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路”:一则关于性别暴力的神话想象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保研路”:一则关于性别暴力的神话想象
“保研路”:一则关于性别暴力的神话想象
关键词:暴力 性别 神话
网络上流传着很多关于“保研路”的故事,但它们描述的并非“成功之路”,而是窃窃私语地讲述着一个关于强奸的神话。它以一种非常不起眼的方式在散布它自身的暴力。虽然现在是21世纪了,国人关于强奸的观念仍然停留在遥远的过去。这些从过去承继下来的观念本身在向我们施加一种象征暴力,容忍这种暴力,便是默许它对我们头脑的强奸!

   在考研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保研”——不经考试而直接保送读研究生——成了香饽饽。网络上流传着很多关于“保研路”的故事,但它们描述的并非通向保研的“成功之路”,而是窃窃私语地讲述着一个关于强奸的神话。久而久之,关于“保研路”变成了一个有关暴力的神话,它以一种非常不起眼的方式在散布它自身的暴力。这种暴力或许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对头脑的强奸”。感兴趣的读者只需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保研路”,便可以得到一大堆的故事。比如这个来自知乎的提问:

   题主问道:“我所在的大学经常有这种事情,有一条路,很阴暗,每年都会有女生在那里遭遇飞车抢匪或者民工强奸犯。然后,就有人保研了。请问这种情况在其它高校多吗?”

   “问过身边好多人,好多学校都有保研路的说法。这些年大学生不断扩招,校园装不下,就迁往郊区。要建教学楼和宿舍,大量农民工长期住在郊区学校的工地上。工地附近荒无人烟,有的就是晚上零零星星赶回学校的大学生。寂寞的农民工,柔弱的女大学生,夜晚,荒郊,发生这种事情在所难免。学校对这种事情也负有责任,但无法挽回,保研是一种无奈的补偿吧。”

   这样的故事在网络上比比皆是,也会发现以上我提供的这个并非一个“标准版本”。或许,根本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神话,只存在对神话的不同传说。但是,如果这些不同版本的传说可以被视为对同一个神话的叙述,那么一定存在某些共享的内容,而这恰恰是大家应该注意的。

   为什么要称这些故事为“神话”?我必须承认,首先是因为难以确证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这是神话的第一层含义。无论故事的讲述者如何声情并茂和言之凿凿,未经深入调查,我不会把故事当做真实事件来看待。在围绕这些故事展开的讨论中,我们时不时会看到,有些人会质疑这些故事只是道听途说,甚至有些大学生更加具体地指出,自己所在的大学做过调查,发现本校并没有女生被强奸,更没有因此“被保研”,因此相关故事完全是子虚乌有、恶意造谣……

   可见,故事的真实性并未被大家所共享。那么,我们究竟有什么必要去讨论一个连真实性都无法确定的故事呢?

   这其实涉及“神话”的第二层含义:被集体共享的错误信念。神话总是集体性的,被一群人——而非一个人——反复传说。即使所有这些人都对某个神话所描绘的“事件”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但这并不排斥他们仍然程度不同地共享某些信念。那些被所有人——或几乎所有人——所共享的信念很难被察觉,因为它们已经被大家想当然地接受为真实。所以,即使是在讲一个“完全虚假”的故事,但在众人讲述故事的方式中,仍然能发现被普遍视为真实的东西。共享的“真实感”支撑着社会秩序,共享的错误信念则支撑着不合理的社会秩序,限制了人们对可能的生活的想象。为了瓦解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拓展人们对生活的想象,我们需要破除那些虚假的幻象。

   那么,在对保研路神话的反复传说中,有哪些共享的幻象呢?

   首先,强奸发生的情境往往被设想为月黑风高夜和幽暗荒僻处。这个很容易观察,无须赘述。

   其次,强奸者被设想陌生人,特别是男民工(民工再次成为城市病的“替罪羊”)。农民工在大学校园中的现身,被设定在大学发展建设的背景下,但这里未被明言的是男民工的“性饥渴”。性饥渴事实上被想象为强奸的“初始动力”,如同它被往往设想为农民工从事艾滋病风险性行为的动力一样。人们不太容易注意到的是,强奸者很少被设想为“男同学”、“男朋友”或者“男老师”。但很多研究却表明,强奸经常——甚至更加频繁地发生在熟人关系甚至亲密关系中,我们很难用性饥渴来解释这种情境下的强奸。可见,对强奸者(陌生男性)和强奸动力(性饥渴)的想象与对强奸情境(月黑风高夜)的想象纠缠在一起,共同排除了象牙塔内的“高雅人士”实施强奸的可能性。

   再者,被强奸者是女生。只有在自嘲或者故意“恶搞”的故事中,男生才被想象为可能的被强奸对象,而且往往是男生“主动”寻求被女生强奸以换取保研机会。在这里,强奸仍然被设定在异性恋关系的框架内,男性被男性强奸的可能性被想当然地排除了。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隐藏最深、我从来没有看到有人质疑的幻象:强奸和被保研之间的关联。在各种版本的保研路神话中,“保研”都被自然而然地设想为应对或补偿强奸的合理方案。这种设想是如此自然,以致关于强奸发生之后的表述在故事中所用的文字最少,往往只有一两句。在我前面提供给大家的例子中,甚至只提到学校提供补偿,完全没有讲女大学生的反应。但保研路之所以成为保研路,显然假定了女大学生最后的选择,也即接受保研。但是,为什么“女大学生的接受”如此自然而然地被“大众接受”?在遭受强奸之后,女大学生为什么无一例外地都被设想为会接受保研?保研真的那么具有诱惑力,足以抵消身心侵害带来的影响?难道不存在任何其它的、对女大学生、学校以及社会来说更有价值的方案?我深深地怀疑!

   保研的价值只有相对于强奸导致的损失才能得到理解:正因为强奸被认为导致了女大学生的“贬值”,而且这种贬值被认为是决定性的,无法被消除,而只能被掩盖,“暗箱操作的保研”才变得富有吸引力。也正因为女性个体成员的贬值被理解为其所属集体(家庭、家族、机构)的耻辱,校方才被认为会倾向于遮掩,而不是公开并寻求公众力量的介入。这种发现让我痛苦地意识到,虽然现在是21世纪了,国人关于强奸的观念仍然停留在遥远的过去。这些从过去承继下来的观念本身在向我们施加一种象征暴力,容忍这种暴力,便是默许它对我们头脑的强奸!

   是时候该直接、全面、彻底地检讨一下我们自己的强奸观念了。如果不进行检讨,我们如何发现那些被隐匿和不被承认的强奸及其造成的伤害?如何降低强奸暴力造成的伤害,让受害者继续有尊严地生活?如何更好地预防强奸暴力的发生?简言之,如何想象一种不一样但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