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峰:《甄嬛传》:是封建社会批判,还是职场教科书?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张永峰:《甄嬛传》:是封建社会批判,还是职场教科书?
张永峰:《甄嬛传》:是封建社会批判,还是职场教科书?
关键词:张永峰 封建社会 甄嬛传
郑晓龙在1990年代初制作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虽然是直接表现办公室生活,但是并未涉及职场政治与生存斗争,这说明那个时代职场生活中还无须这样的生存法则“宝典”。



    近来持续热播的《甄嬛传》被誉为“宫斗剧教科书”,剧中那种文白夹杂、颇似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人物对话被广大网民模仿戏用,成为网上流行的话语方式,被称为“甄嬛体”。这种流行语体不仅表明此剧的火热程度,还显示出这部“教科书”在营造历史感方面的努力。这种努力自然不限于此,剧中关于后宫等级、清宫礼仪、古诗词、中医药理等元素的运用,以及服装、道具的精细设计,都有助于历史感的营造,有助于凸显此剧与众不同的严谨。此剧导演郑晓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想拍一个批判的、和原来不大一样的清宫剧,我希望观众能从这部剧中看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包括人们在封建社会里生活的悲惨”。据称,正是为了达到批判的分量,郑晓龙才有意把故事放在雍正年代,因为雍正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付出很多努力,但仍未能把后宫摆平,“这恰恰说明封建社会的黑暗、恰恰说明封建制度的问题”。

    这样说来,此剧历史感的营造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批判封建社会的目的。但是,广大观众却并没有把这部“宫斗剧”当作历史批判来接受,而是把它奉为职场教科书。一篇题为“《甄嬛传》被网友奉为职场生存法则经典读本”的报道中称,这部“后宫职场宝典”特别适合刚入行的“菜鸟”了解职场生存法则:“初入职场应如何处世?如何把握身边的机遇?又如何应对种种困境?以上问题都能在该剧女主角、被网友们称为‘清宫杜拉拉’的甄嬛的成长史中找到答案”。该报道把后宫中的权力架构、后宫斗争成败的经验教训与当代职场做了详细类比,为这部“宝典”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导演的创作谈与观众的接受状况有这样大的距离,当然可以从导演言说策略这一方面来理解。导演是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宣扬此剧的创作初衷,没有谈及对于取得商业成功这一重要创作目的的考虑。实际上,此剧中对历史感的营造非常有利于制造视听“奇观”,夺人耳目。比如,剧中帝王宫闱的礼仪越是求真,越是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后宫的场景服饰越是设计地富丽华美、精细严谨,越是具有视觉冲击力而博得消费社会青年男女的瞩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历史感的营造所以能够制造视听奇观,是因为这些支撑历史感的元素从历史性整体中抽离出来,而置入具有鲜明的当下人格特征的戏剧世界当中。这就是说,剧中人物及其关系是按照当今人们通行的感知、行动模式来建构的,这种感知、行动模式概括地说就是只顾个人利害的人格模式。当然,这种只顾个人利害的人格模式并非与古人没有共同之处,这里只是说,剧中只能从这个预设的共同之处来理解古人,而不同之处则被剔除了。这样做的结果是迎合、加固了当今流行的人性理解,这种理解简单地说就是抽象不变的人性论,即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古今中外莫不相同。可以说,正是这种人性预设决定了此剧对人物及其关系的处理,极大地保障了此剧与观众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保障了收视率和商业上的成功,最终使此剧成为职场生存斗争的教科书。

    不过,郑晓龙的创作谈也并不因其言说策略而没有警示意义。郑晓龙所谓电视剧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虽然会因为剧中炫耀性地表现宫廷斗争谋略及主人公甄嬛的生存智慧而大大消解,但是从直观的层面来看,剧中呈现的封建等级权力关系与现代社会的职场是非常相似的。本来,现代社会是在颠覆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过程中孕育发展的,平等、自由、博爱等价值理想一直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但是在高度现代化的职场生活中封建社会的遗产仍然鲜活有力。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郑晓龙在1990年代初制作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虽然是直接表现办公室生活,但是并未涉及职场政治与生存斗争,这说明那个时代职场生活中还无须这样的生存法则“宝典”。因此,这类“宝典”的流行本身便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