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疯子/精神病篇 - 当代文化研究

>知识生产

文章: 222 (推荐:10)

知识生产
大学与媒体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学院体制和媒体环境构成了知识生产复杂的权力关系。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生产,关系到我们对学术的理解和学术本身的尊严。关心知识生产,就是关心知识生产中的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知识状态与生存状态。本栏目致力于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 2013/03/11
    2013年1月,奥尔胡斯大学(丹麦)的博士生Mai Corlin对正在哥本哈根大学访问的闵冬潮教授进行了一次访谈。在这篇访谈稿中,闵冬潮教授从历史处境、现实生活入手,对80年代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评述与反思。着重讨论了自90年代之后性别不平等问题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联系,并且回答了Mai对全球化时代全球与地方关系的问题。最后闵冬潮教授表达了对当前青年一代对性别不平等激进反抗行动的关注,并期望新一代的实践行动会带来整个社会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关注。
  • 2013/03/05
    黄文倩追溯了王晓明先生学术生涯的转变,指明了王晓明著作在台湾出版的意义。
  • 2013/02/17
    劳动文化是一种伸张劳动的价值和地位、伸张劳动者的尊严和权利的文化,是一种弘扬劳动者的经济政治主体、精神文化主体和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一种与官僚文化、贵族文化、地主文化、资本文化等统治阶级文化相对立的劳动者和平民大众的文化。
  • 2012/12/18
    口述史用人民自己的语言把历史交还给了人民,它在展现过去的同时也帮助人民自己动手去构建自己的未来。通过这种方式,口述史回答了代表性的问题,并把彼此孤立的生活领域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模式。
  • 2012/11/09
    今年5月份,清华大学和拉丁美洲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差异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会议期间,本文作者访谈了参会的著名拉丁美洲学者沃尔特•米格诺罗(Walter Mignolo),他在“去殖民性”这一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访谈中辨析了殖民主义与殖民性的差异;去西方化和去殖民性的差异;提出“进步和发展”不应再被视为终极视域,它们只是蕴涵着殖民性的现代性说辞。为第三世界去西方中心的知识生产开辟新的领地。
  • 2012/09/24
      我们希望一个什么东西都是代价而沽的社会吗?  我曾经在上海一间酒吧洗手时,赫然发现面前的镜子有是个萤幕,并且正在播放广告。  ...
  • 2012/09/21
    这本书实际上是典型的“二手人类学”——人类学家根本没有去过那个地方做调查研究,完全靠二手资料写出来的书。本尼迪克特既不会说日语,也读不懂日文。实际上,她唯一交流过的日本人全是日裔美国人,那些人从小到大一直是生活在美国。一位没有当地语言能力人类学家居然敢写一本地区研究的学术著作,她的这本书在西方从未被当作严肃的学术著作。在日本和韩国,连大学生都会嘲笑她对东亚和日本的描述是多么荒谬。
  • 2012/09/19
      叫魂是一种妖术,据说可以通过施法于受害者的姓名、毛发或衣物来窃取他们的灵魂精气,为己所用。盗来的灵魂会有奇异的效能(如用于加强...
  • 2012/09/09
    德国是极端组织关注的国家之一。德国情报机构掌握的情况显示,极端组织喜欢招募那些刚刚踏入社会、人生目标不明确的年轻人。汉堡市的贾马尔和博拉曾是这样的年轻人,被“洗脑”后加入了极端组织。贾马尔还成为极端组织招募“圣战士”的“猎手”,搜寻那些容易捕获的“猎物”。
  • 2012/09/09
    元旦刚过,哈佛就爆出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全校图书馆重组。之前有小道消息在传,现在不幸证实了。图书馆职工都接到了一封邀请,提交履历表...
  • 2012/09/09
    《读书》去年六月号有篇文章挺好,《新约圣经:绝对神授还是历史产物》,介绍艾尔曼先生的《误引耶稣》(Misquoting Jesus, 2007)。艾氏...
  • 2012/09/02
    此刻,我們懷著戒慎警懼的心情,企圖承繼這一個從魯迅到陳映真以來的極重要但卻又被高度壓抑的在地左翼傳統。《人間思想》的自我期許是一個中文的國際刊物,在深耕在地的同時,把自身更緊密地鑲嵌在亞洲與第三世界的內在。我們要重新連繫上並挖掘出區域中具有批判性的思想資源、開出更廣闊的人間視野、對這個危機滿布的世界提出更貼近歷史的解釋,並尋找介入現實與開創歷史的新契機。
  • 2012/08/15
    「青年」作為一個歷史中誕生的文化概念,但是在它逐漸退潮的同時,另一個新的年輕群體卻在台灣逐步浮現,而且持續被法律明確定義,形成需要全民高度關注的對象,那就是「少年/兒少」。
  • 2012/07/23
    知识产权侵权泛滥的背景,是思想表达、技术方案、标志头衔乃至人格的物化或财产化的泛滥。因物化而攫取,而排斥竞争,而占有市场资源,而张扬特权,而腐败:这是垄断性特权的一般逻辑
  • 2012/07/06
    郭: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希望中国可以出现更多的普世价值,对此你怎么看? 答:我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过:“许多中国人认为这是可行的。但是,即便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也只能期待中国的宪政议程论述中国的问题,而不是我们的。”
  • 2012/06/29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接地气的知识生产。阅读是什么?怎么上好阅读课?作者从实践中做了细腻的总结。“就目前来看,阅读课能提供直接补充的是“缺少读书的兴趣”、“不知道怎么挑选书”和“想读好书没有人指导”的问题,间接提供回答的是“成长与生活的困惑需要解答”的问题。”
  • 2012/06/15
    英国女王在热火朝天地庆祝登基60周年的时候,有40年历史、致力于推动英语规范化的“女王英语学会”却无以为继,宣布解散了,承认自己抵挡不住短信和推特时代的语言潮流。
  • 2012/05/08
    因此,反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无法采取一种文化主义或语言学的新浪漫绕道,必须要在政治经济的战场上,以事实和论辩指出新自由主义霸权的的意识型态性质。但拆穿谎言(debunking)只是功课的一部份,另一部份则是紧紧锁定住新自由主义意识型态和它的自我正当化宣称的内在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2012/05/08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日文简本(『近代中国思想の生成』)由日本岩波书店于2011年4月刊行。这是他的第三本日译著作。作为该书“译者解说”,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该书的内容和其作者的思想进行了批评性阐释。首先,为了进一步理解作者汪晖作为知识分子的品质,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他在中国学术界、读书界中扮演的角色;第二,对该书关于科学主义和现代性的批判分析加以解读;最后,笔者阐述了对富有学术内涵的批评性对话横跨中国和日本的话语空间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的期待之意。
  • 2012/05/08
    显而易见,要完成这一棘手而严肃的使命,仅仅凭靠批判性研究还不够充分,因为这种研究往往会把作为批判者的我们从批判的对象中虚构般地排除出来,然而我们却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些批判性研究的“对象”世界之中,所以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真正地通过客观对象化的方式而把自己从这个“对象”世界中隐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