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与实践:中国当代文化研究


编者按:

    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深地感受到这样一种现实:一方面,中国社会持续不断地生产着令人炫目的、仿佛是丰富的、多样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这些文化现象日益被整合进一个庞大的内部有着一致逻辑的结构性体制之中。导致的结果是,文化和现实本身自在自为地独立于人,甚至反用韦伯的术语是——“魅化”自身,反而使作为主体的人不明白、看不懂、迷失其中。今天即使连嗅觉灵敏的网民们也只能用“这是一个神奇国度”,调侃地、其实是无奈地来指认中国的现实。所以,今天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事实上直接来源于现实社会的需要和诉求,同时“文化研究”也必须承担起回应社会、指认现实的责任。

    当代资本主义同时也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这种文化深刻地“嵌入”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整个的时代状况之中,它试图以资本的逻辑来整体性地定义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的意义。正是因为文化越来越分离出主体本身,它支配人、规范人,从而也必然带来普遍的压抑感、不适感。这种压抑和不适,恰恰成为这项工程中的一个可能的突破口。借助于批判性的指认和分析,我们可以尝试描画出主导我们现实生活的幽灵,这只幽灵以资本增殖的唯一目的,编造了一套欺罔的意识形态景观。只有将这只幽灵不断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才有可能积累起反抗的力量。

    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之下,如何建立起我们的问题意识,我认为途径之一是应该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从自身的情感结构中寻找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动力。本辑所选的四篇文章,正是立足于作者对于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的感受性的经验,进而建立起理论分析的视野和方法。这些文章都是以作者在自身生活中强烈感受到的文化现象为对象:巨量到令人压抑的地产广告、指导甚至规范我们情感和婚恋观的电视节目、不可能畅销的畅销书、一夜之间吸引了几亿眼球的网络事件,这些首先挑动起感性的困惑和不适的经验,成为他们批判性分析和研究的起点,作为他们以“文化研究”回应社会现实的一些初步的实践。

    

    本期责编: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