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目睽睽之下,侃侃而谈之中——“电视剧与当代文化”微博集锦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众目睽睽之下,侃侃而谈之中——“电视剧与当代文化”微博集锦
众目睽睽之下,侃侃而谈之中——“电视剧与当代文化”微博集锦
关键词:电视剧 文化生产机制 市场 资本 管制
从这两天的会来看,看懂电视剧很难,看懂电视剧热也很难。有几个难度:一个是把电视剧当成一个小说文本来读,这种情况比较多,但这个电视剧与背后的生产机制之间是什么关系,谈得比较少。一个是到目前为止的讨论,发散的比较多,形成聚焦少。要真正看透是不容易的。各种因素,资本、审查、技术等问题结合在一起,要说清楚非常困难。怎么能够把电视剧背后的整个机制有初步了解,然后展开分析,这是我们的会凸显出的重要任务。
#电视剧与当代文化#微博直播

    (摘自@当代文化研究网@文汇网)

    

    第一场:为什么是电视剧?

    主持: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报告:戴锦华(北京大学)、倪 伟(@复旦大学)、钟雪萍(美国Tufts大学)评论:汪 晖(@清华大学)

    

    戴锦华:电视剧的说书人功能

    从《渴望》到《甄嬛传》,每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电视剧热点,它的强大的文化建构力,靠近触摸中国现实,打开丰富复杂的社会面向,以说书人方式缝合不同历史阶段。

    

    倪 伟:

    谍战剧讲述的是革命年代的故事。它们表现的是信仰、忠诚、自我牺牲这些经典的革命叙事主题,但其具体的、历史的内容却往往被掏空了,填塞了当代人的生存焦虑,所以这只是发挥了电视剧镜像功能,也显露了当代思想文化的潜在危机。

    

    谍战剧中还有一个特点,是弱化组织。他们都是孤军奋战,都是孤独的斗士,这种外部环境的压力,由此而来的孤独感,孤军奋战之感,和现代人的处境相似,这使得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钟雪萍教授:

    我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美国的肥皂剧是非常单调的,但中国的电视剧不一样,有很多值得分析之处。简单套用西方学派的论述,无法讲清楚中国电视剧这一文化现象。

    

    汪晖教授点评:

    听了几位的发言,有这样几点感受:电视剧既重构历史,也帮助人们逃离历史。这个逃离又不是简单的逃离,它同时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刚才戴老师说在全球过程中华人的共同想象。这也是一种新的政治展开的方式。

    

    第二场: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电视剧

    主持: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學入學處CUHK)报告:林春城(韩国木浦大学)、聂伟(上海大学)、@麻绳织围脖 评论:罗岗(@华东师范大学)

    

    林春城教授:

    《观察与展望新世纪韩中电视剧》韩国大众文化史中,电视剧与大众歌谣、电影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有50多年的历史。90年代末拍摄的电视剧成为韩流的主角。最近一些韩剧从中国穿越剧得到启迪。喜欢韩剧的注意啦~~

    

    聂伟(上大):

    如果说电影培养了“前倾一代”,电视剧培养了“后倾一代”,红火的网络电视又孕育了“新前倾一代”。韩剧《宫》引入中国中,居然让三大韩剧字幕组下岗了两个,网络电视剧正在影响新一代的生活方式。

    

    @麻绳织围脖:比较中国电视剧和美剧。我觉得我自己,包括很多网友,我们原来都是抱着电视机看国产剧,后来转向了美剧,02年左右《24小时》,觉得是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原来电视剧可以这么好看。从此放弃了国产剧。【哈哈,专业观剧者来啦!】

    

    罗岗教授评论:

    这一场都是高手,毛老师给我挖了坑。阿帕杜莱描述全球化景观,尤其强调了媒体景观的重要性。今天如此众多的电视剧依赖于中国独特的环境。这就是在地知识产权问题。我们的字幕组把外部的电视剧内部化了。

    

    文化与政治的断裂。此刻亚洲是被高度政治化的概念。所以必须把由电视剧形成的东亚流动性放在当前东亚的断裂和政治角力之中来观察。对电视剧的分析,不能停留在文化层面,要把它放入整个亚洲的政治角力过程之中。否则,我们的讨论就会被淹没在东亚流行文化的潮流里。

    

    第三场:“社会主义”回来了?

    主持:汪晖(@清华大学)发言: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王鸿生(@同济大学)、张永峰(衢州学院)评论:蔡翔(上海大学)

    

    童世骏:

    资本与文化结合,可以看成一种威胁,也可看成是资源和机缘。电视剧作为大众有消费需求的文化,它满足民众,也操纵民众需求,操纵也可理解为引导、提高。

    

    电视剧满足了人们对理想主义、精神价值的需求,像生态主义一样可以影响受众。文化产业迎合民众向上积极、超越日常物质消费的需求,再进一步提升,这种循环能否建立起来?怎么样建立起来?需要我们思考

    

    王鸿生:

    资本的博弈是表面的。真正的指导逻辑是生活情势本身发生的变化。这构成了支配当代电视的力量。电视剧的叙述往往存在于临界点上。和历史、和官方等等的临界,都非常值得思考。

    

    精英往往对大众文化持批评态度,但我表同情。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剧,它寻求的是一个公约数,这意味要有某些妥协。在深刻性、尖锐批判性、审查、百姓认同、资本运作之间达成平衡。

    

    张永峰:

    《蜗居》代表着电视艺术直面生活现实的新动向。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一部电视剧的成功制作需要顾及三个基本因素:一、在某种程度上揭示社会问题;二、保障收视率;三、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查。这三方面互相联系、统一于电视剧的意义生产,共同制约着电视剧的意义生产方式。

    

    蔡翔:

    今天对我们来说,分歧最大的还不是对现状的判断和对未来的评估,而是对中国现代史的定义。电视剧阐释中国现当代史,争夺的是一种解释权和历史观。只有历史观的争夺,才能形成未来的共识。

    

    我认为电视剧现状为杂草丛生。这是很高的评价了,原因是没有奥斯卡,所以可以自由发展,有本土性特征,形成了市场。

    

    第四场:现实与“穿越”

    主持:甘阳(@中山大学)发言: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周志强(@南开大学)、洪如蕊(@香港中文大學入學處CUHK)评论:董丽敏@上大文学院

    

    张慧瑜:

    我就讲《甄嬛传》。我很喜欢甄嬛传。穿越是在逃避现实,但恰恰通过穿越进入了比现实更真实的现实。

    

    周志强教授:

    我们看到了一个分裂的中国,一个文化和价值层面上处在精神分裂状态下的中国社会生活伦理图景。海藻和海萍都生活在流氓资本的操控之中。但资本却可以变幻出种种神奇,让她们展开重新的想象,来拒绝真实的和历史的关系。《蜗居》就制造了资本的这一双重面目。

    

    我们为什么这么需要电视剧?我的结论是,电视剧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想象性地解决现实困境的手段,电视剧异军突起是中国社会精神分裂症的后果。

    

    洪如蕊(香港浸会大学):大众娱乐的技术不仅饱和了我国90年代后的文化场景,它更开发了一个复杂的辩证控制形式。从此,“思想工作”意味着文化工作者可以在满足了国家基本的政治要求后寻求牟利空间,国家同时利用这一牟利欲望把审查变为自我审查。

    

    董丽敏教授评论:

    从阿Q到吊丝,从底层的无力感到中层的无力感。对张慧瑜的历史脉络的梳理,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如何看待80年代以来作为消费对象的红剧,是否只能把它们视为对现实的映射或者镜像?我认为红剧有溢出的部分。

    

    为什么大家更喜欢看《甄嬛传》?甄嬛之所以受到喜爱,是因为我们希望那个曾经善良的能够团结大多数弱者的人是可以成功的。这提供了一种反抗的叙事。

    

    《蜗居》。房子的欲望,过好日子的欲望,与消费社会制造的不合理的欲望,应该有所区分。如何来动员合理性的欲望?

    

    第五场:“谍战”的背后

    主持:朱苏力(北京大学)发言:陈福民(中国社科院)、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 )、滕威(华南师大)评论:曲春景(上海大学)

    

    陈福民(中国社科院):

    谍战剧应有的革命组织等要素被现代人喜好的情爱、死亡、个人英雄主义替代了,现代商业条件下,观众和场面之间距离悬空了,历史被他者化,这是我理解的商业逻辑效果,应引起警惕。

    

    倪文尖:细读《潜伏》背后的潜伏要素——信仰是如何传达的?他认为《潜伏》在电视意义上复活了现实主义,成功克服了两个障碍,1)如何让性格背景相异的人合理地相爱,2)如何在“去政治时代”让我们相信余则成的信仰是合理的。因此这部戏是不错的。

    

    【电视剧的批评不是市场性的】倪文尖教授:这段戏(《潜伏》)我看了N遍,这里面的反转非常多,从私人性的逻辑转化为革命性的逻辑。挪用和争夺,永远是电视剧在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电视剧是市场性的,但我们对电视剧的批评不是市场性的!!

    

    戴锦华现场质疑倪文尖的观点,学者系统的方法论被电视剧粉丝的热爱给搅乱了,始终要保持研究方法的系统性、一致性,但如何研究电视剧是给所有研究者的一个问题。

    

    曲春景教授点评:谍战几乎成为我们讨论的中心话题。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谍战剧的各种要素,来达到我们的叙事目的?是用这些要素来完成历史重构,还是商业利益诉求,还是意识形态整合?叙事目的决定了对叙事要素的使用。

    第六场:“炮灰”看世界

    主持:陈思和(@复旦大学)发言:薛毅(上海师大)、陶庆梅(@文化纵横杂志)、李星文(@中青在线)评论:郭春林(上海大学)

    

    薛毅:

    谍战的镜头完全放置在和谍战有关的一切之中来进行。特工人员要发挥的是智力,而不是信念,信念和它的关系变得相对外在了。以前我们通过信念去改造自然人,而现在是人如何基于自然感情去打动人。

    

    研究戏剧的陶庆梅认为有的电视剧是以电影的精英标准来判断的,有些电视剧的剧本确实比舞台剧精致得多,有位编剧对她说,有时一天只想一句台词。“电视剧要关注生产机制、传播机制,如何发酵,起作用,如何影响人的情绪。”

    

    戴爷问陶庆梅:什么是电视剧方式?什么是电影方式?与精英有何关系?

    

    郭春林教授点评:李星文关注的共军和国军的二重唱;电视剧打破了之前简单化处理其关系的方式。国军也变得很可爱。台湾人民看的话,大概也会觉得共军也很可爱。

    

    第七场: 在新的文化生产机制中

    主持:戴锦华(北京大学) 发言:徐晓艳(@东方卫视番茄台)、张洁(央视综合频道)、何文(广电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评论:@上海吕新雨

    

    徐晓艳:

    目前,我国电视剧制作机构已达3000多家。2011年,全国立项制作电视剧达469部14942集,交易总额约76亿。其中卫视的比例占最大。以一部电视剧的电视播映权为例,卫视首轮的价格可占到总盘的60%-80%。

    【一剧一枯荣】徐晓艳:中国电视剧市场目前是一个高成本、高风险的市场。有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剧好可使一个制作公司活3年,而一部差剧可能会让一个制作公司活不下去。而对于电视台来说,选择好剧对我们也太重要了。

    

    张洁:

    《欲火能否重生?电视剧,从主流到市场》:市场的这只手不光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大量的资金,演艺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忧虑。各家卫视都把电视剧作为拉升收视率的第一手段,从而压缩了其他节目类型的时间

    7月3日,央视一黄电视剧《我的法兰西岁月》收视率0.68,创下了历史最低值。2010年最高收视率从4%降到3%。(一黄:一套黄金时间)

    

    张洁(央视综合频道):既有主流剧创作不接地气的原因,也有观众欣赏趣味在市场剧影响下的重构。人对信息的需求有低、中、高之分,低端信息抵达率较高,但是只能走进人们的视野,却走进不了人们的心灵,没有生命力。如果你有一个8岁到12岁的孩子,你愿意让他看的电视剧,就是干净的电视剧。

    

    何文:

    【传统价值观是大众的审美取向】《甄嬛传》在八个月内在乐视获得25亿点击率,超过《男人帮》10亿,我认为该剧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传统价值观“麻将心理”——看住上家,防着下家。

    

    【电视剧制作四个乱】投资乱(国营、民营、房企、矿产……);市场乱;价格乱(演员价格,单集90万,网剧一集120万制作费);主旨乱。

    

    学术界应该多一点事前的前瞻,多一些思想性的批判,为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少一点事后的分析,少一些技术的统计,我们如果没有政策上的限制,我们一点都不差,我们差的是思想

    

    【我们这十年是思想贫乏的时代】没有比老百姓的生活更高一点的,因为不敢做。《青瓷》的点特别好,它讲的是关系。这是传统价值观非常深的一点。但青瓷剧本完成之后,出了个新意见,公检法不能以反面形象出现,不能出现婚外情。那这个戏怎么做呢?

    

    吕新雨:电视剧在哪,在市场。如果没有对市场有真正的理解,是不能理解电视剧的。文化研究如何理解市场?传播政治学的理论,对大众文化的分析特别强调电视剧是市场的产品,要放在生产链中去看。今天这一场就是要寻找传播经济学和市场的解读。

    

    吕新雨:播出平台的中心化。这使得各种规制都聚集于此。这个力量对文本的塑造是在哪些层面上?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规制之下,民营的很多努力会化为乌有,这说明政府管理和政府意识形态之间的严重脱离。

    

    吕新雨:大众文化的成功也意味着它必须不断地突破自己。这个突破不是以导演挑战自身的方式,而是以游戏代入的方式。电视剧自身不设立场,它容纳不同的互相冲突的立场。这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

    

    众目睽睽之下:电视剧的未来走向(圆桌讨论)



    【单纯下来,简单下来】康洪雷:宫廷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阴谋,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主流文化?我们需要单纯。看到明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信,没那么复杂,别老是看别人的不好,我努力在作品中呈现好的东西。我希望影视剧简单下来。

    

    康洪雷:在现场呼吁那么多的故事放在你面前,你不去做,那是不对的。希望学者能够重视起电视剧,让中国电视剧比中国电影更早一天让世界信服!

    

    陈思和:受过“五四新文学”训练的学院派要在感情理论上放弃电视剧是大众文学,可以粗制滥造的潜意识心态,把群众需要的电视剧看作看成“五四文学”元素构成。目前,我们把电视剧之外的东西看得太多,而电视剧本身研究太少,需要像倪文尖那样的文本研读。

    

    【学者也看电视剧?】甘阳:不看电视剧看什么,其他更烂。

    

    王绍光:前30年看小说,后30年看电视剧。其中15年看外国剧,15年看国产剧。观察假设:传播方式影响观看方式,观看方式影响制作方式。

    

    王绍光:总结我的人生的话,前三十年看小说,前三十年看电视。我的观察是传播的方式影响观看方式,观看方式影响制作方式。

    

    【电视剧的多元和阶级分层】王绍光:电视剧分众化后,表面上看是文化多元了,但负面看把人群分割,共同语言会更少。这就像城市规划出现分级别而居,孩子的阶级意识强化了,电视剧也会慢慢导致阶级分层。这样的社会会和谐吗?我担忧。

    

    【奚美娟悄悄出现】她说,看到13日《文汇报》#电视剧与当代文化#预告非常欣喜,今天主动到现场聆听。她说她也有康导@康洪雷导演的困惑。不知道学者和知识分子如何看我们,今天的论坛让我看到电视剧编导、演员和人文学者的交流,很感动。

    

    戴锦华总结:没想到电视剧命题把我们带到了共同的思考,从鸦片战争至今,我们看到了走出去的可能性,但我们需要一个怎么形象的中国?我们要到哪里去?中国对世界应有哪些贡献?我相信当中国强盛于世界之林时,中国电视剧也会走向世界,这个过程中,电视剧要以最朴素的方式参与、做贡献。

    

    在国外研究戏剧的颜海平提供新的视角:不是每个民族有能力制造工业文化、制造电视文化、网络热潮。因此,机遇带来巨大潜能。另外,国外的艺术样式,音乐绘画戏剧从基督教精神延伸出来的多元样式,他们把电视放在传播学,很难想象会有今天这么多人文学者聚焦电视。

    

    【颜海平:呼唤跨界研究者】电视剧似乎包括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和人文学科,传播学,再加上超长长度以及市场经济学等,所以要呼唤跨界研究者。在美国人文学者遇到困境,往往会返回学院,希望中国不是这样。

    

    王晓明教授致闭幕词:



    几乎每个人第一句都说“我很少看电视剧,我没有资格谈”,这是个奇怪的事。我就想,我们为什么要来开这个会?我们三十年来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支配性的力量和社会中与它不配合的力量,都和过去大不相同。如何认识这个状况,这是个大问题!如果我们有能力的话,电视剧可以成为我们分析社会的一个窗口。所以一方面我们觉得没有资格,但仍然要来开这个会。

    

    从这两天的会来看,看懂电视剧很难,看懂电视剧热也很难。有几个难度:一个是把电视剧当成一个小说文本来读,这种情况比较多,但这个电视剧与背后的生产机制之间是什么关系,谈得比较少。一个是到目前为止的讨论,发散的比较多,形成聚焦少。要真正看透是不容易的。各种因素,资本、审查、技术等问题结合在一起,要说清楚非常困难。怎么能够把电视剧背后的整个机制有初步了解,然后展开分析,这是我们的会凸显出的重要任务。

    

    但我们人文学者还是要有所作为。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蕴含的追求真善美的能量非常巨大,如同汶川地震后的自救互救。当电视剧那些主角吸引千家万户时,体现民众对非资本主义的需求。

    

    (未经作者审阅;根据原微博和现场内容,在语言上做了个别调整。)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