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发生已逾90年,正是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中国完成了文学革命,并确立了新文学的地位。然而,最近20年来,中国的新文学却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变化不仅发生于文学内部,也发生在对文学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文学内外都发生着巨变的时代里,我们还能继续以传统的文学观念来理解“文学”吗?目前的现实是否在召唤重新定义“文学”的需要?
如今在新媒体尤其是网络上出现的“文学”对年轻一代人颇有吸引力,因此对新的文学的研究是与文学未来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比如网络作家出身的郭敬明,可以说代表了新出现的文学的某一部分。他通过《萌芽》杂志举办的“新概念文学大赛”成名,之后他创办了“青春”阅读刊物《最小说》,其销售量大大超过传统的“严肃文学”期刊《收获》等的销售量。不过,迄今为止,对《最小说》以及像郭敬明这样的年轻一代写手,还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研究。为了了解新的“文学”中的一方面,同时也是颇有影响力的一方面,我们是不是需要认真对待它呢?
下面四篇文章便试图在这方面做一点尝试。它们都以郭敬明和《最小说》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了吸引众多年轻人的期刊及其作者、作品。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学”?它包含着怎样的意味?它是怎么诞生的?《青春无叛逆——从〈最小说〉看当下青少年心理特征》和《 浅谈青春出版物的多副面孔:以《最小说》刊群为例》探讨了《最小说》刊载的小说类型及其形式结构问题。《什么样的文艺,什么样的少年?》是对《最小说》的主编兼骨干作家郭敬明的代表作《小时代1.0》与《小时代2.0》的文本分析。《〈萌芽〉的转型与郭敬明的出现》一文,通过关注《萌芽》的转型过程,考察了郭敬明(及其所代表的“新”“文学”)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这四篇文章仅仅是批评、研究“新”的“文学”的一次粗略的尝试,我们期待以后会出现更多认真关注“新”的“文学”的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期责编:金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