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的春晚 漠视的权利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歧视的春晚 漠视的权利
歧视的春晚 漠视的权利
关键词:歧视 春晚 权利
我们需要接受的现实是,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合理,但社会已经有更高的评判标准了,有些存在是需要改变的。
    不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多了,但还是有人看,也有人评。2015年春晚首先爆出来的评论,是关于大量节目内容涉及歧视,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吐槽,活跃的女性主义者和女权活动家们,已经详细的罗列了春晚节目中与歧视相关的部分,并发起了相应的行动。

    也有不少论者不认同春晚中存在歧视的问题。否定春晚存在歧视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文化上认为相应的群体太过于敏感,对于一些社会上常见的论调过于小题大做,诸如剩女、地域攻击、胖子等名词不过就是名词,有些人爱这么用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与歧视无关。第二种则是认为春晚节目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就如同法国的《查理周刊》一样,文艺作品也可以当做匕首和投枪,可以让人不舒服,其他人对此自由应当是包容而非围剿。

    这两种论证的模式,听起来都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能够自圆其说,但可惜的是论证的都与歧视和反歧视无关。

    对于歧视,比较通常的解释,是社会中的强势利益人群对于弱势利益人群的偏见和情绪化反应扩大后,形成的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行为模式,而保护其自身的利益、地位、文化、习惯等等。如果春晚中的特定词汇,对特定的人群发展构成了歧视和限制,不管社会是否约定俗成,就是属于歧视的。

    而反歧视针对歧视的特点,则在两个维度上进行反歧视的抗争。一是社会维度上,在权利的框架下,对于已有的社会文化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抗争,并推动改变。二是政治维度,在一些强势人群的推动下,一些限制弱势人群发展的方法进入了成文法中,则需要反歧视的行动者通过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议会抗争等方式,在政治层面改变格局。女权活动者对于歧视更为敏感,正因为是对不公正的敏感,从而开始推动社会的变革。

    春晚中就具体设计歧视的节目而言,大多数节目所呈现出来的是粗鄙的社会文化。比如南方人的方言比普通话更为可笑,女性还是传统社会的商品,年龄大了价值就会贬损、身高外貌都是问题等等。

    在主流文化看来,这样的说法就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实反照,如果说这都是歧视,那么主流人群都参与了作恶,这对于大多数自我评价还不错的人而言如何能够接受?

    我们需要接受的现实是,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合理,但社会已经有更高的评判标准了,有些存在是需要改变的。

    撇开传统的社会观念,从权利的角度看问题,方言并不是一种很土很可笑的历史产物,是不同地区和人民的文化权利的一部分。而大龄未婚女青年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没有获得依法交配证书的罪犯与交换生育资源的失败者。

    可正因为主流社会设定了普通话的标准,并以此为门槛层层设限。表面上看来,方言只是主流人群把不持有标准官方发音的人群转变为主流社会娱乐的一个用品。在更深层面上,是非普通话人群从就学到求职、就业、发展等等各方面就遭遇各种人为的困难,损失使用本族群语言生存与发展的权利。生下来开始,南方人就需要浪费在更多的时间在如何把河南与荷兰的拼音区分开,从而确保拿到高考语文题前三题的分数,进入更好地学校,而不是学到真正的知识。

    对此,社会需要包容的存在不是在春晚节目中出现对方言的嘲笑,是思考如何让方言使用者也拥有公平竞争与发展的机会,是如何提供更便利的环境帮助不同语言人群的理解,而非粗暴的一刀切逼迫一部分人接受另一部分人的规则。

    再说,社会意识中对于大龄未婚女青年的歧视,同样可以回归到权利的原点。男权思维主导下的主流社会,发展出种种话语,挤兑女性的自由。表面上看来无害的总结,但无形中强化和加剧了对大龄未婚的歧视,将大龄未婚变为一种道德罪,挤压了女性生活方式的选择,承受更多的压力,被强迫接受有限的选择,影响到女性发展的权利。

    对于行动者所针对的春晚中蹦出的种种词汇,深究下去,背后都是弱势人群或者少数人群被限制了的选择权,被牺牲了的发展权。

    一叶知秋,行动者拿着权利的尺子,丈量那些看似轻佻的词汇,他们反对的并不是一种生活中戏谑的谈话,是那些掩盖在社会暗潮之中弱势人群和少数人群被赤裸裸扒光了羞辱与损害的事实,是社会生活中主流社会建立的并不合理的行为模式与法律规范的一部分。

    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平庸的恶,不仅习惯于这种恶,甚至于许多受害者本身也参与到恶的建构中来。这是在我们的传统习惯中,以大一统为准则,缺乏对少数人意见的重视,我们有没结婚、胖瘦高低,都以一个标准去衡量好坏,害怕成为异已,忽视了自己应该有的权利,应该有的尊严,自觉不自觉的卷入到作恶当中。

    我们需要正视,一个人无论状况如何,他/她都享有不被岐视,得到尊重的权利。如果没有以权利作为参考的通行标准,以损害作为检验的手段,对歧视的讨论终将无法有逻辑地展开。春晚中的这些言论,更容易被泛泛的言论自由作为辩解理由,这个辩解如同否定歧视一样,是纯感性的判断而非逻辑的陈述。春晚本身就是政治宣传机器的一部分,与言论自由毫无干系,其中的节目何谈能够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帜来维护内容的荒诞。

    相反,恰恰因为春晚具有十足的政治性,代表着一种所谓的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从而对于社会行动者而言,是醒目而突出的典型标靶,是改变与扭转传统社会观念的契机。抓着春晚的歧视问题而行动,毫不突兀,是恰到好处。因为,对不起,春晚,你歧视了。这种歧视,在社会公众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不该,也不能再持续下去。以公益行动反对歧视,改变固有的观念文化,将迎来崭新的未来。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