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茗:尊严与文明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罗小茗:尊严与文明
罗小茗:尊严与文明
关键词:尊严 文明 赛德克巴莱
面对今天的“文明,中国人是否有自己的清醒态度?这样的文明,是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样的进化,还要不要继续?



大约五六年前,一个题目开始流行,叫“今天我们怎样做中国人”。紧跟着这一问题而来的,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流行。再后来,这个题目便有了明确的套路,那就是对强势经济的充分肯定搭配上“国学”、“儒学”的再出发,似乎就此解决了“做人”的问题。一时间,国学馆也开了不少,中产人家的小朋友开始吟诵三字经。然而,一手翻着孔孟,一手握着GDP的中国人,始终让人疑虑。因为在热爱现代化、热爱资本和热爱国家的“三热爱”中,难以看清楚的是,其对文明的基本态度。
 

晚清人士在议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常常提到的是,中国历朝历代,都是野蛮战胜文明,然后文明再将野蛮同化的历史。只是到了西方文明这里,历史方才被改写为文明对野蛮的胜利。落后就要挨打,就此成为中国人没齿不忘的历史教训。想要在挨打的过程里获得对这一高奏凯歌的文明的清晰态度,是不容易的事,即便是晚清的有识之士早早看清了这一文明的本质,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野蛮。
 

有意思的是,斗转星移,100多年过去之后,当落后已经大大改观,初步解决了吃饭问题之时,中国人重新以某种“野蛮”的面目在世界上出现,只不过这一次是在经济发展的包装之下。比如,在新加坡酒后驾车不仅自己丧命还撞死路人的富二代,比如在欧洲和日本成群结队扫货、引人侧目的中国游客,比如,不得不参与在“易粪而食”的食物链中的全体国人,比如中国政府在报纸上登出这样的标题:把严查出逃的官员作为重大任务来抓;比如,因为交不起罚款,政府工作人员对7个月身孕的孕妇实施强制引产。
 

面对这些新闻,媒体试图告诉我们,类似的事情在早期资本主义的历史上同样发生过。于是,野蛮有理,我们依然走在进化的途中。不过,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取消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今天的“文明”——这一文明不光是西方带来的,也包括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建设和创造,中国人是否有自己的清醒态度?这样的文明,是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样的进化,还要不要继续?
 

电影《赛德克巴莱》里,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讨论:
 

已经臣服于日本文化的一郎,得知莫那鲁道(赛德克人的头领)要起事的消息,跑去提醒他日本人的强大。他问:我听说日本高楼林立,人比蚂蚁还多,他们都说你去过日本的,日本真是这样的吗?
 

莫那鲁道回答:我知道你要提醒我日本的强大和不可战胜。我的确去过日本,日本人组织我们去,就是要我们看看它有多强大。日本人知道我们部族之间有血海深仇,就安排彼此仇恨的首领们坐在同一张桌上吃饭,结果大家都相互瞪着眼睛,时刻警惕着对方要把自己干掉。
 

一郎接着问:日本人给我们的部族带来了商店、社区、学校,这些不都很好嘛?再忍二十年,我们不就会过得更好了吗?
 

莫那鲁道说:商店、社区、学校,这些只是让我们的族人发现自己更贫穷,让我们的女子去当陪酒女;警察之中,你的学历最高,却依旧是最低等的警察,这是为什么呢?
 

接着,他反问一郎:你死后,灵魂是去日本人的神社呢,还是回到我们的祖灵之家?
 

如果说“文明”有所谓的“说服三部曲”的话,一郎的话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一,文明是如此强大,我们根本无力抗衡;其二,文明总还有它的好处,时间久了,自然造福大家;其三,文明也能收纳我们的灵魂,如果还有灵魂的话。在这里,“文明”几乎可以和其他一切强权的概念想替换,比如“市场”和“国家”,这些都是仍然流行于中国的语词。而这席话背后的意思,则无外乎文明是不可战胜的大势所趋,与其反抗文明,不如在走向文明的道路上占得先机。
 

然而,莫那鲁道的回答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尽管强大,但它并未弃除罪恶,甚至是用人的仇恨和欲望构建起它自身的统治。这样的纵容着恶的文明,既不值得畏惧,也不应为其操控。再者,文明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但这好处从来不会自然而然地平均分布,更多的时候它只是让贫穷和匮乏变得更加刺眼,让人失去尊严。最后,文明同样遭遇信仰的问题。是相信文明,还是相信其他,这是一个必须做出的选择。没有人可以逃避这个选择。莫那鲁道的态度是清晰的:文明再强大,我也有一个对待它的基本态度,那就是这样的文明不值得尊重。
 

较之于大山里的赛德克人来说,炎黄子孙似乎要幸运地多。在遭遇强大的敌手时,它们不仅有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可以回溯,更有相当的物质基础与之相抗衡。然而,也往往因为这样的处境,对待文明的态度问题变得不那么鲜明,变得可以讨价还价。而在经济起飞的今天,往昔的文化摇身一变,更是为此类暧昧的态度锦上添花。但也因为这样,我们的尊严感,变得格外迟钝,竟然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被文明的进程所日渐取消了,也再没有选择信仰的苦恼。
 

这样一来,唯一可做的便只能是对“文明”的让步,带着终有一天变得“文明”的幻想,“野蛮”地生活下去。而这些往往成为今天的政府官员也好,资本家也好,继续理直气壮的强大后盾。于是,农业部的官员说,以现在的农药残留量,吃个二十多年是没有问题的。于是,房产商说,商品房本来就不是给小青年买的。于是,我们自己觉得非常“文明”了,可在西方国家看来,却依旧是一个“野蛮”。于是,总可以有更多的“于是”。
 

毫不意外地,《赛德克巴莱》在大陆公映遭遇了票房惨败。台湾舆论则将重点集中在“雾社事件”、少数部族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赛德克族的人类学说明之上。当人们被引导着把这部电影当作“雾社事件”的影像,当成小岛上的反殖民故事,当作暴力大片,进而以为它讲的都是别人的历史故事的时候,我们对尊严和文明的故事,是多么的缺乏理解力啊。尽管离开了对“尊严”的理解,我们所能掌握的永远只是任人定义的文明。
 

然而电影里那优美的歌声,却让人无法忘怀。它那么悠扬地唱到:
       巨石雷光下,
       彩虹出现了,
       一个骄傲的人走来了,
       是谁如此骄傲啊?
       是你的子孙啊,赛德克巴莱。


2012-6-19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