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男人=不穿裙子的人?公共符号里歧视满满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人=男人=不穿裙子的人?公共符号里歧视满满
人=男人=不穿裙子的人?公共符号里歧视满满
关键词:裙子 符号 男人
男裤女裙刻板印象不仅是两性特质固化的问题。在二元对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本应为并列关系的男女符号变为“代表—被代表”的包含关系,以男性符号代表女性的设计逻辑忽视了女性的主体性,反映出“主体—附属”不平等的性别关系。以大而全的抽象的人的符号代表男性,还压抑着男性每一个体的个性,男裤符号可以说再现了父权文化下穿裤子的男性对裤子的执着。
    刻板印象无处不在,性别刻板印象更是如此。在中国、韩国、英国、美国、瑞士等许多国家,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公共卫生间标志:一个穿裙子的人和一个没穿裙子的人。没穿裙子的人暂且推断为穿着裤子吧。为什么穿裤子的女性不能进出标示穿裤符号的卫生间呢?穿苏格兰裙的男性可以进标示穿裙符号的卫生间么?




    “厕所”

   穿裤子的人在裤、裙符号同时出现时仅表示男性,但在人行横道标志、垃圾箱标志中单独使用时表示人(包括各种性别),这时男裤符号更像一个裸着的、没有性别的人。人=男人?



    从左至右:“靠左站立”、“废物箱”、“电梯”

    翻阅中国国家标准GB/T 10001.1—2012《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穿裙子的人含义为“女”,没穿裙子的人含义为“男”。然而,含义为“女”的符号在这一标准中仅出现在“女”“卫生间”“女更衣”符号中,其他用于表示人的图形符号都是男性符号,如“电梯”、“废物箱”、“靠右站立”。

    再翻阅国际标准ISO 7001:2007《图形符号——公共信息符号》。穿裙子的人含义为“卫生间-女性”,未穿裙子的人含义为“卫生间-男性”。女性符号也只是出现在“卫生间-女性”、“卫生间-男女通用”符号中,其他表示人的图形符号都是“卫生间-男性”符号,如“电梯”、“废物箱”、“靠左(或右)站立”。男性符号单独使用时表示人,在卫生间标志中仅表示男性?作为国际标准,符号设计出现逻辑矛盾,不禁让人惊诧。

    这些公共信息符号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以是否穿裙区分性别不能反映男女生理差异,而且与实际着装情况不相符,不具有合理性。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女性可以穿裤子,部分地区男性仍保留穿裙袍类服装的习俗。这种刻板印象反映了人们对性别差异的认知偏差。刻板印象虽然可以简化社会认知,遵循惯例,便于识别、操作,但在传播中易导致接收者自我设限,束缚个体个性的健康发展,在现实中更多地束缚着男性穿裙的自由。

    男裤女裙刻板印象不仅是两性特质固化的问题。在二元对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本应为并列关系的男女符号变为“代表—被代表”的包含关系,以男性符号代表女性的设计逻辑忽视了女性的主体性,反映出“主体—附属”不平等的性别关系。以大而全的抽象的人的符号代表男性,还压抑着男性每一个体的个性,男裤符号可以说再现了父权文化下穿裤子的男性对裤子的执着。

    如今中国的婚礼服饰市场,多见西装、婚纱这样的男裤女裙类西式礼服。在现代社会,裤子是世界上多数地区男性权威身份的象征,是一个权力符号。曾经,巴黎女性若想穿长裤,须向当地警方申请。朝鲜女性俗称男性为“裤子”,金日成说“裤子是男人穿的”。美国海军着装规定仍执着于裤裙有别的理念,要求女兵在指挥官更迭及退役仪式等场合穿裙子。2010年,香港中国妇女会冯尧敬纪念中学因“女教师必须穿裙子上班”这一不合理的规定,被诉至法院。如果说女性穿裤不易,需要政治、经济的推动,那么男性在日常生活中自由穿裙更加不易。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在公共空间共同生活的需要,制定了可识别性强的非语言符号传达公共信息,共同遵循着这些符号所承载的文化观念。“穿裙子的人=女人”“人=男人”的设计逻辑得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多数成员国的认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男性优等、女性次等,男性为第一性、女性为第二性——公共信息符号设计者、标准制定者、符号接收者,在交互传播中将这一观念符号化、标志化,继续固化着男主女从的父权文化观念。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