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张慧瑜:能对抗“郭韩”的,只有大妈的广场舞了(上)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毛尖、张慧瑜:能对抗“郭韩”的,只有大妈的广场舞了(上)
毛尖、张慧瑜:能对抗“郭韩”的,只有大妈的广场舞了(上)
关键词:“郭韩”电影 广场舞
我其实不想批评郭韩电影,因为连他们的粉丝都知道,他们拍不出好电影,我觉得难堪的是,面对这些电影,我们没有批评话语可以用。我们所有的冷嘲热讽,最后都会变成票房的锣鼓。今天看看,在这个时代,能对抗郭韩的,只有大妈的广场舞。

能对抗“郭韩”的,只有大妈的广场舞了(上)

对话人:

毛  尖   华东师范大学

张慧瑜   中国艺术研究院

 

“在这个时代,能对抗郭韩的,只有大妈的广场舞。”

 

张慧瑜:毛老师,很高兴能够和您聊一聊最近很热闹的一个话题,“郭韩大战”,您看过《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这两部电影了吗?喜欢吗?

毛  尖:两部电影,我差不多都是最后一批观众,因为实在提不起兴致,然而不看,又似乎错过了当代生活。再说了,好歹自己也算一影评人,当然,现在让我们满心期待走进影院的日子,差不多也是世界杯的频率了;影评人呢,也基本是文化界的徐虎。说回这两部电影。我都不喜欢,没有喜欢的条件。但看完后,我真是想了很久,我对郭敬明的生产方式是有重新认识的。

张慧瑜:现在进影院真是很犹豫,想看的电影不多,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写稿不得不去影院看。这两部电影也是如此,我是凑在一起看的,和预想得差不多,没有格外的惊喜,确实影院电影越来越不好看,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引进片。《小时代3》比前两部剪辑得更加流畅了,但基本上没有故事,人物依然很单薄,一会哭,一会闹,比动画片还弱。《后会无期》也是如此,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又一个俏皮话,想拍出叛逆、流浪的感觉,但总觉得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在路上”本来是忧伤、残酷、绝望的故事,想不出来为什么要讲这么多笑话。两部电影最突出的现象是高票房,《小时代3》过5亿,《后会无期》后来居上,过了6亿,除了票房,这两部电影已经没有什么文化价值。

毛  尖:文化价值现在就剩下价值,或者说,对电影而言,票房已经成为最大的文化价值。我不想意气用事地说这句话,半个多世纪前,新浪潮一代的电影作者就发出过类似的叹息,用戈达尔的表述,“电影就是金钱”。这话当然不能贬义地去理解,追求票房不是罪,甚至,时不时地,还能对电影艺术作出贡献和推动。但现在的问题是,票房成为最后的图腾,佛挡不住,魔也挡不住,全中国两万块银幕,神作没有,怪作也没有,粉丝电影的江湖,贾樟柯要为韩寒站台,莫言也要恭维郭敬明。我其实不想批评郭韩电影,因为连他们的粉丝都知道,他们拍不出好电影,我觉得难堪的是,面对这些电影,我们没有批评话语可以用。我们所有的冷嘲热讽,最后都会变成票房的锣鼓。今天看看,在这个时代,能对抗郭韩的,只有大妈的广场舞。

张慧瑜:这个说法有意思,大妈广场舞应该是和电影院等偏中产阶级的都市空间不一样的文化形态。电影原来也是一种群众艺术,比如露天电影院、流动放映队等,但是近些年电影已经变成了一种只与都市青年人发生关系的文化消费品,而大妈广场舞却带有群众文艺、群众联欢的感觉。相比幽暗的、自恋的银幕,广场舞有一种昂扬、吵闹、参与的人气。也正因为大妈广场舞的声音“惊扰”了中产阶级社区,所以从这种“鄙夷”的目光中,大妈广场舞这一随处可见的现象才成为热议的话题。

毛  尖:是啊,我每次看小时代,就觉着能让主人公各种毛皮各种披风各款恋情各款失恋显得不合时宜的,就是广场舞了。

 

小时代,大时代

 

张慧瑜:我觉得《小时代》还是有正面价值的,它的意义就在于贡献了“小时代”这样一种对时代的命名方式,这种对时代的感受很精准,尤其是用来描述90年代市场化以后的状态。与“小时代”相参照的就是“大时代”,什么是“大时代”呢?远的不说,20世纪就是“大时代”。从晚清到五四、到抗战、到建国、到大跃进、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这些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大时代”,生活在“大时代的儿女们”有一种被时代裹挟、推动时代发展的“主体感”,是一种“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可是,革命结束或革命失败之后,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个人与时代、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个人只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个人是一种渺小的、无力的。从这个角度,“小时代”又很真切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症候。

毛  尖:“小时代”可能是80后、90后一代的真实体验,而从电影看,所谓“小时代”和这个“大时代”的全部对话关系就在金钱上。因此,小时代,就是用金钱解释所有的关系,用金钱抒情,也用金钱解决和隔离所有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郭敬明比韩寒更表征这个时代,也就是说,郭敬明可能成为一代“小金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韩寒不是。而长远来看,郭敬明永远不会模仿韩寒,但韩寒会越来越成为郭敬明的模仿者。这部《后会无期》,表面看票房好过《小时代3》,但《小时代》系列是这个时代的连续剧,郭敬明可以无限生产这种电影,如果这也叫电影的话。郭敬明生产这种电影根本不用花力气,但韩寒不一样,看得出韩寒是花了力气的,而且他在宣传视频里很有抱负地表述,他要做一部让中国人能记住的电影,他的自我比附对象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他用功了,也用心了。但是,就现在这个微电影的断裂状态,靠耍小聪明的几句台词推动超现实的剧情,感觉他如果不用郭敬明的方式做电影,他没法往下走。韩寒嘲笑郭敬明一下子搞了三部曲,但他一定打心眼羡慕郭敬明的生产力。

张慧瑜:我同意你的看法,韩寒基本上还是80年代以来的个人主义者,相信自由、独立的个人是最重要的,就像王小波的说法“做一个特立独行的猪”,我想在80年代、90年代,个人主义是合理的,市场经济也给个人提供了成长、成功的空间,而新世纪以来,这种个人奋斗、美国梦的故事基本上已经破产了。这也很有意思,郭敬明本身是一个从底层奋斗成功的典型,但是他的《小时代》恰好不讲个人成功、励志的故事,而是富二代,是直接从上一辈继承财富的故事。就像叙事者林萧的独白,有些人天生就生活在“云端”,“他们的双脚远离世俗的灰尘,他们是活在云端的命运宠儿”。这是《小时代》最真实的地方,这样说是不是有点拔高《小时代》?

毛  尖:郭敬明比韩寒抱负小,但其实比韩寒更聪明,他洞察了这个时代最庸俗的一面,而且毫不犹豫地代言这种庸俗,歌颂这种庸俗,也是在这里,我觉得他聪明极了。他没有受过去价值观的主导或限制,更没有电影史或艺术史的追求,他只做小时代的主人。但韩寒不一样,他想两边讨好,而他未来要继续赚钱,只有去模仿郭敬明的赤裸裸,因为事实上,他更加两手空空。说到底,观众不会把《小时代》跟其他电影比,郭敬明自己也不去比,但韩寒要跟姜文去比,他拿什么比啊?

 

“《小时代》是新的上海故事”

 

张慧瑜:郭敬明把《小时代》放置在上海,还是挺有意味的,而且是上海的浦东,是浦东的陆家嘴。90年代南巡讲话之后,上海取代80年代的深圳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旗舰店”,至今上海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再次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升级的发动机。按照郭敬明的话,“这是一个以光速往前发展的城市。旋转的物欲和蓬勃的生机,把城市变成地下迷宫般错综复杂”。这种无法用文字描述的“光速”在电影片头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快速剪辑和航拍镜头中的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摩天大楼显得气势磅礴、熠熠生辉。不再是上海怀旧和老电影中外滩万国建筑群,而是浦东陆家嘴成为了“机器巨兽”的象征,一个新世纪以来拔地而起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的金融心脏。而《小时代》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片名就是把“小时代”巨大的文字体像高楼大厦般矗立陆家嘴的楼群之中。相比90年代的《长恨歌》、世纪之交的《上海宝贝》,还有近年引起热议的《繁花》,《小时代》是一种新的上海故事。

毛  尖:你比附的这些作品,《长恨歌》《繁花》不说了,就算是《上海宝贝》,恐怕也不愿意被拿来和《小时代》进行对照。《小时代》里面没有上海,只有几个上海的广告符号。但这个空心的上海很厉害,我感觉在这里需要对郭敬明作一个重新的评估。他把金钱、上海这些东西的历史全部清空了,然后就在最表层的地方设置新的价值交换原则,多少钱可以换取多少感情,多大钻石娶多美姑娘,他把这一切表达得很顺理成章,铜臭气十足,但又一派动漫风。

张慧瑜:不过,我们这个时代除了炫富和拜金,确实也没有其他的价值观,这一点,我倒有点同情和理解80后、90后,因为他们成长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革命、理想都失败的世界,他们没有选择,只能生活这样一个世界中。所以,年轻人都很犬儒,甚至会觉得既然生下来就是屌丝也没有办法,只能和土豪做朋友,而不会走向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反抗。

毛  尖:前面说到郭敬明的电影“铜臭气十足”,我要强调的就是这个“十足”。郭敬明不藏藏掖掖,不像韩寒用各种文青的方式藏起金钱,反而搞得左右支拙。而对于80后、90后一代,他们可能不一定重视金钱,但他们会喜欢这种赤裸裸的金钱表达,对于郭粉,这样十足的铜臭,也可能构成一种逆式文艺腔反抗吧!所以,对于这样的价值观,除了广场舞,我们真的祭不出神器与之抗衡了。

张慧瑜:《后会无期》还是和《小时代》不同的,有一种小资、文艺气质,追求一种在路上的感觉,但实际上“在路上”又什么都没有看见,除了耍贫嘴之外,“在路上”也很空洞。这些无由来的冷嘲热讽不像以前韩寒对社会现象的嬉笑怒骂,更像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玩笑,除了给影片增添笑料和段子之外,不能给马浩汉们带来任何情感的波动和蜕变。

毛  尖:《后会无期》的影片构成,就像钟汉良扮演的骗子,表面很文艺,其实是骗子。编导对自己的智商很有信心,对观众的阅历没有想象,然后提溜着我们去见识当代电影的几个主要主人公,以女性为例,分别是:家乡女友、文青妓女、异母妹子,这些姑娘,讲出来的话,都有韩寒风格,主要语法特征和郭敬明主人公区别不大,就是用大词表达小感觉,是小学生常用的扩词造句法,说点“我曾经跨过山和海,也穿过人山人海”这种所谓的“金句世界观”。我的判断是,他们倒也不是耍贫嘴,他们真心觉得这样说话很酷,虽然这种话,普通人是没脸讲的。

 

“哈利·波特的粉丝不会往上去看狄更斯,他们只会寻找哈利·波特”

 

张慧瑜:从电影的角度讨论《小时代》和《后会无期》可能是无力的,《小时代》的影像风格除了大摇臂,还是大摇臂,而《后会无期》也像毕业作品,他们之所以受欢迎,是来自于他们在文学市场所积累的粉丝,而这些粉丝又是当下中国主流观众群体。

毛  尖:没错,粉丝电影的恐龙逻辑。所以路金波说得很对,就算韩寒拍成一坨屎,这电影照样不会亏。我以前对粉丝电影还抱过一些期望,想着如果章子怡孙红雷出演了《建国大业》,共和国历史可能就多一些读者。但现在我死了心,哈利?波特的粉丝不会往上去看狄更斯,他们只会寻找哈妹?波特。

张慧瑜:您看郭韩的小说吗?

毛  尖:我买过他们的小说,也翻过,但没法看完。他们的粉丝如果以前有分流,现在区别不大了,虽然韩粉可能觉得自己更高端一点,但相比之下,郭粉忠诚度更高,这也是郭敬明厉害的地方。

张慧瑜:郭粉的“群众基础”是中学生,更低龄、更相信白日梦,而韩粉更小资、更中产,更大城市一点。有人说《小时代》的成功还与电影市场向三四线城市院线扩展有关,很多票房是三四线的“小镇青年”贡献的。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也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三四线城市的院线市场越来越重要,相比前些年以一线大城市为主的电影市场来说,而三四线观众与一线观众的观影习惯又不一样,比如三四观众可能更喜欢看国片,不像一线城市这么西化、好莱坞化。

毛  尖:我对三四线城市的院线市场没有什么研究,十多年前,在三四线城市,录像厅负责港片西片的传播,生意都好,电影院在放映非首轮的国产片,生意不怎么好。但现在录像厅没有了,网络普及后,西片转道互联网,三四线的国产片市场,反而起来了。尤其,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按经济学原理,口红会卖得好,电影会卖得好,三四线现在可能是国产片的票房重地。这个变化,我觉得也是粉丝电影现在这么兴盛的一个原因,比如郭韩的大量粉丝就在三四线城市。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