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淘宝第一村调查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义乌淘宝第一村调查
义乌淘宝第一村调查
关键词:淘宝
网商群体的结构一旦定型,这一创业方式却显得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强烈地呈现出反创业特征。  除了龚青路、青岩街一纵一横两条主干道,义乌

网商群体的结构一旦定型,这一创业方式却显得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强烈地呈现出“反创业”特征。

 

  除了龚青路、青岩街一纵一横两条主干道,义乌青岩刘村大部分街道寂静、冷清,常常举目所及空无一人。作为“中国淘宝第一村”,此情此景并不令人沮丧,因为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坐在房间里的电脑前,等待着一声声悦耳的“叮咚”。偶尔会见到一些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甚至穿着睡衣的男女,在日光街道上行色匆匆。“电脑—睡觉—电脑”,是这里的集体生活模式。繁琐、枯燥,但心中有梦。

 

  在过去六七年间,这个位处义乌城西南角的村庄里,诞生了一个个创业神话,引领着这里的“意识形态”。至今仍有一批批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被“神话”指引,租房,开网店,期待通向“理想的国”。

 

  但其中的许多人,都低估了路途的艰辛,梦想与现实之间,光暗交错。

  

  “神话”

 

  一个创业者,如果能笑着从青岩刘村搬出去,就是一个万众歆羡的成功者。如果搬出去之后能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义乌电商行业有名有姓的人物,那就算是加入了青岩刘神话中的“神谱”。

 

  青岩刘是一个“孵化器”。用网络语言来说,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的“大神”,但“大神”本身不在青岩刘。

 

  孵化的条件和逻辑是这样的:

 

  2008年,金融危机,边缘化的青岩刘村200多栋房屋出租困难,房租便宜。正好那时,以义乌工商学院学生为代表的青年草根群体,需要一个简单、廉价的硬件环境,承接就业压力之下的创业需求。

 

  于是,村民与创业者的利益诉求完美对接,具备了利益共生的可能性。

 

  青岩刘模式的设计者们看到,这个村子离江东货运市场仅一路之隔,离义乌商贸城仅6公里左右,货源和物流枢纽,都在身边。

 

  然而,义乌商贸城是个批发市场,生产企业也不接零散小单。青岩刘人想到,把分散的小网商的订单集合起来,进行“小额混批”,搞定了货源。快递成本太高,小网商再次联合,以集体力量降低了快递价格。此外,义乌当地有大量依靠出租电动三轮车、黄包车为生的底层体力劳动群体,他们能够为进货、出货提供低廉的运价。

 

  就这样,货源和物流的低成本成为现实。

 

  更为关键的是,2008年,以淘宝为代表的公共电商平台,正处于一个迅速成长期,接下来几年里交易额还将几何倍数增长。

 

  天时,地利、人和,时势造英雄。到2010年,许多从青岩刘起步的草根创业者,已成为义乌当地电子商务行业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实体公司,或者创建了自己的贸易网站,成为市、街道、村电商协会的“领导”……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更多配套行业出现了,销售纸箱、快递袋的,制作网页、装修网店的,专注产品摄影的,做淘宝技术培训的,出租交通工具的,甚至还有为网店刷信誉的、帮交通违章代扣分的,作为生活配套的零售、餐饮业也一并繁荣。

 

  青岩刘本地村民不到2000人,而现在官方估计该村人口已超过1.5万人,拥有超过2000家网店,30多家快递公司。

  

  悖论的产生

 

  在青岩刘的功成名就,往往以搬出去为标志。

 

  阿里巴巴网商周宽解释说,因为这里的房子原本按家庭居住要求设计,所以其格局不能适应网店做大以后的需求,最突出的问题是仓储空间不足,做到一定规模,只能搬走。

 

  然而,能够笑着搬出去正是创业者憧憬的未来。

 

  青岩刘B区,创业不足一年的杨耀辉,2014年11月在“双十一”带动下,网店月销量已超过20万元,是一个大卖家。他2015年就要搬出去。11月19日,到访青岩刘的李克强总理刚与他“亲切交谈”过。

 

  “总理来了之后,青岩刘更出名了,房租又要涨了。”杨耀辉说,听说涨价只针对总理到过的B区。“不知道涨多少,500、1000的,问题不大,很多小卖家担心的是一涨好几千。”

 

  租金是创业者最重要的成本之一。青岩刘的房子都是5层,每栋以两个单元为主,也有3个单元的格局,统计显示全村一共有586个单元,每个单元各有一户房东,户型主要是两室一厅的家庭住宅。

 

  网商们所说的租金,就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的年租。根据调查了解,2008年到2011年,年租金的变化趋势是:5000元、7000元、1.2万元、1.4万元。其中2010年初为8000元,年底已蹿升到1.4万元,而2014年,租金达到1.6万元。由此可见,“一涨好几千”的担忧是基于对趋势的认知。

 

  这对创业者而言,意味着启动成本不断增加。

 

  周宽在3年前从杭州到青岩刘创业,当时的启动资金是3万元;而杨耀辉一年前到来,启动资金已经增加到10万元。杨耀辉说,10万元是从父亲手里借的,租房之后还要买家具、电器、设备,手上就所剩无几了。

 

  随着村子的繁荣,房东与卖家,初期的共生关系正在分解转化成一种“寄生关系”。草根创业者对启动成本的承受能力并没有显著提升,但租金每年以大比例上涨。

 

  原来基于共同利益的互相理解氛围,正在不断耗散。或者说,卖家生意的好坏,与租金高低之间早已没有“逻辑”联系。

 

  一纵一横两条主街道上,分布着的主要是生活配套类的实体店铺,如小超市、小餐馆,租金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08年到2011年的年租金变化大体是:8000元、1.1万元、2.7万元、3.7万元。“老狼”在青岩刘经营一家小超市,门面比较大,几年间租金已经从4.5万元上涨到12万元。

 

  “老狼”们的成本提升,对应的是青岩刘的生活成本提高。而聚集于此的草根创业者,必须想方设法压制生活成本,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生活配套类行业难以为继。即便像杨耀辉这样的已有一定基础的卖家,经常也是一边自己下面条,一边工作。

 

  “老狼”说,纵向的龚青路和横向的青岩街,许多餐馆吃的人很少,都在亏损。在青岩刘牌坊下做物流生意的店主介绍,龚青路上许多门店长期租不出去,还有不少门店则在寻求转让。

 

  “老百姓是不管你的,很多人都不干活,就靠房租生活,房租肯定一直涨。”“老狼”感慨,青岩刘这碗饭,“不好吃啊”。

  

  卖家分化

 

  青岩街上的布告栏,一面巨大的墙壁上贴满了红色的纸张,主要是房屋寻租启事。有些观察者会把启事多寡作为青岩刘萧条或繁荣的信号,然而这并不准确。更准确的理解是,房屋寻租量对应的是人口流动率。

 

  每年,甚至每个月,都有很多人离开,也有很多人进入。离开的人中,极少数是前文述及的“笑着离开”的上规模卖家,而绝大部分是因无法生存而放弃的小卖家。

 

  “90后”小许就是网店生意冷清的小卖家,进入青岩刘半年左右。“以前没想到做网店会这么折磨人。”小许说,自己被青岩刘吸引,是因为这里流传着的创富神话,同时“租一间房子带一台电脑就可以开始创业”的说法,让她低估了做网店的复杂程度。

 

  “小额混批”曾经是青岩刘保障低成本的货源的重要方式,卖家之间互通有无的“串货”方式,也使得获取货物更加便利。然而小许进入青岩刘的2014年,这二者都已经变得衰弱无力。

 

  “小额混批”的合并订单,其基础在于卖家的普遍弱势。然而几年发展之后,青岩刘的卖家已经出现巨大分化,成长起来的大卖家销售量大起来之后,具备了单个进货还能保持低价的能力,于是小卖家就被抛弃了。厂家或者批发商乐见这一分化,因为它可以瓦解小卖家联盟形成的议价能力,以提高利润。

 

  这使得许多小卖家必须自己张罗货源,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小许说,目前还存在的网货超市,对于一次拿货的额度也变得挑剔起来,100元以下的单子,都不太愿意搭理。“如果一天的快递不足5单,那么忙碌的快递员也基本不接你的电话,你要自己送过去。”

 

  一天不足5单,这已经是许多小卖家事实上的“新常态”,一天下来一个订单也接不到的情况也并不稀奇。

 

  另一方面,当一个城市开始注意自己的“城市形象”的时候,许多底层劳动者就会被砸掉饭碗,同时这个城市的交易成本也会大幅增加。2014年1月1日起,义乌已经禁止机动三轮车上路行驶,2015年1月1日起又将禁止黄包车在市区行驶。

 

  现在在青岩刘村,原本随处可见的三轮车、黄包车已经渺无踪迹,小卖家们的进货、送货所依托的廉价交通工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街边等生意的大小货车。小许说,路还是那一点路,货还是那一点货,以前10元钱就可以跑一趟,现在50元、100元还要商量很久,这对于从牙缝里省钱的小卖家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仅仅应对房租,小许一个月必须有2000元的交易额,而现在完成2000元也还存在压力。天气暖和的时候,她甚至要在晚上到街边摆地摊补贴经营支出。“一开始亏本是必然的,只不过现在创业,亏本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年内能盈利才算基本生存下来了。”

 

  大部分人熬不过开头的那一年,最终放弃,又有许多人继续把过往的神话当成现实,不断接盘,这就是青岩刘人口快速流动的秘密。

 

  然而,对于这个村子的整体经济而言,这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即使大部分小卖家都亏了、败了,但沉没了的成本,终归还是留在了这个村子的“产业结构”内部,依然支撑着它的经济前行。

 

  摇身变为成功的大卖家是创业者的梦想,而成为大卖家之后客观上又会不断挤压小卖家的生存空间—神话,正是被神话本身所击垮—不但在青岩刘,在国内诸多“淘宝村”,这都是残酷的现实。

  

  “二八”结构

 

  作为一个受到总理到店视察的“名人”,杨耀辉认为如果想创业,先不要直接开店,最好是到村里的大卖家处做客服,学习经验的同时,积累资金,积累进货渠道里的人脉。

 

  “除非在这里有网店已经成活下来的亲戚朋友带一程,否则建议你不要来。”这是《南风窗》记者走访期间听到最多的忠告。货源、快递、营销、订单量,每一个环节的开拓和适应,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成本,许多单枪匹马或者开夫妻店的小卖家根本无力应对。

 

  “青岩刘有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优势,无疑是适合做网店的地方,但这与是否适合创业却并不是同一个问题。”这是小许进入之后才悟出的道理,只是,试图抽身而出时,代价已经付出了。

 

  网商白手创业越来越艰难,这也与以淘宝为代表的公共电商平台已经走出了成长期,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有关。电商平台让创业者规避了一些行政、税务障碍,资金门槛也比实体创业低得多,这是网商创业的优势,也是其吸引力所在。然而网商群体的结构一旦定型,这一创业方式却显得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强烈地呈现出“反创业”特征。

 

  “销量—信誉级别—销量”,看上去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关系链条,但是,当卖家结构一旦形成并稳定,对于新进入的创业者而言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现在流行着的“二八”结构分析法一样适用于电商行业,二成的大卖家掌握着八成的销量,而在线下,如青岩刘村,则同时体现为二成的大卖家掌握着八成的资源调度能力。

 

  像小许一样的小卖家,一直被恶性循环所折磨。

 

  “折腾出了货源,又要折腾营销。营销主要是在某一关键词下竞价排序,或者在旁边挂图片做直通车,不管有没有效果,网友点一下我就要出几毛甚至几块钱。做还是不做,做了之后是继续做还是停止,都很矛盾。”小许说,“做了有一点效果,有了订单以后,经常又发现货源出了问题,发货不及时,差评就来了,之前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易辛辛苦苦做上去的一点信誉,又出现下降,这时候真的很委屈,很想哭。”

 

  周宽经营3年,月销量已经超过20万元,每个月仍然要投入数千元做网络营销。而这点成本,对于初创的小卖家而言已是不可承受之重。

 

  小许因为没钱做营销,订单稀少,闲余时间多,又不敢离开电脑,抱着一种聊胜于无的心态,她就在各大论坛或各种QQ群不断张贴自己的网店链接。“但是,贴了之后不但没有效果,还经常挨骂,或者被踢出群去。”

 

  “要想生活好,赶紧上淘宝”这句话,被镌刻在青岩刘村广场冰冷的石墙上。冬天的风很冷,但每天仍有许多人带着梦想到来。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