • 2018/06/08
    从表象看,返乡书写是围绕社会敏感问题,学者、媒体、大众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交流和融汇。但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则隐含了知识分子如何介入现实,个体经验如何和真实问题对接,写作者如何重建与现实的关联等命题,换言之,在知识和理论重重包裹的学术语境中,返乡书写,是写作主体在问题的刺激和唤醒下,脱下文字的华丽外装,与现实和刺心难题的一次短兵相接。
  • 2018/06/08
    作家的更替并未沿着新时期代际更换的步伐推进,而是到50后一代,产生了真实阻隔,60后、70后,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90后,尽管也已登上文坛,甚至进入成熟期,却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取代50后的庄主地位。这种现象,显然无法单纯从创作主体的才气层面获得解释,若从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语境加以审视,则可发现,这一问题和日常生活合法化后创作实践的危机有关,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成为宏大叙事淡化后创作主体
  • 2018/06/08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2018/06/08
    文化研究有着强调“脉络”与“实践”的传统,面对当前大陆文化研究对本土性议题与思想资源关注不足、整体性视野和历史感缺失等现实困境。中国文化研究如何回到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脉络,通过打开边界和纳入本土资源,在近代中国与城乡中国间寻找更多可能的批判资源与抵抗性力量,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本文尝试回到笔者所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行动—书写”实践,以“实践—研究”者为视角,希望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空间,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找文化研究的本土资源与推进可能。
  • 2018/06/08
    张馨文,德里安贝卡大学(AUD)博士生。
  • 2015/05/17
    感谢黑山谷,不但让我深切体验了自然造化的神奇,更明确了我对于今日通行的“旅游业”的认识:它是对人的生活内容的又一次利用,也是对人的天赋权利的又一场剥夺,因此,它与广招人憎的金融投机一样,应该被尽早革出人类的生活世界,以便别样的真正促进和丰富人与美景的健康互动的旅游形式,得以充分地成长!
  • 2015/05/15
    不要把主流固化了,不要把把话语权和主流定义权交给别人。
  • 2015/05/15
    不是看见他人的痛苦,而是凝望他人的痛苦,更是通过思考他人进而返身自我的痛苦。
  • 2015/05/14
    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生活噪音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生活噪音”的定义和治理,由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房地产的空间开发和媒体引导的社会舆论共同构成。当 “广场舞”噪音成为有待治理的典型之时,其凸显的正是城市权力的基本特征、“公共性”的实际含义,及隐匿其后的属性模糊的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噪音”生产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治理噪音视为一场社会保护运动的话,那么急需反思的正是这一运动的实际性质和社会效果。
  • 2015/05/14
    90年代末期随着城市房地产改革等打破福利国家制度的政策,刚刚获得自由与解放的个人,突然发现要“独自”面临一切社会的重负。这就是新自由主义对于以福利国家为特征的社会组织的瓦解,把这些社会责任作为政府干预市场、阻碍社会竞争的“包袱”,在这一点上,中国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与发达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是同步发生的。
  • 2015/05/11
    成为母亲意味着什么?父权文化规训女人成为无私奉献的“好妈妈”是对女人的压迫和剥夺,但做母亲也能成为赋权的体验和力量的来源。一篇来自台湾妈妈的文章,希望打开我们对母职的想像,看到育儿不仅是私领域内的活动,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政治行动,将对孩子的爱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社会实践,追求一个更公平正义的社会。
  • 2015/05/08
    面对更为根本的、结构性的不平等,谁才是“性别平等”的主体,并可能把“妇女”组织起来,不但争取性别平等,更是争取阶级平等?
  • 2015/05/07
    女人优雅老去没被说出来的前提就是:嫁个好人家。捧林青霞贬低刘晓庆说明,这个社会给女性设定的标准要远比我们想象的窄得多。
  • 2015/05/05
    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一切都被卷入了商品化的进程,一个悖论式的现象出现了:一面是青年的消逝,一面是青春的热销。被抽象化了的“青春”成了中产阶层的文化消费品。
  • 2015/05/04
    本文提及一则御宅族跪拜地铁列车报导,此报导中媒体“猎奇”地捕捉跪拜行为,却忽略其他导致此现象的力量。是现在的青年们没有想法吗?根据今日东方早报发布一则关于90后大学生偶像观报导,文中指出大学生网民对政治较疏离,更关注个人成功者如马云、韩寒等,也对此类群体抱以高正面评价。从此文中我们见到,大学生们关注点在“小我”,如果他们连“小我”都无法关照,谈何顾及“大我”? 在「五四青年节」,通过本文让我们来重新思考,究竟是何种力量共同制造出现今现象。
  • 2015/05/04
    作为一个探索领域,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涵盖范围,从国家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作为一种治理形式的出现(Ertman 1997),直到当代发展中国
  • 2015/05/04
    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过程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是直线式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曲折。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当首推从“农民”到“市民”转化过程的长期性。因为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已不是一种静态存在,而是游走于城乡之间,以“兼业”的方式在城乡之间流动。即便是那些具有进城意愿的农民工也因无法以“在地化”的身份进入城市而长期徘徊在城市之外,因此,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实现在地化,便成为其完成市民化的前提和关键。
  • 2015/05/01
    阶级视野突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内在利益对立的结构性基础,强调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不可避免的劳资冲突,主张只有将处于失语、错位和扭曲的阶级话语拯救出来,才能够直面和回应产生利益对立、制造社会不公的结构性根源。
  • 2015/04/30
    这个世界亟需女权主义,否则,无论自身强弱,女人都终将受制于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攻击。
  • 2015/04/30
    本文源于作者2006年5月1日在法国的亲身经历,群众自行在广场组织集会,作者从中观察出法国独特的“广场政治”与“法兰西精神”,以此分析法国2006年关于《首次雇佣合同法》的社会运动。
  • 2015/04/30
    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及其社会反响,呈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书写和理解“个人悲伤”的基本方式。如果说,这是业已形成的感觉结构对悲伤这一重要社会经验的处理之法,那么,此类关于悲伤的书写和共鸣,实际上构成了新的悲伤贬值机制的组成部分。在此种状况下,文学想要真正介入现实,就必须寻找和明确理解当代社会进程中的城市时所能秉持的基本原则。
  • 2015/04/28
    在这场所谓的“新的时代”中,大多数讨论和预测都将焦点集中在媒介市场化与产业化。这一假设夸大了“偶然性”事件的必然性效果,这些令人侧目的商业化成功,仅仅是一个大胆吃螃蟹的行动者在探试水深浅过程中“偶然”取得的结果,因为它没有任何发展模式可供借鉴,这个位置是虚席以待的。
  • 2015/04/28
    在所有爱好里,吃是最没有门槛的,美食家也许遥不可及,但“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每个人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身处消费主义的时代,面对拜金主义和物质崇拜的裹挟,出身贫寒的人,同样有尊严、依然可逆袭;在陌生化的现代都市,许多事情只能一个人独自承担,必须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学会承担……这并非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它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调适,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同群体的交流、对社会的融入。
  • 2015/04/21
    一个没有万隆的世界,每个人就被迫接受西方帝国主义集团制定的排外规则,即毫无节制的开放政策,不仅局限于贸易,还包括资本投资以外的各种金融流动。而对全世系统界自然资源的规划几乎都是仅仅服务于西方世界的强权与社会。
  • 2015/04/20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广场就是一种政治抗议、示威游行的重要空间,直到新中国成立,天安门广场成为人民民主、群众集会的场所,这种超大广场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展示“人民当家作主”的舞台。90年代,广场又拥有了新的涵义,变成了购物广场、商场的代名词。新世纪以来,广场舞的出现,重新赋予广场以人民性和群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