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婧、赖正哲: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公共空间与性别歧视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熊婧、赖正哲: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公共空间与性别歧视
熊婧、赖正哲: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公共空间与性别歧视
关键词:女性主义 公共空间 性别歧视
我们经常不假思索地将生活的空间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多半认为它是中立而客观的,不察有任何性別权力的介入。但原来生活空间中存在着严谨细致的性別宰制关系,性别语言在空间中随处可见。女性从出生就被叫着温柔贤慧的名字,坐姿形态被要求端庄得体,结婚生子后被迫离开原生的家庭环境。女性从身体的基本空间就被社会规范要求自我限缩。公共空间里看似无性别差异的环境,如公厕、地铁,实际上却存在不便于女性的设定。女性自己穿着的“不检点”成为发生性骚扰、强奸事件的原由等等。
【内容简介】我们经常不假思索地将生活的空间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多半认为它是中立而客观的,不察有任何性別权力的介入。但原来生活空间中存在着严谨细致的性別宰制关系,性别语言在空间中随处可见。女性从出生就被叫着温柔贤慧的名字,坐姿形态被要求端庄得体,结婚生子后被迫离开原生的家庭环境。女性从身体的基本空间就被社会规范要求自我限缩。公共空间里看似无性别差异的环境,如公厕、地铁,实际上却存在不便于女性的设定。女性自己穿着的“不检点”成为发生性骚扰、强奸事件的原由等等。事实上,空间中一直有着对女性严重的性別歧视。本期沙龙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北京妇女传媒检测网络的研究员熊婧以及来自台湾的社会运动家,空间与性别观察研究者赖正哲,和大家一起探讨空间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并介绍如何通过反歧视的倡导和行动,打造一个性別平等环境,重新审视空间与性别的关系。
【嘉宾简介】
熊婧,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新浪@女权之声编辑,曾多次参加性别平等倡导和民间反性别歧视行动,拥有丰富的反歧视行动经验。
赖正哲,通称阿哲,台湾社会运动家,建筑系科班毕业,长年投入争取同志权益的社会活动,是台湾同志运动圈的重要代表人物。于1999年创办华人地区首家同志书店“晶晶书库”并积极营造性小众社群空间,先后开设“晶晶咖啡”和“晶晶艺廊”。2011年第九届台湾同志游行总召。著有《去公司上班新公园男同志的情欲空间》一书。对空间与性别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阿哲:被形塑出来的空间
我叫阿哲,从台湾来。在台湾,我先是念专科学校的建筑课,后来去念大学的建筑系,再后来去念建筑研究所,建筑的学习过程有12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有想到,我那么熟悉的跟空间有关的这个建筑科系,居然是和性别那么息息相关。之所以我念了12年从来没有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各位都很清楚,大部分的建筑师是什么性别?男性!建筑科系的老师大部分也是男性,所以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什么性别的问题,而我本身也是个生理方面的男性,所以我也认为这个男性的空间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一直到我研究所快毕业的时候,我自己做了一些和性别有关的论文研究,才发现,空间里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性别的权力关系。
我们先回顾一下空间中存在着怎样的性别的权力关系,存在着怎样的性别压迫。
所谓公共空间,不是“母共空间”,这个“公”就是男性的空间,以前还有女人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讲法,最好女人都在家里,都不要出门;甚至在台湾,还有这样的习俗,如果没有结婚的女人过世了,是不能进家庙的,只能进叫姑娘庙的无主野庙,不论生还是死,女人在空间里的位置都是被漠视或不被尊重的。当然还有很多说法,比如“男主外女主内”,都是在讲空间的,人造空间就是一个男造空间。一个女人要是在公共空间被骚扰,我们常常怪罪这个女人自身的穿着不检点,行为放浪,太暴露了。最经典的是这句话,“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个女人也是隐形的,不被看到的。从这些说法我们可以看到,女人很刻意的被我们隐藏了。
那么,女人是怎样被我们很细致的隐藏呢?任何一个小宝宝一出生,我们就会给他一个名字,从命名开始,我们就希望女生和男生的名字不一样,我特别在网上搜寻了一下,台湾比较常命名的名字,女性排名第一位的叫梦洁,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很梦幻的女人;雅静,优雅文静;蕴涵,这个是收敛的,内敛的;还有淑惠、秀莲、雅芳等等。从命名开始,我们就希望打造一种想象,她是安静的,她是梦幻的,她不太有向外扩张的性格,这个名字就叫做女人。那我们来看男人的名字:越泽,越过广阔的水源,很豪迈;博超,博大超越;鹏涛,这个鹏就是气势非常雄伟;浩宇,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这些都是扩张性的名字;台湾常见的还有自强、建国、栋梁都是向外扩张的。从名字就可以看到,我们是怎么想象一个女人的身体和一个男人的身体是不一样的。从幼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告诉这个小朋友,如果你是女宝宝,你的房间最好是粉红色,如果是男宝宝,你的房间最好是蓝色或者是绿色。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怎么告诉小朋友使用他的空间,女孩子可能有纱帐,你要学会化妆,把自己打扮的像小公主,最好是安安静静的,但是男孩我们就说你要活动,你要向外发展,你要运动,所以有滑梯。从小我们就很细致的告诉他们,你的身体要怎么去使用,你做个女人,你是安静的,你是内缩的,你做个男孩,你就是外放的,外扩的,我们告诉女生在家里要缝衣服,要打扫,都是在家里的家事,做家事,都是被关在屋子里头的,但是男生我们鼓励他踢球、骑车,让他向外扩张。一步一步去训诫这些小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怎么做所谓的男人或者女人,大家可以明显的看到,在空间的使用上截然两种情况,我们认为厨房是属于女人,车是属于男人,厨房就是在家里头的,开车就是在外头的,去活动的。有一次我和我的男朋友搬了新家,准备要做室内装修,因为我个子比较高,我男朋友也很高,我就和师傅说,厨房的吧台大概要一米一左右,这样才比较好操作,他说,你不懂你不懂,等到你结婚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非常不适合女人来用,这个太高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师傅他没有多元家庭的想象,谁说家一定是一男一女,谁说家一定是女人下厨?所以包括刻板的空间分配或想象,其实就是社会已经在这样训诫我们。
各位观察一下你们左右的坐姿还有你们自己的坐姿是怎么样的?女人的坐姿,要像淑女一样,腿要夹得很紧,手要内缩的;而男生的腿是开开的,外放的,像姚明这样,腿还要翘起来,这就是男性的身体。所以我们非常不意外,为什么男人的身体和女人的身体在长大的过程中行为的表现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原来社会是这么训诫我们的,告诉我们什么是得体的身体,整个社会都在密切控制我们的身体。
长大了我们会选择结婚,我们也看到了所谓的女人嫁入夫家,女人对原生家庭,对爸爸妈妈非常熟悉,可是结婚之后她被迫要离开自己的空间,她其实是到另外一个男方的空间去了,所以结婚其实也是对女人的一种压迫,你从你很熟悉的环境里离开。在大城市还好,在一些乡镇,我们看到女人嫁到另外一个家庭,其实不是嫁给一个男人,她其实是嫁给了她的公公、她的婆婆、整个家族,所以女人在这个空间上是被剥夺了的,她必须去熟悉另外一个家庭。
熊婧:中国大陆性别平等空间的现状和努力
我来自北京一家关注性别平等和传媒的民间妇女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我将和大家分享我参与过和关注过的公共空间和妇女权利相关的3个案例。
首先,大家可以先看上图,这是特别常见的现象,女厕外面就是排长龙,男厕门口就是空空如也,男厕和女厕的空间是1:1,是一样大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下图给了我们一个提示,男人小便的话用小便池就OK了,那女人呢?她需要用马桶,用马桶的话,她可能首先要打开马桶盖,要坐下来,她还可能正来例假或者怀孕,她可能还要用一些纸巾,然后再冲水,然后再洗手,然后再手烘干。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怎么看,我们要怎么办呢?2012年2月19日,在广州有一些女大学生发起了一个行动,就叫做占领男厕所。我之前提到的现象,大家都发现了,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可就有这样一群学生,她们说这是不对的,这是不应当的,在设计的时候,公共空间的设计者没有考虑到女性的需求,没有考虑到女性上厕所的时间和男性的是不一样的,所以1:1的空间并不是平等,女性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需要更多的厕位,所以她们就发起了占领男厕所的运动。当时占领华尔街特别火,所以就用了占领这个词。但占领男厕所不是说把男厕所给占了,不让男人进,一直不准男人用,而只是一个行为艺术,所以每次占领只有3分钟,就3分钟把守着不让男人进,让女性排队上厕所。当时还做一些调查,问路人觉得现在的男女厕位合不合理,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写的都是不合理,当时的诉求就是两点,一个是政府需要立法,增加女厕的厕位,比例至少是1:2,另外还有一个诉求是增加无性别厕所和无障碍厕所,无性别厕所对跨性别人士会比较方便,还有就是一些父母带着小孩,双方是异性的,他可能不太适合带着小孩去男厕所或者女厕所,这样无性别的厕所对于带着小孩或者照顾老人就方便一些。在广州之后,全国好几个城市,包括北京、西安、兰州、武汉等等,都发起了同样的行动,引起了非常多媒体的关注,在百度上能搜到3000多篇关于这件事的报道,这些报道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真正达到我们的两个诉求,怎样把事情往后推进呢?除了行为艺术之外,我们还做了什么呢?3月份开两会的时候,占领男厕所的活动发起人,还有一些活动的参与者,开始游说人大代表,希望他们可以做一些提案来改变公厕的比例,当时有至少有3位人大代表提交了这样的提案,3月1日还有10位男律师联名发布建议信,表示他们支持这些女大学生发起的行动,并说虽然他们是男性,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当他们的妻子、女儿,或女性朋友去上厕所的时候,他们也会等很长的时间,他们觉得在这样的不平等当中,男性并没有得益,其实也是受害者。
广州在2月份之后,就出台了一个政策,今后新建的厕所,男女厕所的比例应是1:1.5,深圳、北京、南京这些城市也都有做出回应,北京10月份刚刚出台了一个新的公厕标准,男女比例是1:2,这在全国来说都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了。广州发起占领男厕所运动的这些大学生,在占领男厕所运动的半年之后,又在广州的一些公共空间自己去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女性厕所排长龙的情况没有改变。于是,她们自己用泡沫塑料做了好多马桶,8月20日到广州市城管委门口,用马桶摆了一个问号,表示质疑城管委为什么半年了,情况还是这个样子?
除了在政策上的回应之外,也得到了公众的回应,因为大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有共鸣,一些专家学者写文章表示支持。在政府还没有做出反应的一些地方,比如说女生比例较高的师范类学校也做出了反应,华中师范大学出了一个通知,把某座教学楼的2层和3层男厕所改成了女厕所。
除了厕所之外,地铁和公交也是我们常用的公共空间,我们在北京生活,会感到北京地铁真的太挤了,地铁也是性骚扰的重灾区。2012年6月21日,上海地铁第2运营公司的官方微博“上海地铁2运”上发了一条微博,图片是一名女乘客,穿了一件有些透明的衣服,从后面看,能看到内衣的样子,微博内容是说乘坐地铁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地铁狼太多,打不胜打,人狼大战,姑娘请自重!不知道大家听了之后有什么反应,我听了之后是很愤怒,地铁公司不仅推脱应该保护乘客的责任,而且把性骚扰的责任推给了受害者——谁让你穿那么少,所以才会被性骚扰。在那个周末,上海就出现了两名行动者,她们到上海地铁2号线上,穿着T恤和短裙,还戴了叫做“胸器”的艺术作品,她们拿着“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的牌子。这句口号特别有意思,之所以当时这个事件有这么大的争议,也是因为这一句口号。有人说,你可以骚我就可以扰,这个是流氓逻辑,骚是什么?所谓的骚,就是我穿什么这是我的事,是我的身体自主权,而你不能扰,扰是什么呢?扰是性骚扰,性骚扰是犯罪,所以不能说我可以骚你就可以扰,不管怎么样,性骚扰是没有借口的。这个事件出来之后还不断有一些行动,包括:律师们致信上海地铁公司,给出防止性骚扰的一些建议;有人向上海地铁申请信息公开,询问他们有没有防止性骚扰的措施;10月,广州的网友征集1000个签名写一封联名信到广州地铁公司,希望地铁公司能够建立防范性骚扰的机制。
很多防止女性乘客在地铁中遭受性骚扰的解决方法被提了出来,包括设立女性车厢,在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地铁里都有女性专用车厢。还有人提议在早高峰之前和晚高峰之后设立一个女性候车区,女性可以在专设的区域内等车,区域内有摄像头来监督骚扰行为的发生,比如台湾捷运就设有夜间女性候车区。但是,这真的是一个好方法吗?我觉得并不是,相反,更像是一种性别隔离。看似好像是对女性的保护,是为女性的安全做的特殊考虑,但如果回到现实,比如北京地铁,乘客众多,挤不上女性专用车厢的人怎么办?她们就可以被性骚扰吗?地铁公司为什么不直接针对骚扰者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限制女性来实现对性骚扰行为的规避呢?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将地铁公司从权力者的位置上拉下来,成为责任的承担者,而不是去限制妇女。7月,10位男律师向上海地铁二运公司写的建议信中提出:
l制定防止性骚扰工作制度
l举办员工防止性骚扰培训
l设置并公示性骚扰投诉渠道
l加强防止性骚扰宣传
l落实处理性骚扰“首问责任制”
l强化微博的防止性骚扰宣传窗口功能
最后一个案例虽然我们并没有参与,但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议题。最近很多新闻说我们应该在公共场所(地铁站、商场)为哺乳的女性设立一个哺乳的空间。为什么要建立哺乳室呢?有人认为,女性在公共场合敞开衣襟为自己的孩子哺乳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应该有独立的空间避免裸露肉体带来的尴尬。站在女性的立场,我们也希望设立哺乳室,但我们的立场是:女人拥有公开哺乳的权利。一个母亲有权在任何地方喂哺婴儿,不论它是私人场所还是公共场所,也不论她喂乳时是否遮掩乳头,设立哺乳室的目的应该是基于对母婴权利更好的保护。微博上有一个叫做“母婴喂养大本营”的团体,今年8月份做了一个快闪活动,照片是在武汉的一个商场,很多哺乳期的母亲带着他们的小孩聚在一起,然后在五分钟内解开衣服给小孩喂奶,行动持续五分钟,五分钟之后就全体闪退。这个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宣传母乳喂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在公共场所建立哺乳的空间。10月份,她们有了一个新的线上活动,号召全国不同地区的朋友如果看见或发现有不错的公共哺乳室就随手拍下来,将图片传到微博上,告诉更多的母亲哪些地方有好的公共哺乳室,方便平日出门时哺乳休息。
阿哲:台湾性别平等运动经验分享
虽然我自己来北京才几个月,但经历了这个城市带给我的很多惊喜。比如我在北京的车站上遇到有母亲很自然地给自己的婴儿哺乳,我觉得很好,这是没有在台湾看到过的;另外是上公厕的经验,在台湾时公厕的门几乎都是关着的,大家都是紧张兮兮的害怕自己身体的部分被别人看到,但在北京,胡同里面的公厕就完全大解放,基本上每一个厕位之间都没有门栏相隔,大家都不用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有些公共空间的设计看似是进步的,反而是缺乏人性的;有些你觉得可能不文明的,但其实是很前卫的。
台湾性別平等教育协会秘书长赖友梅在立法院举行记者会表示,此规定公然违反《性別平等教育法》,质疑服仪规范违反性平案例层出不穷,为何性別平等教育法中的规定都无法落实?
在此,我先分享一些台湾的经验。上图是2010年台湾的某女中的一个行动,一群高中女生在学校升旗仪式的时候,集体将长裤脱掉,露出短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呢?因为这个学校来了一个新的主任,他到任之后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穿长裤,并作了一些很夸张的规定,比如校服要拉到上衣的第二颗纽扣,只有体育课才能穿短裤。女中的同学觉得这样的规定很不符合人性,所以她们通过电话和网路,发动所有的同学在升旗的时候集体做一个行动“脱掉自己的长裤,露出自己的短裤”。2010年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台湾其实很奇怪,因为在此之前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做了很多工作,官方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制定了《性别平等教育法》,但实际上还是不够,所以这个“集体脱裤”的行动就再一次提醒我们,关于身体的束缚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在校园中,学校给我们的相关性别和身体的教育,竟然宣导的是一种束缚的理念,所以在校园中发生这样的行动显得很有意义。另外一个事件是最近的新闻,在台湾的最南端高雄,规定女生穿长裤需要医生证明,很多人可能会问,要证明什么?是证明女生没有病吗,还是别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有问题的是学校,大家会问这个社会是不是疯了,连穿个裤子都要医生证明。这个事件被媒体披露后也引发了很多讨论。这个学校有2000名学生,其中1500名是女生,学校规定女生如要穿长裤必须获得校方开据的“长裤证”才可以穿长裤替代裙子,这个学校的同学表示要获得这个“长裤证”实际上非常困难。需要经过家长、老师、学生辅导组长、学务主任等五个关卡的批准和签名,且每个学年都要重新申请。1500个人里只有22个人获得这个长裤证明。学生申请穿长裤的理由包括:腿外观有伤痕、有气喘或皮肤病需保暖,或心理医师证明穿裙子沒安全感,还有家長证明孩子曾被偷裤、恐惧穿裙子等。
我们知道,在空间中行走是分早上、下午、晚上的,但是我们都认为女人基本上只有白天有活动的空间,并没有晚上活动的空间。也就是说,白天都有人,没有关系,作为一个女人我可以在外面自在行走;到了晚上,灯火比较幽暗,我就不敢出门了。我讲一个我个人的小经验,上个月我有一个LESBIAN的朋友,她是一个T,住在地铁附近的宾馆,她跟我说:阿哲,我可不可以麻烦你一件事,我说什么事情,她就说,她从地铁到宾馆的那个大马路,本来是有灯的,她可以走回去的,可是现在修路,路灯都关了,她对于这里环境不熟悉,很害怕,她说不想再住在那个宾馆,她觉得非常的不安全,尤其路才刚开始修,她要在北京住很久,最后她连夜离开了那个宾馆。从这件事可以看到一个女人对于夜晚的某些恐惧。在公共环境的设施里,常常没有足够的灯光,或者是我们在设置所谓树篱或者花园的时候,某些树篱过高,或者非常密集,使我们看不到是不是有歹徒,在行走的时候没有安全感,所以在整个公共空间的设计里,包括树篱、路灯、座椅、马路的宽窄、人行道的宽窄,应该是维护女人方便行走的空间,但往往这些都没有被我们考虑到,导致很多女人要回家的时候非常的害怕。
1996年台湾著名的彭婉如(民进党妇女发展部主任)命案,引发台湾很多团体为夺回妇女的「夜行权」及唤起社会对妇女人身安全的重视而一起站出来,在12月21日晚发起“女权火·照夜路”的大游行,参与的女性包括大陆人很熟悉的陈文茜,人们举着火把,走到象征父权中心的总统府前面去抗议,整个游行,队伍很长。游行的口号包括:“女人应该也有晚上行走的权利”、“女人的自由,一天不能少于24小時”、“只要黑夜中沒有安全與自由,白天也不會有。”这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变革。
政府官员、企业主管、空间的专业人才都是以男人为主导,我们可以想到,空间其实就是为男性既得利益者服务。我们有所谓的广场,广场是从希腊的都市设计里衍生出来的,作为都市公共空间的希腊广场是没有女人存在的,难道女人不是市民吗?公共空间好像完全是属于男人的。都市里缺乏良好的托儿中心,还有很多所谓的大众运输系统、厕所等等,加上社会对于女性角色在意识形态上的控制,要求女性有所谓适当的行为,导致女性其实没有办法跟男性享有一样的、可以平等使用的都市的公共空间,主妇奔波于厨房、餐厅、客厅、阳台,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上锁的抽屉,或者是可以独自沉思的一个角落,不管是私人空间或是公共空间其实对女人都非常不利。托儿所、女厕、受虐妇女庇护中心的缺乏,容易发生性骚扰的公车,还有刚刚提到的幽暗的街道,整个都市的设计强化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处境。
台湾在1996年的时候,也有一个女厕的改革运动,是台大的学生会发起的。前面熊婧讲了大陆的占领男厕运动,我这里想再讲一些比较细的、空间和时间和历史脉络比较不同的经验。1996年,台大学生会、全国大专女生行动联盟(全女联)进行了一场“女厕体验·抢攻男厕”的尿尿比赛,促使主管公共厕所的营建署进行改造。各位知不知道尿尿比赛是什么?很多男生都喜欢比尿尿看谁尿得比较远,所以相对应的,女人也要来个尿尿比赛,要表达的信息是:你的确有身体需求,你尿尿不是应该憋的、怕被看到的,而是应该享受的一个过程。如今社会更多元了,公厕不仅数量要平等,还要考虑到年长者、跨性别的需求,当然无性别厕所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台湾的立法院於2010年12月底三读通过修正建筑法,规定学校、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男女厕便器比例不得低于1比5,办公厅舍、餐厅等比例则为1比3,效力涵盖新旧建筑物,且最迟应于5年內改善完成。特别要强调这个便器是什么,男生的小便斗小,而女生的小便斗就是马桶,比较大,相对来说便斗数是重要的,所以应该以便斗的比例来做设计而不是以厕所面积的比例。
另外一个重要的议题是,性别友善的厕所。刚刚我们讲到比较多的是男厕和女厕,但是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跨性别或易装、变性的人,所以性别友善的厕所是重要的。在性别友善厕所里面有:小便斗,可能是给生理男;坐式马桶,生理男女都可以用;蹲式马桶,生理男女都可以用;无障碍厕所。这样,不分身体状况和性别认同都可以使用。一般人认为所谓的无性别厕所只是给少数边缘人群用,你喜欢扮装啊,变性啊,你是跨性别,才去用无性别厕所。其实不然,现在社会已经迈入所谓高龄社会了。面对区分性别的厕所,作为女儿,没有办法陪年老的父亲去上男厕,儿子没有办法陪伴妈妈去女厕,老夫老妻已经一辈子了,也没有办法在厕所里相互的扶持,所以不是只有跨性别者、变性者才需要去上无性别厕所,我们本来就需要性别友善厕所。
我们看性别友善厕所里面的便斗,它当然有小便器,也有所谓的马桶间。小便器为了避免所谓的尴尬,所以也做了门。一般的男厕里小便斗是整排的,这个特意做了一个门,避免了某些所谓的尴尬性,男女都可以进来用。同时这里也有男女合用的厕所,老夫老妻可以一起用,妈妈带着儿子,爸爸带着女儿一起用。
我们也很怕厕所强化了刻板的性别印象。我们认为女厕里应该放一个换尿布的平台,给小BABY换尿布;但是如果大家有性别意识,在男厕也应该要有换BABY尿布的平台。因为带小BABY、换尿布,不应该只是妈妈的责任,爸爸也应该帮忙换尿布。
我再讲一下台湾女性专用车厢的经验。基本上台湾的经验是失败的,女性专用车厢这个活动后来没有成功。在2005年,因为在台湾有很多报道,关于日本东京的民营地铁推出女性的专用车厢,所以台湾铁路局就想学习日本。但实际上,设置女性专用车厢的国家,包括日本,在性别平等的排名上都不是先进国家,日本的性别平等是全世界第54名,巴西是第70名,墨西哥是第46名,菲律宾是第45名。台湾和这些国家对女性的尊重是不同的。台湾推出女性专用车厢的时候,反对的声浪最大是来自在网络上的男性,他们有一个组织叫男性联盟,他们认为不应该有女性专用车厢;一些女性主义者也透过投诉、评论的方法表达反对。所以,有男生有女生都在反对女性车厢的出现。这样的隔离,到底是迈向性别平等还是阻碍了性别平等?2006年的6月1日女性专用车厢实施,但因为很多妇女团体的意见不一致,以及男性团体的反对,在11月就喊停没有再进行了。
女性专用车厢引发了几个讨论。
第一,女性专用车厢跟女校、女厕、女子美容院这种社会上既有的性别隔离的空间基本上有几个差异:
1、女厕、女子美容院、厕所、浴室,因为它牵涉到身体的裸露,所以有某些隔离的必要性。
2、女性专用车厢非私密也并不是一个商业空间,而采取了隔离政策的意涵更为严重,所以车厢既然是一个公共空间,它不应该特别被隔离。
3、女性专用车厢仅提供女性专用,相对于我们刚刚提到的女校和男校、女厕和男厕、女子美容院和男子三温暖,女性专用车厢却没有对应的男性专用车厢。所以,女校女厕虽然有性别二元论的意涵,但是有相对应的男性空间配置,而女性专用车厢则只是强化女性需要被保护的意涵。
4、此外,男校女校和男厕女厕的区别也已经被认为应该逐渐取消或淡化。男女学生很自然的成长,相互学习与互动是重要的,所以台湾目前男校和女校基本上是不存在了,只留下几所的明星高中;男女二分的厕所,会强化性别二分和性别传统特质,主张提高无性别厕所的设置的声音也越来越强。
第二,杜绝性骚扰的积极策略在于防止性骚扰的教育,不要成为加害者,而且要培养反击性骚扰的能力。此外,必须要有空间让你有意识和有能力去反击他,并不是你被隔离就没事了。而采用隔离的策略,没有积极地增进女性反击性骚扰的技能,也没有促成异性间形成相互尊重的规范。
第三,女性专用车厢所能够获得的成效非常有限。女性在生活中必须面对很多拥挤的空间,比如车站、市场、街道,如何在这种性别混杂、更大的社会空间里自处?空间隔离的后果会继续有更多的性别隔离的空间。你隔离了女性车厢,你是会寄望其他空间更需要隔离,这显然是不符合性别平等的进程。女性专用车厢,作为一种依照性别进行隔离的空间,不但强化性别隔离的二分,也强化了空间性别气质的规范。比方说有跨性别忽然跑到女性车厢去可能会被赶下来,男女朋友要搭车是搭女性车厢还是不搭女性车厢。事实上已经有研究证明,所谓的女性车厢设置之后,性骚扰的比例并没有下降,反而增高了。
最后,不管是隔离或是别的政策的推动,你看似很进步的事情,我们常常要去提醒,是不是压迫到了更多边缘的人,而我们没有却注意到?像女性隔离车厢,如果你是一个T,或是一个不是那么像女人的女人,进到那个空间怎么办?还有哺乳室,应该到处都是哺乳室而不是专门设置一个哺乳室,不是在目前这样的现实状况下不得不设的哺乳室,应该用“到处都是哺乳室”这样的观念来想象我们的育婴空间,而不是考虑到底要设多少哺乳室。
Q&A
Q:女性占领男厕的运动,网上争议很大,很多的网友,我推断很多是男性网友,使用非常激烈和暴力的言论批评这些运动。怎么样在争取性别平等的倡导活动中,避免两性的对立,拉动异性恋的男性成为我们的盟友?
A1:其实做社会运动就不要怕冲突,如果怕冲突就不要做。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很害怕冲突就不去处理一些事情。冲突绝对是社会运动中必然的事情。当然冲突有各式各样的,我们之前在处理事件的时候,会巨细靡遗的探讨事件的重点到底在哪里,要用怎样的行动和说法,发动怎样的新闻媒体,才能让别人真正关注到重点。运用资源和人脉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新闻事件成为可以发酵的,可以被讨论的。这时最怕模糊焦点。细致的讨论过程是需要经验的,我们也不是一天就到位。我们也是经过揣摩,经过五年十年,然后大家可以很快地在某些事件发生的时候,出来一些方法。这时你去做抗争的事情,焦点就不太容易跑掉。
A2:不要害怕冲突,起码在现在的环境当中,如果我们当时不用“占领男厕所”或者“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这些有争议的点,而用所谓温和的或相对比较保守的策略,无论你说了多少或者你写了多少,还是不会有人听不会有人看。有时候制造一些争议、冲突之后,你才会被看到,问题才会被拿出来讨论,才会有进行更深刻讨论的空间,不然的话,妇女权益真的太边缘了,不会有人谈的。
Q:现在中国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对于性别是没有认知的,很多人还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男女就平等了,妇女就解放了,你们怎么还那么多事儿”的迷思。于是,把女权主义标签化、孤立化的现象很普遍。如何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女权运动呢?
A1:有时候你看到一些很不好的评论,或者是当你被人骂的时候,那个时候可能才是他们受到触动的时候,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反应。这个可能才是改变的开始,我觉得。
A2:人的思维受到自己生活经验的限制。卫生巾的问题、女厕所的问题、性骚扰的问题,男人自己不会经受,没有体验过他就难以注意到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变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平等,就要影响媒体,影响社会舆论,告诉大家女性的需求是什么,女性在社会当中受到的歧视是什么。女性的更多的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当然很重要,但我们也必须让社会结构中掌握权力的男性,或者说主流社会了解女性受到的歧视,没有了解就谈不上改变。这正是我们这一系列沙龙的目的,把所有的不平等大声说出来。
【熊靖短访谈】
大家好!我是熊靖,现在在北京的一家民间妇女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我们现在还处于一个性别歧视的社会,虽然表面上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求职、上学各个方面还是存在着非常多的对妇女的歧视,以及对妇女权利的漠视。我们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来改变这样的现状。
对于空间和性别歧视,大多数人会觉得空间是中性的,是一种公共性的象征。但就在这样一个被看做是中性的空间和空间设计当中,会有很多性别的语言。其中女性、残障人士、老年人的需求可能无法被看见,因为主流社会融入了很多男权力量的色彩。空间中无形构造的不公,需要被看到,同时空间中含有的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大家一起用更好的方法去改善。
作为女权行动者,要具备几点关键的因素:
其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很强的意识,有对不公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感知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你才能开展行动。
其二,同盟和伙伴也是非常重要的,集结并组织和你有共同意识的朋友,结合自己的才华和优势一起来做事,因为孤军奋战永远不是运动成功的前提。
其三,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时机,能够在合适的时候集中发力,抓住机缘来努力。
对年轻的朋友加入反歧视队伍,我的建议是: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有争议。坚持的信念会让你对自己所追求的事更加确信。
 “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是一个愤怒的女权主义者,我一定要改变很多针对女性的不公平的事情,不打倒男权决不罢休!!!”
【阿哲短访谈】
我从台湾来,我叫阿哲。目前在北京要开间咖啡馆,之前在台北开过一个同志空间。我从专科到大学到研究所,一直在念建筑,建筑就是和空间相关的科学,空间里存在着很多和性别有关的关联,在最近这十几年来有很多议题和讨论。
我想很多人会以为空间是比较中立的,没有很多的权力关系在里头,但是其实不然,空间里面存在着很多的性别宰制的关系,只是我们太习以为常了,没有看到,所以要不断地去反省,去了解,我们的空间到底存在着怎么样的权力关系,然后除了生理的性别的男和女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性别上的弱势,像跨性别,其实在空间里头更是被压迫,我们应该多去观察跟了解、关注这些空间里的弱势的使用者,这样子才能让我们的空间更进步、更舒服、更自在。
空间里存在着很多的歧视,比如说身障者,不方便行动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残障坡道,是没有办法出门的,或者整个城市里没有无障碍空间,这些人也可能根本没有办法行动;还包括我们常常谈到的男女厕的面积不平等。其实空间上的歧视是非常细微的,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必须要去看到它,找出问题,去处理它解决它,这样这个城市才是进步的,有趣的。
在谈到我们要去处理一个歧视的空间,或者一个压迫的空间的时候,我觉得是要非常小心、细致的,往往我们在谈到要处理这些歧视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更多细致的议题或者是更边缘的人群,如果只是一味地或者是没有小心的处理这类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歧视出现。
 “时代不断的在往前走,尤其现在网际网络这么发达,人和人的互动借助网络有更多的交流,所以,不管是在各种言论或者行动上,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新的东西,时时提醒自己,看到那些更弱势的边缘人群在哪里,发现他们,帮助他们,创造更和谐的生活。”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