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疯子/精神病篇 - 当代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文化

文章: 73 (推荐:1)

社会主义文化
检视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简单的回归,也不是怀旧和抒情。我们希望立足现实中国,重新阅读文学与历史,在具体脉络中,再次深入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重温一个美好的社会图景,激励后革命时代的文化想象。
  • 2018/06/07
    1970年代末期以来,以皮影戏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并非急转而下地衰落,而是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吊诡的是,皮影戏等民间文艺实践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恰恰是1980年代中期生产队的解体。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又为什么会发生?
  • 2016/06/22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
  • 2016/06/22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
  • 2016/05/17
    论文化大革命【法】路易·阿尔都塞 著吴子枫 译编者按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
  • 2016/05/07
    该文聚焦发生于1980年的“潘晓讨论”(人生意义讨论),详尽分析了引爆搅动一代人的大讨论的署名“潘晓”的来信,呈现出这一讨论对理解当代中国大陆精神史所具有的关键意义。通过重新细腻解析这一讨论的方式,作者试图为我们思考当代中国大陆和身心感受、精神状态、价值感觉、心理意识方式有关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线索。
  • 2016/05/04
    小说《接班人》讲述的是知识青年如何在老一辈的教育下获得政治视野,使平凡的理发师工作变得有意义。这是一篇业余文学爱好者创作的在今天看来并不成功的短篇小说——这一现象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大众化”的要求,即体现为创作对象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大众化。这篇作品吊诡之处在于,由于业余作者的身份,小说既无意识地表达了“时代话语”日渐“教条化”的现实状况;同时作品本身又体现出创作者对这套观念性话语的深信不疑。
  • 2016/04/22
    编者按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威廉斯曾反复使用感觉结构来描述每一时代生活经验中的共同性,这一概念为文化研究者从理论到实践打开了一条通路,而
  • 2016/04/22
    编者按: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威廉斯曾反复使用感觉结构来描述每一时代生活经验中的共同性,这一概念为文化研究者从理论到实践打开了一条通路,
  • 2016/04/17
    本文透视了金融化资本主义时代的 "毛主义运动 ",即20世纪90年代以降 "毛主义运动 "在南美、西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重新崛起。作者结合与普拉昌达的对话以及探访南亚毛主义者的实践,在探讨 "人民民主 "是否可能的同时,深入分析了 "低烈度战争 "条件下21世纪 "毛主义运动 "的政治探索。
  • 2016/04/15
    当今的左翼正在身经破碎不堪的体验,这种体迫使左翼重新设计左翼纲领的基本坐标。不过,正是与此极其相似的体验,促生了列宁主义。回忆一下列宁在1914年秋季的震惊吧!1914年秋,欧洲所有的社会民主党(只有俄国布尔什维克和塞尔维亚社会民主党是光荣的例外)都加入了“爱国阵线”。列宁甚至认为,那期《前进报》是俄国的秘密警察伪造出来的。《前进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报,那期报纸报导说,社会民主党在帝国议会(Reichstag)中对战争信任案投了赞成票。
  • 2016/03/28
    这篇文章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1980年代,那儿流淌着人民群众中蓬勃互动生成的社会主义文化气息,让人心安,让人温暖。但这种生活文化状态很少进入80年代知识分子的观念叙述,也没有留下充分的文本材料,由于缺乏观念和经典文本的支持,作者尝试通过对生活记忆的书写,召唤出那个年代的气味和颜色。在这篇文章中,印象与反思叠合在一起,启示我们今天去做进一步的考察:1980年代早期沉淀于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那种“文化本能”,是在怎样一段历史运动中、经由怎样的机制而创生出来的?
  • 2016/03/12
    《洛杉矶书评》原编者注:我们邀请了亚历山大•库克(Alexander C Cook[1])对四位专家学者进行圆桌访谈,访谈分为两部分。这四位学者对毛泽东的最后十年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都参与了前不久库克在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所主持的小组讨论。
  • 2015/11/19
    “想象的生产”从来没有停止过她的步伐,这种迫切的对城市记忆的重新书写表现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寻求跨越式现代化发展背后的极大的焦虑和矛盾心情。一方面,它强烈地暗示了一种“历史一致性”:南京路和外滩巍峨富丽的西方式建筑的复兴不仅带给我们对过去的美好怀念,更重要的是为后革命时代提供意义,论证了上海当下现代化方案的可行性,表征了一种以上海方式命名的依靠国家力量驱动的市场经济的可能性……
  • 2015/10/13
    10月8日,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讲述俄罗斯人生活探讨苏联身份。通过真实的声音,她探索了苏联人的心理旅程,更重要的是,后苏联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她的新书《二手时间》集中探讨了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精神和生活,讲述俄罗斯过去20年的历史,讲述俄罗斯人如何克服苏联历史遗留问题,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 2015/10/12
    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值得永远铭记,值得我们的文艺作品大书特书。然而问题在于,当下影视作品中的抗战叙事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铭记历史,振奋爱国精神呢?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大行其道,抗日先烈纷纷以草莽英雄甚至市井流氓的形象现身屏幕,其所呈现的又是怎样的历史认知?赵志勇回到历史语境之中,通过分析1943年延安平剧院《逼上梁山》创作动机与过程,探讨当时的一种时代精神,并从中寻找突破当下精神贫困的遗产。他认为,当下的影视作品在讲述抗战历史时,往往将抗日战争书写成一个抵御外辱的
  • 2015/09/19
    伦敦的共产主义大会:什么终结了?汪晖:2009年,您在伦敦组织了一个以共产主义为题的会议,影响很大。很不幸,当时我在美国,因为签证问题
  • 2015/09/03
    现今的纠结在于,和平时代的国家越来越成为一台技术中立的机器,“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变得不再重要,只剩下保障法律体系中的公民权和作为“自然权利”的人权。对人民共和国而言,如何用法律守护革命传统,避免法律的程序正义摧毁人民主权的政治意志,确保后革命时代的法律秩序不抛弃自身的革命起源,是确保国家性质和法统的重要问题。
  • 2015/08/22
    近些年,对于下岗工人这个群体近20多年来的生活境遇和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已经有了连篇累牍的讨论和争辩,拥有不同政治立场和信奉不同经济学理论的人,对于下岗工人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又很难彼此说服对方。因此,为节约篇幅和集中火力,本文作者无意再从政治或经济的角度回顾那场改变了三千万中国人命运的巨变,而着力列举其事实,分析并批判其中涉及文化和传播的一个侧面,即对下岗工人的“主旋律宣传”。
  • 2015/08/20
    这是一篇讲座记录,转自清华大学求是学会。新媒体女性公众讲座第十六期,邀请到著名的女性主义历史学者王政老师,主题是“探寻被遮蔽的历史”。门口的海报上用一句广告词来推介这次讲座:“公知们告诉你的1949年以后历史有没有硬伤?听听女史家的版本!”
  • 2015/07/15
    【江宇按:今年6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谈话50周年,这一谈话以六二六指示载入史册。1965年,新中国已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