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冯小刚所不知的中共对河南灾区的救济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1942年冯小刚所不知的中共对河南灾区的救济
1942年冯小刚所不知的中共对河南灾区的救济
关键词:1942 中共
1942年,中共晋冀鲁豫根据地政府发布《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关于发起社会募捐、动员群众、帮助流亡灾难儿童解决冬衣问题的训令》、《为救济冀南灾胞决定各级机关团体节约小米一斤并进行募集工作的训令》等。
 1942年,中共晋冀鲁豫根据地政府发布《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关于发起社会募捐、动员群众、帮助流亡灾难儿童解决冬衣问题的训令》、《为救济冀南灾胞决定各级机关团体节约小米一斤并进行募集工作的训令》等。

  根据地下设四个行政区,分别是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行政区。其中的太行行政区六专区的武安,五专区的林北、安阳、磁武、涉县等都属于河南区域。冀鲁豫重灾村有1050个,轻灾村580个;太行区六专区三个县平均每人收不到三斗八升,最少的收不到六升秕糠。按最低生活限度,一人一月需要一斗,30万根据地的灾民,已濒临饥饿边缘。

  边区政府对灾情进行了普遍的调查登记。按受灾的轻重(每人每日以六两小米计算),灾民被分成三个级别:有购买力无粮食;有劳动力粮食不够;无劳动力缺乏粮食。

  为了减轻灾民的负担,依照灾区情况,1942年秋收时,边区政府一次即减免五、六专区公粮45000石;1943年麦收时,又减免一、五、六三个专区公粮15500石

  边区政府发布指示:“规定县以上各机关每人每日节约小米半两”所有的党政军领导下的各个系统、单位、工厂、学校、报馆、书店、商店、教员学生、剧团等都自动参加,有的长达8个月。“节约方式很多,有冷食一日,省得柴火费救灾者;有糠食三日,拿余米救灾者;有以野菜顶食,挪出粮食救灾者;有节省锅巴接济灾民者”。

  边区政府在灾区提出急公好义、仗义疏财、富济贫、有济无、亲戚帮助、邻里互济,开展全区“一把米”“一升糠”及某些地区的“一个窝窝”的运动。在灾区组织了呼吁团、募捐团,向非灾区呼吁劝募。所有政府、军队、农村剧团都参加了救灾公演,动员士绅们挺身而出参加救灾活动。

  在晋冀鲁豫捕蝗运动中,太行区上至司令员、下至战士7万多人都参加了捕蝗,共捕蝗14万斤。冀鲁豫区的一个团在10天内捕蝗3.3万斤,“不喝群众一口水,不吸群众一袋烟”。灾荒期间,太行区部队创造了帮助群众耕地、锄地、收割合计达4.39万亩,其他帮工5万个的纪录。

  由于灾民不断拥入根据地,根据地政府特颁布了《根据地外来灾民登记安置办法》,规定 “对于已入境的灾民,按本地居民百分之三的比例安插,入户籍的灾民和本地灾民同等待遇”。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2年10月到次年6月,除了运12万石调剂敌占区和游击区灾民、换回必需品外,调剂灾区粮食共有89133石,根据地零星调剂共6657石,加起来共有95790石,并调剂糠面18万斤及山药蛋和油饼等。

  太行区实际用于救灾的各种贷款有两千万元,赈贷的粮食有三十八万六千石。

  面对长期的灾荒,根据地政府发布了《总局关于保证灾民运输赚钱的命令》:“凡已发动起来的运输队、脚夫或挑夫,确证其为灾难民者,每人每日必须保证要赚一斤米。”其中著名的太行运输队,在大规模粮食调剂过程中,不仅将粮食源源不断运到灾区,还获得了近3万石粮的运输费。同时,根据地政府发布《纺织救灾工作须知》:“组织纺织指导所领导灾民生产,发给灾民棉花、线子、纺车和织布机,提供技术,回收成品。”在敌占区工厂倒闭、布匹缺乏的情况下,纺织品的销路旺盛,灾民向敌占区推销,换回了大批的粮食。

  资料来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抗战时期的经济》、《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太行区四二、四三两年的救灾总结》。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