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月:当我们在谈论雾霾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郑月:当我们在谈论雾霾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郑月:当我们在谈论雾霾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关键词:雾霾
春节接近尾声,北方凛冽漆黑的寒夜被最后的鞭炮或烟花震破天际,按规定,正月十五是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后期限,所以家家户户都把剩下的
    春节接近尾声,北方凛冽漆黑的寒夜被最后的鞭炮或烟花震破天际,按规定,正月十五是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后期限,所以家家户户都把剩下的“存货”一并燃放,可想而知,明天地上一定又会铺满红色的爆竹皮,空气中也一定会弥漫浓重的烟气,北方人喜好喜庆、热闹,往年看到这样的景象,人们总是说:“这才有过年样儿嘛!”,可也许今年会有些不同,2015的春节,关于“雾霾”,我们谈了太多。

    这场关于讨论雾霾的浪潮源自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一时间引起网络轰动。还是那个柴静,依旧“女神范”,用她的柴氏口才从女儿的肿瘤讲到能源改革……在经历了疯狂摇红包、“duang”、与“白金/蓝黑之争”的娱乐至上的新年假期,被抛出如此看上去触目惊心的报告,广大网友明显hold不住了:赞美柴女神的当然众多,可质疑声也频频,关于这场论战似乎可以不必赘述,大致归来,有这样几类人:冒出无数“专业人员”对数据纠错的、八卦小分队挖出柴女神的私生活进行披露的、女神的朋友粉丝卖力为其辟谣与呐喊的,当然更多的人是在屏幕面前哑然或同情状。似乎,“雾霾”已经成为一块大蛋糕,谁都想要来分一口,这场论争延续到现在,已经跟雾霾本身无关,只是各路人马在争夺话语的战场而已。需引起注意的是,当然对于有意义问题的关注是好的,但别有用心的关注,或自我开脱式的关注,都应该引起警示。

    去看看当我们热议雾霾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事,也许更有意思。果不其然,柴女神的这番调查最先让商家抓住了良机。资本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随着雾霾之争的火爆,各类防雾霾产品卖得风生水起,各大电商的广告紧随其后,不论是基础的防霾口罩,还是空气净化器,就连一些跟雾霾原本搭不上的商品似乎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你的隔离霜能防雾霾吗?”或许会被评这个春节最成功的文案……

    近几年来,关于防雾霾的产品其实一直火爆异常,在雾霾较严重的城市,防雾霾口罩似乎进化成人类呼吸的器官,甚至价格昂贵空气净化器也已经成为必备品,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在意这些生命攸关的花销,就像柴静在其片头呈现的那样,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小女孩把手趴在雾霾天的玻璃窗之后,想必这触动天下所有的父母心,柴女神的这张亲情牌的确打得刮来众多粉丝。如果正面作战不利,一些占有优势资源的人,往往会采取反面逃离,去年上海雾霾严重的那段时期,地铁中一直被一条宣传某旅游景区的广告占据,绿绿的森林背景上赫然几个大字:“雾霾不走,我走!”触目惊心!

    其实关于雾霾的关注与讨论,并不是柴静做了这个事情,才引发关注,雾霾这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已悄悄飘荡许久。但是问题来了,面对雾霾,面对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大多数人的对策依然还是先保护好自己,或者雾霾不走那我撤的逃避心态。可不管你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我们依然生存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当我们为发展大唱赞歌时,当一味的发展与破坏已经给我们带来灾难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应该做什么?做什么,当然不仅仅是对自身的防护或逃离。

    显然,柴静是做了,可是只指出污染,反污染而不反污染背后的元凶——资本及资本的逻辑;只是如愤青一般认为政府或者体制存在巨大的问题,而不反它们所尊崇的市场及市场逻辑,这并未触及根本,不客气的说,从某个角度看,这也是对资本逻辑的复制。那触及的是什么,也许,它触及的只是我们这些坐在家里享受着网络资源的中产们、小资们、文青们、愤青们心底的某种镜像,或许我们太需要这样一个契机了,来映射我们那脆弱的正义感、恐惧和泪水。引发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大规模的防雾霾产品的热销,大规模的关于专业知识的讨论,大规模的感慨与转发,不同的人群来争夺话语制高点这么简单吗?至少,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热议之后是什么?到底应该去“做”什么?

    去“做”什么,远没有这些被激荡起的情绪容易,以柴静为代言人的坐在家中的中产也不会仅仅因为一个煽情的视频就放弃消费,放弃格调,放弃品味,试想一下,在严寒或酷暑中,让他不开空调、不开车,又有几个会如这次雾霾讨论中轻易地就缴械投降呢?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不变,想真正改变环境,难之又难。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回想起晚饭时亲友间的谈话,他们在讨论一款新出的SUV,当说到排量时,依然赞赏地说:“这个大排量的开起来肯定爽!”推开东北寒夜的窗,一股混着鞭炮燃烧后的呛味,扑面而来……
 
2015年元宵节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