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牌:文化产业的Mr.Right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民族品牌:文化产业的Mr.Right
民族品牌:文化产业的Mr.Right
关键词:民族 品牌 文化产业
我们一直在寻找最能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试图在新的领域开疆拓土,却没看到民族品牌就是一面很好的文化产业旗帜。
曾欲给一大龄女介绍对象,问她有何要求,答曰:“没啥要求,人好就行。”听上去简单,实际却很难判断:什么样的算是人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不停地相亲,以为新认识的人很可能会带来火花, 其实身边默默关心自己几年且一直单身的老同事可能就是那个Mr. Right(如意郎君), 只不过太熟悉,之前没想过而已。
这种情况跟发展文化产业有些类似:找对象,相当于寻求认可;人好,相当于软实力;而身边那个忠诚的老同事,我认为,就是我们的民族品牌。我们一直在寻找最能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试图在新的领域开疆拓土,却没看到民族品牌就是一面很好的文化产业旗帜。

国产品牌,墙内开花墙外香
其实,每天从起床后我们就开始选择品牌了:“高露洁”牙膏,“佳洁士”牙刷,“资生堂”化妆品,意大利某品牌的衬衫、西装、领带、皮鞋、公文包,乘 “日立”、“奥的斯”电梯下楼,开“丰田”、“大众”汽车,路边是欧美奢侈品的巨幅广告牌,用“苹果”打电话发短信上网,中午买份“麦当劳”或叫份PIZZA HUT…… 这是当下许多城市白领的品牌日记。从中你很难找到国产品牌的影子。让人无法不失落,心情很复杂。走出国门看到的民族品牌的境遇有时反倒好过国内。

讲几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5年前去刚刚和我国建交的哥斯达黎加,入境时移民官说没见过中国护照,把我的护照拿到小屋子里,找几个人一起研究,最后放行。而当时在哥首都圣何塞,“中华”汽车专卖店已赫然矗立,“中兴”、“华为”的年轻团队已在那儿安营布点。去年再去时,移民官竟已会用中文“你好”和我打招呼——这其实更是我们最大的品牌“中国”的迅速传播。
去年3月到非洲的乌干达,下了飞机,接机的人递给我一部“中兴”手机,很精致,里面是当地的SIM卡。他们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以其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让贫穷的非洲人民也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福祉。听当地的负责人讲当初的创业历程,激动感动充满敬意。 一个身家过亿欧元的欧洲朋友每次来北京,都要去看中医,买中国国产化妆品, 买中国珍珠,狂爱“茅台”,一顿喝一瓶;在我的工作室有件清帝龙袍复制品,历时几年由京绣传人精心完成,他看后叫绝,直呼:“ I love China garments(我爱中国服装)!” 作为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被人如此认同,那份自豪难以言表。

国人态度,洋品牌沃土
但同时,身边触手可及的民族品牌,却正被很多国人忽视甚至鄙视。以服装为例,位列衣食住行之首,最直观地体现着文化,也是最直接的文化输出工具。意大利、法国因为服装服饰成为时尚圣地,奢侈品品牌每年的收入敌过许多小国一年的GDP,产品每年涨价,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好多中国人——中国人正消费着世界上1/4的奢侈品,这一比例还在上涨中。
政府部门如果对这一现象坐视不问,认为这是太小的细分市场,不值得干预,任由其野蛮生长,将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市场,13亿人口加上不断增长的国力,强大的消费能力让每一个产品输出国觊觎。各大品牌都盯住这块大蛋糕,殚精竭虑渗透进入,民族品牌只能节节败退:全国各大城市的最好商场、最好位置都被国外品牌占据——准确地说,是国人请人家占据:“来吧,我贴您装修费,免您租金,只要您能来,还有啥条件,尽管说。”对国产品牌,则板起脸:“对不起,没有位置。”或者一副无奈表情:“真的不行,就算我同意了,大品牌反对啊:你来它走,你说我选谁?” 当然,这其中有店家的苦衷:消费者如果看到一家商场有欧美大牌,就会认定这是家好商场,值得信赖而且有东西可买。这样商场才会有客流有收入。正是客流集中的中心地区,才会更好地传播品牌,并使之深入人心:收入高的,直接就去买了;收入低的,会默默记住,把它当做一个梦,攒够钱了再来圆梦。 品牌就是这样树立和被消费的,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形成“只有外国品牌好”的心理定式。由服装推及汽车、家电等产品和服务,消费国产品牌似乎已经成为经济条件不允许买国外品牌时的权宜之计。

消费,最实在的支持
品牌内涵远远超越产品本身,这无需再论。振兴文化产业的路上,我们在寻找产业支点的时候,应该把目光更多聚焦在产业中的民族品牌上,给它们更多的支持,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其号召力,让民族文化产业的Mr.Right发挥真正的引领作用。
现在依然薄弱的民族品牌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最实在的支持则是消费其产品。但消费国货普通人缺少带领效应。如果官员、明星能带头使用民族品牌的服装服饰,坐“红旗”、“吉利”轿车,百姓就会纷纷效仿,形成潮流和趋势,逐渐认可和接受本土品牌,潜移默化培养着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比如我们打造的“社稷”品牌,自己先穿上了,有朋友问起“不错啊,在哪儿买的?”给他看看标识,告诉他:就是 “中国服装”。通过这样的口碑传播,已经有了不错的收获。推及更广的范围, 今天的中国人行走在世界各地,其实就是在随身随时随地宣传中华文化,这种软实力的体现和渗透,岂不是一种更为自然和有效的传播?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