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辉 秦秀英:68岁秀英奶奶的乡村生活(附笔记选读)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王军辉 秦秀英:68岁秀英奶奶的乡村生活(附笔记选读)
王军辉 秦秀英:68岁秀英奶奶的乡村生活(附笔记选读)
关键词:秀英 图文并茂 乡村
秀英奶奶的笔调让人感动,语言朴实浅白又很有韵味儿,背后是几十年的生命积淀,充满了柔和的力量与智慧。更让人感动的是,吕永林老师夫妇与老人家之间的互相成就。这一实践意义深远,不但是探索构建新的家庭关系,更是重构个人家庭与中国历史,与当下社会的关系。

  新商报记者王军辉

  曾经,那个连写了《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两本书的姜淑梅奶奶,成为不少人的标杆榜样。最近,一位叫秦秀英的奶奶又闯入人们的视线。这位秀英奶奶,1947年生,祖辈是山西人,走西口到了内蒙古。她只念过一年半小学,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热爱自然,喜欢花花草草。2011年,她跟着儿媳芮东莉开始做自然笔记。渐渐地,那些乡村的生活记忆,她的老家、她的庄稼、她的阴山黄河……也开始在她的笔端流淌。如今,这些图文并茂的笔记,集结成《胡麻的天空》一书即将出版,《读库》主编张立宪看到书稿后,迫不及待地要在《读库》上刊发一部分。在这本书中,读者会看到久违了的乡间生活,三岁小驴骡、小狼在家、养鸡、麦子、胡麻、糜子、糖菜、瓜……活灵活现的画作配上文字,透出一个农村老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以及中国农村六十年的自然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

  A

  不光是父母创造儿女

  儿女也要“创造父母”

  什么才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关心、爱戴,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只要能力所及,此乃理所当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应该为父母亲创造一片能够属于他们的天空。说句大不敬的话:在这个世界上,不光是父母创造儿女,儿女也要“创造父母”。——吕永林

  今年68岁的秀英奶奶,大半辈子都在农村度过。和每个农村妇女一样,每日里起早贪黑,伺弄家禽,下田种地,日子过得辛苦,却也充实。

  渐渐地,孩子们长大,各自远飞,她也跟着进了城。只是,“城市没有预留属于她的天空,也没有预留属于她的土地。”学文学出身的儿子吕永林,特别理解母亲的失落。他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母亲一出来,大大小小的动物就会往她身边凑,各种声音连成一片。母亲不慌不忙的,先是给羊抱草,再给鸡儿撒食,然后喂猪,最后给骡子上料,猫和狗一直跟着。那是母亲的世界,是众生的舞台,也是单一而忧苦的岁月所寄。”

  2011年春天,儿子永林、儿媳东莉接秀英奶奶到上海小住。团圆的日子是快乐的,但永林也感受得到老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本地人的世界,母亲进不去,而我和爱人工作的世界,母亲更是进不来。一有空,母亲就给我们手工缝做鞋垫、枕套、靠背,以及各种小物件,每回的惊喜和感动过后,我更愿意母亲有别的事情可做。”

  这个“别的事情”,就是做“自然笔记”。儿媳妇东莉是个语言学博士,但酷爱自然,在她的鼓动下,秀英奶奶也跟着做起了“自然笔记”。一家人去公园、乡间寻草、寻花、寻虫……然后画下来,并写上观察地点、时间和天气情况。没想到,秀英奶奶就此爱上了这种记录大自然的方式:杜英开花了,像个毛刷刷,白色的小花挺好看;桂花树上结了个马蜂窝,上面密密麻麻爬了一层马蜂;河边有只大蜘蛛,牵出来的丝线有两米长……

 

  B

  鸡不叫狗不咬

  人就觉得冷清清的

  有了动物,人的生活也能添一点活乐,没有了动物,鸡不叫、狗不咬,甚声音也没有,人就觉得冷清清的。有了植物,才有好空气和虫子。有了虫子,就能有鸟。以前鸟多,我一个人在地里干活觉得寂寞,突然天空中飞来一群鸟,听它们的叫声,就不觉得寂寞了。  

  ——秦秀英

  在记录身边的花花草草时,秀英奶奶常常会想起二喜民圪蛋的老家,还有她的那些庄稼。

  原本,秀英奶奶生在内蒙古五原县城,父亲做粉条,母亲和奶奶发豆芽卖。日子过得挺平顺。可就在解放前一年,父亲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不愿意看中国人打中国人,父亲逃到了一个叫二喜民圪蛋的地方,一家人随后而至,起屋开地、养牛养羊……就此安家。

  她还想起那头小驴骡。1981年包产到户,队里分牲口,秀英家只分到了一头三岁的小骡子,看起来一点不起眼。秀英不信邪,不吃饭也要给骡子掏一箩头草,第二年,小骡子长成了人见人爱的大骡子。

  还有那只叫小狼的狗。看家护院不说了,羊群里混进来一只别家的羊,小狼都能认出来。

  她也想地里的庄稼。

  麦子挑地,怕盐碱,还得看头一年这块地种的是什么庄稼。

  夏天,胡麻花开成一片一片的,头顶上是蓝盈盈的天,地里头是蓝盈盈的胡麻花,可好看了。夏天过了,胡麻结出圪蛋蛋,样子长得跟牵牛花的果果差不多,秋天熟了的时候,里面的籽籽有的是深紫色的,有的是浅黄色的。

  那时候,家家都种糖菜(糖菜:甜菜)。娃娃们最高兴用糖菜圪蛋熬糖糊糊了,能高兴得吼起来……这些念想被秀英奶奶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下来。

 

  C

  中国农村六十年的

  自然变迁与社会变迁

  母亲笔下,中国农村六十年的自然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在静静流淌。那些被忽视的人群、被闭合的天空与情感世界在静静呈现。这是一位老年人送给自己和他人的心灵福利,这是一曲别样的凡人之歌,是一片湛蓝的胡麻的天空。

  ——吕永林

  在秀英奶奶的笔记中,能看到一个老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爱惜,更能看到中国农村六十年的自然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

  比如,秀英奶奶说胡麻,用处可多了,可以箍盆箍碗,“把水渠里澄下的红泥和麻皮末子搅在一起,把打烂的盆、碗、瓮砌在一块,拿整条麻皮缠上两圈,再把和好的泥抹在裂缝上,等泥干了,最后抹上几遍胡油,油一干,真是耐用了。”还可以搓绳,“耕绳、刹绳、扣绳、都得用麻来拧。”这样的生活,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已不复存在。

  农村的讲究也多。秀英奶奶说,她小时候,三月三人们要蒸寒燕燕,七月十五蒸面人人,八月十五烙月饼,你给我送,我给你送,热络着呢!  

  在秀英奶奶的笔记中,亦可见时代的影子。大集体是这样的。“一群人在一块儿干活,劳动一齐出,收工一齐收,人们经常打混工,我们就说:社员干活磨洋工,下地人等人,回家人挤人。就这样,社员的生活是一年比一年穷,地也是一年比一年瘦。”喜旦家有了全营子第一台电视的情形是这样的。“来看电视的人可多了,有庆生五队的,有西四队的,喜旦家盛不下,人们就在外头窗台下站着。”

秀英奶奶笔记选读:小狼在家

 

小狼刚捉回来的时候可小了,就像小猫儿子那么大。我去地头的时候,在门背后放了一堆堆土,抱起它来说:“我去地里头呀,你屙尿就屙在这个土堆上,可不要往外头跑。”等我回家,它真的屙在土堆上了,我高兴地逗它:“小狼你可真精,就是不会说话,要是会说话,比人也精!”

  有一天家里的羊群回来了,它把羊断(断:追逐驱赶)得满院子跑。我喊小狼不要断了哇,它还是断。小狼平日里不断羊的呀,今天咋断上个没完。仔细一数,原来是羊群多出一只羊。小狼用爪子往那只羊的腿上捣了捣,又咬住毛拽一拽,硬把那只羊给断出去了。小狼跑到我跟前又是摇尾巴又是跳,我才知道,小狼把自家的牲口全给认住了。

  小狼知道我每天什么时候从地里回来,赶我快回家的时候,它就跑出门寻我。每天我从地头回来,一开大门,鸡也跑来了,羊也跑来了,猫从屋里也跑来往我腿上蹭了。猪吼了,骡子叫了,猫也吵了。等我进了家,羊也卧下了,猪也不吼了,鸡也跑开了——这些牲口啊,咋就能听出人的脚步声呢!

  有一年,我们营子也拉上电灯了。不过,那时候营子里就喜旦家有电视机,我晚上去喜旦家看电视,小狼就卧在家门道上看门。听见看电视的人散了,它就去寻我。来看电视的人可多了,有庆生五队的,有西四队的,喜旦家盛不下,人们就在外头窗台下站着。小狼一杵(杵:直冲冲地跑过去)过我跟前,又是跳又是摇尾巴。二双全看见说:“看看,你们家狗子又迎你来了!”

  每年冬天贼可多了,有的人家羊被偷了,有的人家骡子被偷了,还有一家的肉全被偷走了。我害怕贼瞄准了我一个人在家,怕他们把骡子偷走,每天半夜起来看一回。门背后立了个木头叉子,黑夜出门就拿着。小狼跟在我后头,看了骡子再看羊,看完羊再看猪,小狼甚也不怕!

  以前大集体的时候,人们穷得连个猫也养不起,俗话说“养甚也不能养带嘴的”,实在是养不起呀!家里头耗子可多了。晚上我包了一大盖帘饺子,早上起来,半盖帘的饺子都让耗子拉走了。自从有了小狼以后,家里的耗子也少了。

  后来,小狼得了病,我去地头,晌午回来它就死了。我舍不得扔它,后晌午,它身上落了那么多苍蝇,我才把它埋了。有小狼的时候我很少操心,没有小狼了,贼黑夜进鸡窝把鸡也偷跑了。夜里,我梦见小狼没死,一开门它就从远处跑来朝我摇尾巴。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