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ca Chai: 从电影《HIGH RISE》看粗蛮主义摩天楼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Momoca Chai: 从电影《HIGH RISE》看粗蛮主义摩天楼
Momoca Chai: 从电影《HIGH RISE》看粗蛮主义摩天楼
关键词:摩天大楼 贫民窟 阶级
摩天大楼可以看作由于人口的增加,资源的紧缩,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一种探索。一个现代城市,好像缺少了摩天大楼,就少了一个地标式的建筑。能称得上“大都市”的,似乎得有那么几座高耸入云的大楼才行,比如纽约的帝国大厦,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高楼大厦吗?或许是时候该扪心自问:我们对于高度的追求,是因为纯粹出于对于技术和财力的炫耀,还是单纯只是欲望的无限膨胀的一种反射呢?

今年三月于英国上映的电影《HIGH RISE》,电影以英国English Brutalism运动发生的时代为背景(约1950~1970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栋粗蛮主义风格的高楼大厦中的反面乌托邦故事。电影里的摩天大楼,一共四十层,里面居住约2000多名住户。大楼内部拥有着一切先进设施和便利条件-超市,泳池,健身中心,甚至是儿童学校。这样占着一切现代便利条件的大楼,吸引2000多名向往着现代生活的住户。Dr. Laing是本片的主角,他是当地一个医学院的指导员,一名年轻医生。他刚刚同妻子离婚,准备搬入这栋大厦中,想要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现实社会中类似电影中的故事并不只是一桩天马行空的奇闻轶事。在英国,有大量的如同电影中的高楼大厦公寓。以伦敦为例,这些奢华的公寓主要是为了金融城工作的精英们而打造的。它们其中的任何一个虽然都没有变得像电影中描绘的高楼大厦中的生活那么极端,但现实中确实是存在一些备受社会各界批评的粗蛮主义建筑。
 
 
 

Trellick Tower,一个真实的例子

 

在英国,那些战后兴建且沿用至今的数百栋粗蛮主义风格民居被称为Sink Estate, 译为“下沉的地产”。这些地产都是由英国议会投资兴建的,目的在于为贫困的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可以负担得起的温馨的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产成为犯罪滋长的场所。过去的几十年以来,毒品滥用、反社会行为、犹太社区、以及活跃的黑帮活动充斥其中。因此,这些“下沉的地产”一直饱受来自英国社会各界的批评,推倒并重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Trellick Tower就是这些“下沉的地产”中的有名的代表,实际上也是J.G. Ballard创作小说《高楼大厦》灵感来源。建这座塔原本有一个善意的初衷伦敦政府当时对这个项目投入了约2400万磅,想要为217户低收入家庭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家。这座塔位于肯辛顿北区,一共31层,1960年由ErnőGoldfinger建筑师设计,历经十二年竣工。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这座高楼是声名狼藉的犯罪之地。行凶抢劫、非法性交易、贩卖毒品、强奸案件频繁发生于塔内,它曾一度被媒体称为:“恐怖之塔”。这主要是由于塔本身的设计所导致的:整栋大楼共享着三把狭窄的电梯,每隔三层就需要用同样狭窄的走道与主楼相接;楼内小巷连接着楼内每一户住户,显得压抑并且拥挤;楼内电力供应不足,照明设施并不齐全,经常在白天也常常看不到尽头。尽管设计师一直都在为他的楼辩护,说这栋楼是纯粹的几何学所塑造出来的美,但发生在楼内骇人听闻的犯罪事件,无论什么时候被重新提起都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英国卫报曾经对Trellick Tower进行过这样的报道:“噩梦很可能就发生在进入Trellick Tower走廊的片刻之后。尿液、啤酒以及陈腐的汗臭味混合散发出来恶臭从阴影里渗透出来,走廊照明不佳,但可以看到被人为地破坏过,并且狭窄地通往幽暗之处。这里很安静并不代表这里没有人居住,当你在走廊中行走,破碎的玻璃瓶子碎片在你脚下作响。如果幸运的话,三把电梯其中的一把仍然能正常运作。当电梯的门打开,那些在墙上还未干透的涂鸦,使用过并且被乱丢弃在地上的避孕套,以及一个昏过去的流浪汉便随时可见。这个可容纳12人的铝制升降盒子(电梯),每秒向上爬升1.5米,并且经常停靠在错误的楼层,开门后展示给你的是一片黑暗,以及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在一个圣诞,有人从12楼的电梯里打开了消防栓,并且释放了几千加仑的水,直接导致了大楼的保险丝被烧断,整座大楼无法使用水,电力,暖气伸直是厕所设施。在15楼,一个二十七岁的女性被从电梯中强行拖出并被强奸,同样在低一层的走廊,一个未婚先孕的年轻妈妈,沮丧地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二十一楼,一个11岁的女孩被从电梯中拖出,被拽进旁边的通道房间后遭受到了袭击…”
 
 
图为Trellick Tower, by Momoca Chai 
 

Ballard这样评价这座塔:“一个巨大的机器,割裂并孤立里面的住户,而不是把他们聚合成一个整体的社区。”英国各界认为这是英国在处理治安问题中的一个难以忽视的污点。
 
 
后来,Trellick Tower由于政府与各界珍视其建筑价值,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其治安环境进行改善。由于增加了照明条件和电力供应,以及安装监控后,楼内恶劣的治安才稍微有了好转。随后,这里吸引了一些嬉皮客,追求时髦的人士,年轻创业者们前来入住,使得Trellick Tower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另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卫塔

 
 
嘉法安斯金融中心,又称为大卫塔Torre de David, 位于委内瑞拉的首都卡拉卡斯。这座塔共有四十五层,是委内瑞拉第三高的高塔,可惜的是塔至今仍未摆脱烂尾楼的尴尬处境。当年,委内瑞拉政府对这座建筑给予了十足的期望——纪念资本主义的繁荣,并且将塔作为国家石油财富的炫耀。
 
 
随着委内瑞拉银行危机而引发的国内金融危机,大卫塔的建造彻底停滞。2007年,这栋建筑被毒枭和罪犯接管,随后陆续吸引了一些低收入和社会边缘群体前来定居。这座原本被赋予浪漫想象和极高期望的金融中心,渐渐沦落为普通民居,最后甚至发展成了全世界最高的贫民窟。同时,大卫塔也成了银行系统的失败象征纪念。
 
 
楼内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条件。没有水,也没有电梯,后来随着住客的增加,楼内设施才得到了改善。到2013年时,约有2500人居住于此。同电影《摩天大楼》一样,这里甚至有货仓、美容院、牙医诊所——简直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并且被外部世界所遗弃,尽管它在城市中是那么扎眼。

 
大卫塔无疑是一个反面乌托邦。犯罪频发,但又极具隐蔽性;卫生条件恶劣,漏水,乱扔的垃圾随处可见;大楼的电梯是无法使用的,所以只能依靠步行在大楼中活动;楼梯走道与建筑外墙都没有设有安全护栏,仿佛一不留神就会从高楼坠下;留守儿童,无业游民,大楼内的居民鱼龙混杂。同样,发生于塔内的犯罪故事也是令人侧目心惊的。但是,居住于此的贫民们对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不以为意,并不是说他们为这样的生存条件感到满意,而是他们别无选择,毕竟这里的生存成本非常低廉。
 
 
最终,委内瑞拉政府决定对这栋大楼的住户进行清理式的驱赶,动用士兵参与到清理大楼的活动中来。大卫塔中的居民也将被迁至Cua镇,它位于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南边。但是清空住户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栋大厦依旧是未完工的,直到现在都处在荒废的状态。
 
 
摩天大楼可以看作由于人口的增加,资源的紧缩,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一种探索。一个现代城市,好像缺少了摩天大楼,就少了一个地标式的建筑。能称得上“大都市”的,似乎得有那么几座高耸入云的大楼才行,比如纽约的帝国大厦,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高楼大厦吗?或许是时候该扪心自问:我们对于高度的追求,是因为纯粹出于对于技术和财力的炫耀,还是单纯只是欲望的无限膨胀的一种反射呢?在今年年初,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各种关于“断舍离”精神的讨论,或许建筑业也需要对这种去繁留简的质朴精神进行借鉴。


统筹:李娟
文字:MomocaChai, Sunny Qin(城市中国海员观察员@伦敦)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