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翻拍:卖的是技术,还是怀旧?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3D翻拍:卖的是技术,还是怀旧?
3D翻拍:卖的是技术,还是怀旧?
关键词:电影 3D技术 翻拍 泰坦尼克 影视产业
100年前的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在英国启航,载着多少人对新世界的向往,最终沉入海底。现在,带着3D的光环,这段沉船往事再次回归银屏。


15年前,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首映。对于许多中国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代表了一个全新电影时代的开始。从那时起,“好莱坞”三个字才渐渐从国人的意识中清晰起来。如今《泰坦尼克号》凭借3D翻拍技术再度启航,选在4月10日这个日子首映,也颇有深意。正是100年前的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在英国启航,载着多少人对新世界的向往,最终沉入海底。
有人说,3D翻拍主要是一种市场策略,其目的就是提高票价,观众并不能从中获得太多的惊喜。但也有人反驳,这部影片承载了太多的记忆,故人再来,被赚点钱去又有什么要紧。3D翻拍,这新壶里装的是技术,还是怀旧,也只能等诸位看客自己品尝后,才能辨得明白。

《泰坦尼克号》归来:有多少回忆值得重来?

毫无疑问,在这十几年时间里,电影业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泰坦尼克号船沉之前的一些情节可以打动那个年代的许多观众,但是对于现在的观众,他们会不会愿意为这些老套情节和这部“老电影”买单,还是个未知数。翻拍向来不是一个很容易讨好观众的活儿。在细节上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引起老影迷的不满。在这点上,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看得非常透彻。从一开始,他就表示,3D版《泰坦尼克号》的镜头和剪辑会100%忠于原片:不做改动的一大原因也是希望观众们可以专注于电影本身,而不要想着去挖掘哪里变了,这样会影响观影的效果。如果情节改动不是看点,那么3D翻拍与真正3D拍摄之间效果的不同,就成为这部影片的最大悬念。詹姆斯·卡梅隆对这次的3D翻拍表现得相当坚定和自信:《泰坦尼克号》的转制效果绝不像某些大片“只有字幕是3D的”。“对我来说,转制合格的标准就是要让观众相信影片就是3D直接拍摄的,并非通过后期转制而成;你既能徜徉漫步于奢华高雅的船舱中,又会与杰克和露丝共同经历那段九死一生的沉船惨剧,这绝对会给你带来一种全新的非凡观感。”
新技术的运用自然让人期待,但我们也不能将新的技术从电影本身拉出,技术的发展对于电影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技术与电影本身过于分离,这样的技术也仅仅是花腔而已。《泰坦尼克号》中有太多的经典镜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女主角露丝带着那顶蓝紫色的帽子优雅地从车上走到船下慢慢转身;作为象征工业化的锅炉舱中强而有力的活塞声,雄伟崭新的甲板,生机勃勃的跳舞厅;杰克在船头那句经典台词,“我是这个世界的国王!”影片结尾,那震撼的场面——船身断成两截,船尾整个沉入海底……尽管已经过去了15年,这些镜头仍让观众记忆犹新。现在的3D技术为电影镜头加入视觉虚拟维度,能否使得这些画面变得更加的震撼?“詹姆斯·卡梅隆”这块金字招牌再次出马,是否会颠覆我们对3D的理解?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等到影迷们迈出电影院那一刻才能揭晓。詹姆斯·卡梅隆似乎一直走在大部分电影人的前面。2009年的一部《阿凡达》为3D电影大肆进军好莱坞吹响了号角。“3D”这个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的技术,终于不再羞答答地养在深闺之中。而当大家一窝蜂地开始倒腾3D拍摄技术时,詹姆斯·卡梅隆却又打起了3D翻拍的主意。这部用后期技术制作的“伪3D”电影,能否如《阿凡达》一般,再次在行业内树立一个新的标杆?最近几年,3D电影成为各大影院放映的趋势。但是,将较早的电影转换成3D电影还算是一件新鲜事,其中迪斯尼公司可谓是领头羊。在过去两年时间里,迪斯尼公司已经用几部电影做了实验:《圣诞夜惊魂》,《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2》,有几部片子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这些翻拍,都被认为是电影公司二度“淘金”之作,并没有在业内引起太多波澜。加入3D技术并非是票房“灵药”,由2D转成3D播放,也有失败的例证。最近的例子就是由2D技术拍摄的希腊故事《诸神之战》。这部电影最初确定上映的版本是2D版,在拍摄电影期间,3D风潮愈演愈烈,最后影片的制片方华纳决定把本片制作成3D版,于是就用电脑技术对这部电影做了后期制作,但最后3D版本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好评。有了前几次不算成功的尝试,此次《泰坦尼克号》卷土重来却声势浩大,不得不让人佩服卡梅隆强大的号召力。

经典影片3D化成趋势,保护旧作还是二度“淘金”?

像这样的电影改版翻拍也并非是史无前例。上个世纪80年代就经历了许多电影界的变革且备受争议。与这次3D电影转换潮流相似的例子就是彩色化——即将经典的黑白电影转化成彩色电影。其中的先行者就是特德·特纳,他所创办的特纳经典电影频道,是从时代华纳和特纳电影库这一世界最大的电影资料库中,精选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精彩影片,呈现美国古典电影黄金时代的经典画面。其独特的资料性怀旧性欣赏性首屈一指。该频道不惜花费高昂的人力物力将《拉萨布拉卡》和《生活多美好》等经典电影重新制作成彩色电影。这样的做法遭到了许多正统主义者的嘲讽。很快这样的彩色化尝试遭到了冷遇。
对于我们来说,嘲笑彩色化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使原本的电影失去了艺术的完整性,并错误地估计了电影观众的品位。但对于电影公司来说,3D翻拍经典电影必然有利益这方面的因素考虑。要拍摄一部纯3D电影花费的时间和金钱,都已经成为各大电影公司的噩梦。而转制一部2D电影往往只需数百万美金,何乐而不为呢?将2D电影转换成3D电影的最大支持者就是乔治·卢卡斯导演。他已经宣布要将六部《星球大战》电影转换成3D电影重新上映。
第一部《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也已经在今年2月上映。与卡梅隆一样,乔治·卢卡斯对星战系列的3D翻拍显得信心十足,他的宣传策略是将3D技术与电影艺术扯上关系。他曾强调,“3D翻拍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这需要艺术家来完成。我们现在做的,不是找新的机位,而是从现在的视角,重新看待这部电影”。
然而观众们似乎没有那么买账。很多“星球大战”的粉丝们都对卢卡斯导演一再改动原来的星球大战三部曲而感到恼火。3D版《狮子王》的网络信息留言板上也充斥着观众的抱怨。至于其中的原因,虽无法用一言半语解释清楚,却也能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评价其翻拍经典之作《外星人》后的感慨中略知一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曾公开表示他对于几年前翻拍1982年版的《外星人》感到了十分后悔,“如今,我十分后悔当年的决定。不是因为影迷们的不满,而是因为我对我自己很失望。我太喜爱这部电影,我想如果科技进步,我也许能改变什么东西。但是后来我才意识到,我这么做却毁掉了许多人对于《外星人》这部电影美好的回忆。”
人们对于电影《狮子王》或者《星球大战》三部曲的3D翻拍表示不满的原因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原版电影已经产生了感情。如今的3D版《泰坦尼克号》,会像黑白电影的彩色化般昙花一现,还是会改变整个电影领域的游戏规则,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3D翻拍技术解析
去年10月,《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纽约媒体发布会上向大家展示了最新制作的几个3D《泰坦尼克号》镜头,并表示虽然是重新制作的电影,但是“这艘船还是会沉入大海。”3D《泰坦尼克号》逐帧修复转换,总耗时60个星期,耗资1800万美元,目的是为了将原来的《泰坦尼克号》打造成一部由3D镜头拍摄的电影。詹姆斯·卡梅隆与美国Stereo D公司合作,充分运用了他过去在3D电影拍摄上的经验,与他的团队一起打造了这部3D《泰坦尼克号》电影。卡梅隆导演表示,“我们的团队每周都要花上20到30个小时来重新制作电影。此外,我每周还要花上4到5个小时重新审核团队的工作。”近日,《纽约时报》以《泰坦尼克号》中经典的一幕——由演员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露丝登上船的那个镜头为例,解释如何在技术上将2D电影转换为3D效果。创造“深度图” 在2D版《泰坦尼克》中,这个镜头是由距离很远的长镜头完成拍摄的,所以片中的画面中很多的背景都在焦距上。
卡梅隆导演想要给观众带来一种深度距离感,他的拍摄风格也非常适合将2D电影转化成3D电影。为了制作3D电影,制作团队将每一个拍摄物分离,并将其放在卡梅隆导演所说的一幅“深度图”上。所谓“深度图”,是指对于照明物可见的各物体表面到该照明物的距离数据记录。每一个物体之间都有一定的深度空间,变成了各种“深度平面”。“我们得十分小心。我们得在各个人物身体和脸部之间打造一定的维度。而且还得预留一些额外的交叉前景。这些额外的空间需要很好地拉向一个完全不同深度的画面。”在银幕上,就会呈现一个带有远景额外空间的精细镜头,观众们会感到这些镜头就近在眼前。

填补空白
为了打造3D效果,Stereo D公司的技术人员必须得打造出分离的影像,这些影像将模仿左右眼影像。这部重新制作的3D电影最大的挑战来自:如何填补空白画面的阴影。也就是说,如果你将一只手放在脸的前面,将注意力放在背景影像上。当闭上一只眼,你可以看到一个影像。如果换一只眼,手掌所遮挡的部分物体就会呈现。这就是3D成像的原理,但是如果一部电影是用2D技术拍摄的话,第二视角是不存在的,只会出现一个空白。卡梅隆导演说:“那些特效画面主要由周围画面或者之后的画面选取的像素而组成。他们得组成一个新的图像,从而填补那些空白阴影。”在这部电影中,泰坦尼克号沉船的那一幕就是从其他图像填入到那些空白的空间中。

调整景深
除了填补空白阴影镜头的难度,为了制作精良的3D效果还需要克服的难题在于景深的打造,主要是靠近镜头的人与他人之间的深度距离,就好像挂上肩上的镜头。“通常情况,在这些镜头下,不在聚焦范围内的前景范围演员与背对着镜头的演员们和处于中心的在中景范围演员之间,没有足够的深度空间。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调整他们的个个角色之间的在画面上的距离。”卡梅隆导演还认为,片中某些场景要慎用3D技术,比如一些长距离镜头变成宽镜头。当制作团队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个镜头变成宽镜头,以做成3D效果,他发现这个镜头看起来就好像一幅微型画。“我不得不将这些镜头从拍摄物上拉得更远一些。”

影像描摹
为了使拍摄物在画面中能产生分割的深度空间,Stereo D公司的工作人员采用了一个名为“影像描摹(rotoscopi ng)”的技术。“影像描摹”是使用电影镜头里的活动影像来作为要绘制的图像的底样的一种动画设计技巧,这样,艺术家就可以追踪每一帧,或为每一帧创建图像。它可以认为是“电影的手绘”。利用这种技术得到的手绘的运动图像也会给人一种强烈的栩栩如生的印象。卡梅隆团队运用这个技术在每一个拍摄物周围画出线条,使得每一个拍摄物在不同的深度画面上。
“比如露丝的肩膀边缘,我们就要把镜头定格在露丝的像素上,并把她背景像素分隔出来。这样露丝的肩膀边缘就很清晰了。同样地,我们也是这样地将她的身体,脸庞和帽子所有东西都清晰地体现出来。”电影制作团队都要将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场景做这样的技术处理。所以,这部3D版的电影会与原来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

3D翻拍影片
《美女与野兽》原版首映时间:1991年 3D版首映时间:2011年《美女与野兽》是传统的二维手绘动画,在3D化的过程中,迪士尼的工作人员以二维手稿为蓝本,重新创造了三维模型。然后把这两个“图像”合并在一起,做成3D电影。 《玩具总动员1&2》原版首映时间:1995年;1999年 3D版首映时间:2009年为了迎接2010年3D版《玩具总动员3》的到来,迪士尼特别安排了皮克斯名作《玩具总动员》与《玩具总动员2》3D立体版本上映。《玩具总动员1&2》是通过迪士尼拥有的专利技术“Disney Digital 3-D”重制成的立体电影,重映后共收获3070万美元票房。
《狮子王》原版首映时间:1994年 3D版首映时间:2011年《狮子王》是迪士尼历史上最成功也是最吸金的动画片之一,这部1994年上映的经典曾在2002年就以IMAX版本重映过。此次3D重映本来只是为了推广3D版蓝光产品,在北美进行小范围重映,却在上映后引起热烈反响,连续夺得两周的票房冠军,于是迪士尼打破原计划,又延长上映一周。
《星球大战1-6》原版首映时间:1977-2005年《星球大战》是毋庸置疑的影史经典,更是众多科幻影迷心中的圣经,这次,20世纪福克斯公司计划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即先前传后老三部曲)的顺序,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安排6部《星球大战》3D版重登大银幕。对于想重温经典的星战迷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星战系列第一部《星球大战前传一:魅影危机》已经于2012年2月上映。除了上述提到的几部已经或即将上映的重点影片,《壮志凌云》,《终结者》系列,《指环王》系列,《三百斯巴达勇士》等经典也都放出了要3D转制重映的风声。电影市场无疑将掀起一股3D转制重映的热潮。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