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在缩小还是扩大社会不公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教育是在缩小还是扩大社会不公
教育是在缩小还是扩大社会不公
关键词:教育 社会不公
教育对于社会公平有什么功能?人力资源需要严格的分工、严格的分等,但是人出生的时候是混沌一片的,怎么把人类切块分类分等呢?就要靠教育。于是教育就需要有考试、大纲、课本、学校、时间表等。工业社会的教育基本上是要产生劳动力,劳动力的产生是要把人分层分等,分层分等需要信号,就是学历,学历是由学校产生的。这是全世界所有政府愿意投资到教育的基本原因,教育投资属于一种经济话语,讲究经济回报。
    2000 年的时候,全世界制定了一个《千禧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简称 MDG),为期 15 年。当时有八个领域,教育是其中之一。关键是重新提出“全民教育”这个话题,因为虽有 1960 年代、1990年代几次全球动员,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儿童还是没办法全部入学。《千禧年发展目标》在 2015 年就到期了,全世界都在讨论 2015 年以后怎么办。教育越来越复杂了,但是主题有显著的变化。第一,把“全民教育”改成“全民学习”;第二,“教育公平”代替了“教育入学”这个大主题。因此,教育公平是全球性的问题,不是中国才有的。

    我现在逐渐觉得,一个国家怎么才算发展得好,起码有两个可以看得到的维度:一个是富强,一个是公平,二者缺一不可。

    在国际上,有关公平的讨论有三个概念,也许有人认为可以互通,其实是指涉三个不同的概念:Disparity,不匀;Inequality,不均;Inequity,不公平。不匀,是指有差距;不均,是指不划一;不公平,是指机会不均等。

    今天,全球在讨论“后 2015”的全球发展规划。在教育领域,“公平”更是上升为大家关注的头号主题。然而,喊教育公平的人很多,认真分析的却不多,于是大家泛泛而谈。最近在内地参加的一些会议,从方方面面讨论教育公平,相信中国很快就会对这个问题有领先的认识。

    这里面有一连串的问题:社会能够公平吗?如能够公平的话,教育在公平中会起什么作用?不能公平的话,最大的公平是什么?教育又起什么作用?教育作为一个体系、一个制度可以公平吗?公平是什么意思?在学校教师这个层面,什么才叫公平?怎样才算对社会公平作出贡献?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吗?最关键的是教育是在缩小还是扩大社会不公?

    这里先说说我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看法。现代学校教育的模式,其来源基本上是西方的。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演化,本质并没有变,依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西方的所谓学校制度或者全民的教育制度一般追溯到 19 世纪中期,有些人认为是 1870 年英国首先有了《教育法》才开始的。

    工业社会基本的结构就是像工厂一样,前线是一大群劳动人员,接着是工头监工,然后是层层管理一直上去,到总工程师。这是机构的结构,也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后来服务业出现了,所有的公司也是这个结构。这个结构,也变成了收入的结构、地位的结构,全社会就是这样一个金字塔。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社会明细分工是最基本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这样开始的,明细分工、等级森严、上下分明、规章制度,等等。金字塔是结构性的不均。在工业社会里面,人类被看成是分类的,也是分等级的。假如这种社会结构不变,社会最可能达到的公平是什么呢?

   回头再来看教育,教育对于社会公平有什么功能?人力资源需要严格的分工、严格的分等,但是人出生的时候是混沌一片的,怎么把人类切块分类分等呢?就要靠教育。于是教育就需要有考试、大纲、课本、学校、时间表等。工业社会的教育基本上是要产生劳动力,劳动力的产生是要把人分层分等,分层分等需要信号,就是学历,学历是由学校产生的。这是全世界所有政府愿意投资到教育的基本原因,教育投资属于一种经济话语,讲究经济回报。因此教育基本上是把人类变成人力资源的过程,目前,这种状况还没有很大的改变。

    因此教育本身也是分类分等。现在我们的教育制度跟劳动力的金字塔是很吻合的,大多数社会都是这样:不念什么书或者刚好完成义务教育的是体力劳动者,高一点的是技工,然后是技术员和工程师。刚才提到的金字塔,是知识的结构,也是学历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问:教育是治愈社会不均的良药,还是社会不均的催化剂?于是引出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议题。

    第一个议题:教育可以导致社会公平吗?看来答案是否定的。1960 年代,人力资本学说流行,把 learning(学习)与 earning(收入)联系起来。照道理,学得多、赚得多;人人都学得多,岂非人人都赚得多?于是社会就会均等?其实不可能,因为社会的不均,并不是因为教育的因素造成的,也不可能单靠教育来达致社会公平。

    第二个议题:教育的公平有意义吗?虽然社会不均,但是人们相信,教育的公平,可以减少社会不均。这是历年来讨论教育公平的核心。这里衍生出几个子议题。

    子议题之一:教育的投入可以均等吗?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每个学生得到同样的资源。中国自 2006 年修改义务教育法,就做出许多努力,计算基础教育每个学生的“生均成本”,以便保障学生的应得。不过,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都由地方财政支撑,于是教育投入就会有地区差异。投入并不限于金钱的资源。上海的小学实行就近入学,也是均化资源的一种措施。上海和新加坡作出的扭转“差校”的措施,也是为了保障学生有均等的教育投入,经受同等的教育过程。

    子议题之二:教育的起点可以均等吗?答案应该也是肯定的,但却不容易做。最明显的是特殊教育,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获得高于平均的资源(例如失明的学生需要盲文翻译、失聪的学生需要手语翻译),他们才能受到与其他学生同等的教育。这额外的资源,就是尽量让他们可以与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点。让贫困家庭的子女受到额外的补助(如农村的“两免一补”),都是属于起点均等。

    但是,投入均等与起点均等,都不会自动带来结果的公平。于是有机会均等的公平维度。机会均等,也许是在社会不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这也许是目前为止,西方市场经济里面,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这也是“均等”与“公平”的差别。

    第三个议题:教育可以促进机会均等吗?教育,恰恰是促进机会均等的重要机制,这也许是教育对于社会公平最显著的功能。也就是说,社会的不均结构也许不会有突变,但是结构里面的个人却可以有充分的流动机会。教育虽然不会令社会变得平等,但是却可以让人人有机会参与竞争,人人有机会进入社会流动。

    中国古代的科举,是教育机会均等的典型。“十年寒窗,一朝成名”,这个不是机会均等吗?起码给人的印象就是不管你多么穷困,只要勤奋,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的,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当状元。但这不是社会公平,因为门生脑子里想的,是“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现代呢?前不久我在上海参加“成功教育”的一个庆祝会,我觉得“成功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机会均等的典范。因为它让每一位学生(即使是被认为是蠢的学生)都觉得自己能够成功,而且真的成功。但是,现在的教育制度(例如学生考试分配)、学校生活(例如只着重某类能力)、教师观念(例如认为有些学生是蠢的),大致上都没有教育公平的概念。“成功教育”的起点,认为学生失败是因为他们感到我们认定他们失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散播“不公平”的观念。

    机会均等的议题,还有一个时间的因素,一般很少考虑。也就是说,不能因为眼前大家都有工作了,收入也不错了,就算是机会均等了。还要看 15 年、20 年以后,当社会又变了,是否大家都有往前走的机会。

    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发展高等教育,过去一些国际机构(例如世界银行),反对发展中国家超越基础教育去发展高等教育,现在看来是堵塞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前途。发展高等教育,是为未来做打算。国家如是,个人如是。国家不发展高等教育,不出许多年,很多人就会永远被压在社会的底层,成为社会的包袱。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流行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说法,就是和起点公平唱反调。去年 8 月份在深圳的一个大讲堂,我就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话本身是错的,应该是“不要错在起跑线上”,而不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一开始就把孩子放在“输赢”的格局里面,其实是在严重地灌输不公平的概念:我赢就表示你输!

    第四个议题:教育会加剧社会不公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创立“成功教育”理念的刘京海,在他女儿五岁的时候,被她一句话激发了:“我们班里面有五个笨蛋!”怎么在幼儿园里,就教孩子有“聪明”与“愚笨”之分?他觉得,在学校不成功的孩子,大多数是因为老师说他们笨,注定他们会失败;他们也从此认定自己会失败。刘京海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创办了闸北八中。

    香港的学校,至今很多仍然是从小就按成绩分班;我们的老师,不少仍然习惯于把学生按成绩排名(“考第几”);我们的小学毕业生,是按照成绩分为三个 Band 进入中学,因此社会上也习惯于把学校分 Band;我们的幼儿园、小学,招生的时候还是在各出奇招要考小孩的智力。

    这些做法,第一,在给学生灌输等级观念;第二,把个别学生牢牢地关在某个等级里面。如此长大的孩子,脑子里何来公平观念?我们满以为教育可以是医治社会不公的良药。然而,教育也许正是社会不公的源头之一。

    围绕着这些议题,我一直有一个疑团。闸北八中只收本区成绩最差的学生,用实际的成果,证明这些学生可以成功。他在上海“委托管理”了十几所原来被认为是弱势的学校,一样成功。刘京海可以让他的学生在教育体系里面上升,但是假如这是社会进化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那就意味着其他学校的学生就要遭遇失败。彷佛仍然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套局。对于整体社会的公平,有什么贡献?

    我现在悟出来的是:一棵树,每一片叶子都在争取阳光,这的确是“适者生存”,但是却并不一定是“优胜劣汰”。因为假如每一片叶子都善于争取机会,树的营养就愈来愈丰富,整棵树就会愈长愈高。结果是让更多的叶子能够得到机会,良性循环,树也就愈来愈茁壮茂盛;虽然叶子仍有高低,取得阳光的机会也不见得完全一致。

    社会也是这样,当人人都有机会进入社会流动,这个社会就会有更大的能量去整体发展,也会倒过来让每一个个人有更大的流动和发展机会。教育的社会使命,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希望、有能力、有可能创造机会发展自己。

   最后一点,教育公平不是新课题,在目前,却又有非常迫切的意义。社会在不断地变化,而且越变越快,变得不可测、不稳定、不安全。现在是生产形态在变,组织形态在变,工作形态在变,人才形态在变,社会期望在变,个人职业在变。这些都不是我的发现,而是常识,可以看成是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教育,是社会的希望!

    同时,我认为现在世界的新常态,是“乱世”。不是吗?连绵的严重天灾,不断的人为意外,新旧的传染疾病,难测的经济危机,潜在的战争威胁,突发的社会动乱,任性的政党纷争,泛滥的恐怖行动,弥漫的贪污腐败,普遍的社会不满。这种种乱象,二三十年不会轻易回转。如此,我们的下一代,是否有能力在乱世之中把握机会、创造机会?是否有和平、公平、正义的观念,创造新的世界?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的下一代要比我们强得多才行。不光是能应付这种状况,而且要能改变这种状况。因此,教育是社会的良心!教育,完全不是成绩好不好的问题。我们的下一代有能力把握机会、创造机会,这是个人和国家共同的愿望。

    教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意念上堵塞了学生的上进心,或者把“人上人”的观念误作为上进心。对于学生,为祸无穷!社会也不会有真正的进步。

    一个国家需要公平的社会,富强才能持续,一个民族只有人人可以成功才是伟大的民族,这是我个人对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在这个方面,教育责无旁贷。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